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复旦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复旦人在长期奋斗中铸就而成的,有着深厚的人文和科学的精神底蕴。复旦大学图书馆在配合学校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弘扬复旦精神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本文探讨图书馆在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中的优势,并提出建议与设想。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高等教育中重科学教育而轻人文教育的现象产生的不良后果,阐述了高等教育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迫在眉睫.指出具有独殊人文优势的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人文教育构建中有着重要作用和重大责任,强调高校图书馆为此须做出崇高而无私的奉献,付出艰辛而巨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21世纪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面临的现状及改革的思路,阐明了图书情报学教育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教育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4.
何中华在《洛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发表的《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关系》一文中指出,从20世纪人类历史的进展看,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已经以空前迫切的姿态被提上人类的议事日程。在某种意义上,无论是科学主义的悲剧还是乌托邦误区,归根到底都是由于离开了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所致。因此,有远见的思想家都致力于确立科学与人文相整合的取向。应当承认,20世纪以来,人类在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方面作出了自己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初步的进展。这种进展尽管是初步的,但却是空前的。第一、医学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标志着科学与人文两种精神的相…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中国的文明、进步、发展不仅需要有物质保障,更需要全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 21世纪要求年轻一代要有广阔的胸怀,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有较高的素质。 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 21世纪对人才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素质教育一般包括:①文化素质教育。包括高度的认知水平,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较为深厚的人文修养,高度的智能和善于应变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具有个性与特长。②道德素质教育。包括做人的方向信念,良好的行为习…  相似文献   

6.
《编辑之友》2005,(6):F0004
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文艺风云书系,科学乎 人文乎,现代性基本读本,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7.
张艳 《大观周刊》2012,(52):299-300
教育的外延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科学教育,科学给人智慧;一种是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点燃的是良知。人文教育倡导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关爱。总之,它给人的是热情。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一种理性认识。主要指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价值观念、实践准则和评价体系。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断融合、发展与完善的过程.而每一次新的融合,就出现科技与人文双重繁荣的社会景象。  相似文献   

8.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文检课中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梦溪 《图书馆杂志》2001,20(11):49-51
论述了文检课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指出文理兼容是实现融合的主要方法,同时应该进行哲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渗透。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怎样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博物馆是知识的殿堂。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教育工作中首先是普及自己熟悉的专业知识,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都是人类长期探索的结果,都孕育着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由于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以科学家为代表的科学文化以及与人文知识份子为代表的人文文化的鸿沟,因此在博物馆的陈列或其它教育活动中很少体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为了提高博物馆观众的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我们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我国已故的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  相似文献   

10.
受高职教育性质的影响以及在纯科学主义指导下建立的教学方法,使得高职教育普遍存在人文精神的缺失,如何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合理地有机融合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成为一个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在人文主义精神指导下进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其成为融人文与科学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袁一帆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3):108-117
[目的/意义] 通过对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现状的调研,为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管理发展提供更为全面和客观的发展建议。[方法/过程] 采取文献调研法、网络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以32所国外高校数字人文课程为样本,从其所属部门、课程设置、教育对象、课程内容、教育形式、培养目标等情况分析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现状,并归纳出其特色。[结果/结论] 借鉴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的经验,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应该立足本土、树立技术思维和人文理念的教学观念,数字人文教育跨界融合,优化数字人文课程体系,强化以课程教学和项目实践为主的多种灵活教学形式互补,重视数字人文个性化能力、项目实践等素养的培养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期促进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数字学术成果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使人文学者面临学术贡献不被承认的风险,阻碍创新活力的激发和人文学科发展。文章依托网络调查搜集20世纪末以来美国学院艺术协会等6个人文协会制定的6份数字学术评价指南,梳理文本内容,从评价内容与范围、相关部门/机构职责、对人文学者的要求等3方面归纳评价的要素与关键。研究发现:多种非传统的学术成果形态和研究过程均可纳入评价范围,同行评议是重要评价形式;相关部门/机构应明确传达有关数字人文的招聘和评价要求,聘请数字专家、人文学者和数字学术研究经验丰富人员开展评价,在评价中尊重数字人文的媒介多样性,考虑跨学科团队合作带来的额外工作量;人文学者需要了解部门/机构对数字人文工作的支持,清楚阐述自身数字工作的价值和复杂性,制定并说明其数字学术成果的可持续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13.
美国大学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课程教育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卫红 《图书情报工作》2018,62(22):139-145
[目的/意义] 随着数字人文在全球的兴起,大学图书馆也能为其发展发挥作用,旨为我国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过程] 基于美国大学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课程教育的成功案例,从参与教育的网站、场所、馆员、方式、项目发布、维护和资源推介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结果/结论] 美国大学图书馆提供专门的教育空间,并拥有实力雄厚的数字人文馆员,主要是通过多维的合作模式参与教育,并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站进行数字人文教育及教育项目的发布与维护。  相似文献   

14.
以培养信息传播人才为使命的传媒教育是一种人文现象,然而大众传媒的庸俗化与商业化对传媒教育的不断渗透,在人文层面上对传媒教育产生冲击。传媒院校图书馆应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取向,通过把握传媒教育的人文导向,保持与媒体共存的文化自觉,以及寻求图书馆物理空间的精神元素等途径提升传媒教育中社会责任感,实现传媒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计量学中有关内容分析、作者分析、引文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对贵州财经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2000~2006年发表的期刊论文,从发文指标、引文指标、摘录指标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和评价,比较客观地揭示和描述了新世纪初贵州财经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6.
立足本土与跨界融合:欧美数字人文教育发展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欧美14所开设了数字人文学位的高校为样本分析欧美数字人文教育发展现状。从立足本土与跨界融合的教育理念、理论融入与实践结合的培养模式、社会需求与职业发展的双向考量、技术思维和人文理念的教学观念四个方面分析欧美数字人文教育发展特色。从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实践机会,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开放共享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许开凤 《图书馆论坛》2002,22(5):172-173
本文首先论述了图书馆典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人文教育的丰厚资源,然后进一步论述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以及图书馆在人文精神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在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以数字人文教育为试验点,开设"数字人文"课程,为数字人文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对数字人文教育进行探索。[方法/过程] 介绍并总结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设置和特色等,以此探讨数字人文课程建设对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以及本科教育改革的示范性作用。[结果/结论] 对数字人文课程建设提出建议,包括组建教师团队、打造应用场景和将数字人文课程作为基础素质教育课程等。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以来的全球网络信息化时代从观念到局部的热点,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体现的是一个公共性文化的实践与反思的时代。现代社会的各种公共性危机,文化与价值的公共性丧失,公共文化、公共价值、公共精神等话语的出现,体现着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思想研究的新趋势与新动向。  相似文献   

20.
万家练 《编辑学报》2011,23(5):465-469
分析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类期刊整体上在“数学与人文”结合上存在的不足,用事例说明少数重视“数学与人文”的期刊对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提出这类期刊必须重视人文思想,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享受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