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闻线人"黄兴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0多岁的老黄,是个地道的成都市民。精悍利索,衣着整洁,说话快且嗓门大,脑瓜灵活。一看就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果然如此——“管闲事”初尝做“线人”甜头在亲戚朋友和同事的眼中,老黄是个管得宽的热心人。用成都话说叫“十处打锣他九处在场”。那里发生了什么事,他不仅爱凑热闹,还喜欢当“包打听”。1991年的一天,他骑车去看父母。路经一心桥横街时,见这里街道污泥淖水、坑坑洼洼、还没路灯,行人路过这里是怨声载道,自己也曾摔过跤。这次他不能熟视无睹了,一时热血挥笔写了一篇情况反映投给《成都晚报》,没想到很快就变…  相似文献   

2.
叶安然 《图书馆杂志》2005,24(11):91-92
高大的旧书库里昏暗阴森,书墙木梯边,一位穿着背心短裤的青年斜身蹲在书堆中,一手持书,一手向摊在地上的薄本摘录,表情陶然,灰尘扑鼻的环境和令人手腿酸麻的姿势他仿佛浑然不觉。这就是王亦秋漫画“虎闱蹲在书库地上摘资料”中的情景,熟识虎闱先生的人都说此画传神,正是他钻在旧书堆里的模样。二十多年前,虎闱先生还是旧书库里一名爱书如痴的工作人员,二十多年后,他成为同行称道的旧书业老法师,而那副传神的漫画,出现在他的新著《旧书鬼闲话》正文首页,展卷如见其人。  相似文献   

3.
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位深得俄罗斯人民尊敬和喜爱的伟大诗人。他曾有过辉煌的时代,他的优秀诗篇是俄罗斯乃至全世界的宝贵财产。可是,这位才华横溢的诗坛巨匠只活了37岁,便自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酿成了永远令后人惋惜的憾事。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题为经济新闻与改革发展的研讨会上.凤凰卫视一位分管财经节目副台长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他的一个论点就是电视日益退出专业财经报道领域,他用凤凰卫视财经节目在过去的2004年的实践说明了这一点。在过去的时间里,凤凰所苦心经营的专业财经节目收视率非常低,吸引广告的效果也不好。他谈到今年,凤凰将全面退出专业财经领域,转而改为社会财经,而所谓的“社会财经”,  相似文献   

5.
吴军  但敏 《新闻记者》2006,(7):25-26
请先看近日成都某报的一篇新闻报道的节选:“小红帽”劝导交通耶!林志颖得嘛,昨日下午,他(指台湾艺人林志颖)在本报接听歌迷热线后乘车经过磨子桥路口,见有交通安全的活动正在进行,身为台北市交通大使的他当即产生了参与这项活动的想法。他的出现,让现场交警以及众多媒体记者一阵兴奋。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共产党员赵春翰以他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关心、爱护和帮助因各种原因沦落为社会低层的人。冬去春来,他先后收留一百八十多个流浪儿、低能儿、孤儿和走投无路的社会青年做“儿子”,并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特殊的群体被当地人称为“丐帮队”。记者最近专程到贵州乌蒙山区采访赵春翰和他的“丐帮队”。只见老赵正领着一群“丐帮”在一个工地上干活。他脸膛黝黑,身板结实,一身已洗得发白的铁路制服和时下只有在农村才得一见的解放鞋,格外打眼。他朴实的衣着和潇洒的风貌…  相似文献   

7.
袁亮 《出版科学》2001,(1):57-62
在“革”中,周恩米反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鼓吹的极左思潮,大力提倡广开言路一他多次提出,不能搞思想垄新,不能搞思想封锁,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因人废,不能任意封存、烧毁图书=他反复要求恢复和发展新闻出版事业,要多出好书.多出青少年读物,尽快解决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无书可读的问题:他亲自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出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批准恢复了一批新闻出版单位,并关心和批准出版发行了一批重要书籍。  相似文献   

8.
我的领导是个普通人。首先名字很普通。大街上随便可以找到个把叫“李兵”的,他就叫李兵。其次,长得也很普通,一副眼镜底下,鼻子、耳朵、嘴巴,啥都不缺,啥都不多,而且都长得规规矩矩,没什么出格的地方。但是他又有很多出格的地方,明明是北京城里长大的高干子弟却心甘情愿做了湖南电视台农村节目“乡村发现”专栏的制片人、主持人,而且一做五年有余颇有成就。就是因为做“乡村发现”他获得了中国金话筒金奖、范长江新闻奖,还有观众青睐奖和农民信赖奖等等,后二项奖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最为珍爱的奖。农民叫他“兵哥”,一声兵哥…  相似文献   

9.
刘斌 《新闻与写作》2007,(12):42-43
在同事眼中,54岁的冯存礼是一位快乐的长者、快乐的领导.走进他的办公室.经常能看到他谈笑风生的样子.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每逢节日,他总要给每位部下发去一条幽默风趣的祝福短信.感谢大家一段时间以来的辛勤工作。部下与他相处.不觉得他像一位领导,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  相似文献   

10.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11.
笔近日听档案同事讲.他在指导某个年掌管、审批、使用几百万元资金的部门立卷归档时,办公室负责人迟迟不肯将会议记录本交出归档.经再三追问之下,他很神秘地道出了原故与苦衷:这本特殊的会议记录本记载着多年该部门大量资金运行的秘密等.几任“头头”(指一把手)再三叮嘱,只能由他一人长期妥善保存,任何时候不得让他人知晓,也就无法归档立卷.一旦归档让他人知道,岂不制造麻烦,影响稳定……  相似文献   

12.
关于所谓"党报边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从事新闻研究的朋友问我,有人认为,现在的党报正在“边缘化”,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回答他,我不赞同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和"他的书屋"--记徽州文书的捐献者刘伯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 5月,在合肥召开的徽州历史档案与敦煌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研讨会上,一位年轻的学者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三十八九岁的年纪,中等偏高的个子,清癯的脸庞,眼睛里总透发出一种睿于思考的目光。他极认真地听着别人的发言,不时地做思考状。引起我注意的,不仅是他的外貌和学者气,而是他曾有一个从徽州民间收集、获得的徽州文书的私人藏所,并且起了一个很个性化的名字,叫“伯山书屋”。更为可贵的是,他把这个书屋的全部藏品无偿地捐献给了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他叫刘伯山,是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   参加这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2016年,我在内部印了《师友飞鸿》书信集,设法送了一部给其信也被收录的陆本瑞同志,没有想到竟然很快就收到他的回音,他还特地赠我他的大作《出版往事》.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其中还夹有我20多年前给他的一封短信的复印件!以他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老同志,能够一直保留我的信,着实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并且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一天,老家农村一位远房亲戚向我反映一件当地执法部门执法违法的事情,说他有精神病的儿子因为在一起民事冲突中打了乡村干部,被当地执法机关当作“村霸”送进了监狱,在监狱关了一年多,结果病情加重不得不又脚镣手铐地遣送回家。  相似文献   

16.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6):89-94
我的那住老夫子,是个北大国文系的用功生。为什么叫他“老夫子”?当时他只有二十三岁,却经常穿着长袍子,戴上呢礼帽,很有夫子派头……老夫子常帮我从图书馆里借来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来阅读;他听了顾颉刚、孙楷第及其他一些名教授的讲课,兴趣上来了,也向我复述一遍。老夫子帮助我提高了文学素养,我感谢他……8  相似文献   

17.
“文革”中入伍后,他在部队做炊事员。一次,一位在广播室做广播员的同学没有稿子.就对他说:你的作文分数最高,帮我写个新闻吧。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也很认真地写出了稿子。这篇稿子播出来之后.团里的政治宣传股长就伺,这篇稿子的作者是谁呀?人家告诉他,是三连一个炊事员。宣传股长很惊讶,就跑到炊事班跟他说:你不要当炊事员了,今天晚上就打背包到团里,给我写文章去。就这样,他这一辈子跟新闻结下了缘。现在.他在解放军报社任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18.
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乃《伊索寓言》里的名篇,广泛传播,世界享用,可以说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可若按辩证法来看,事物往往有两面性,狐狸吃不着葡萄,有时说它是酸的,有时也会又想那葡萄也许很甜。尽管“这一面”《伊索寓言》里好像没讲,可事实一再证明辩证法没错。 被誉为世界球王的巴西的贝利,有一则已成名言似的“轶事”:当别人问他哪一个球踢得最好时,他总是说:下一个。按贝利这种逻辑来推理,他永远踢不出“最好”的球。当然有人会说这话里有谦虚也有矫情,但你不能不承认这也是一种机智。 如果说贝利的…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专家"     
一个聪明的家伙决定开始一项冒险活动。他大胆地预测一场万众瞩目的球赛的结局(会有很多人赌球),他发出一万封信,对其中的一半即5000人预测甲队胜利,而对另外的5000人预测乙队胜利(邮费用不了多少钱,发E-MAIL更便宜)。无论如何,他总会说对一半。然后下一次,他又开始预测一场新的比  相似文献   

20.
2000年年底, 中央电视台因50名 电视主持人之间的 角逐而热闹非凡。这么大规模的电视台主持人选拔赛如此兴师动众地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50名主持人唇枪舌剑,各不相让,场上场下,紧张激烈的气氛感染了观众。其中一个让观众再熟悉不过的面孔,他就是《今日说法》的主持人撒贝宁─— 压力下的一枚炸弹 已在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担纲主持两年的撒贝宁,事实上已成了《今日说法》的一个王牌人物了,他俊朗、健康的形象,睿智生动又不乏沉稳的主持风格深得不同层次观众的喜爱。可以说走进千家万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