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首发之年,《规划》提出我国档案事业前四项发展目标是“档案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档案资源建设迈出新步伐、档案利用服务达到新水平和档案安全防线得到新加强”;前四项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档案利用体系建设和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巧合的是,综览2021年国际档案界,档案事业发展的成绩与困境也体现在“治理、资源、利用和安全”四大体系中。2022年伊始,笔者基于2021年《中国档案》专栏“国外档案新闻集萃”,结合其他途径查找的国外档案新闻,依照四大体系的顺序,回顾总结2021年国际档案界的特点并展望趋势。  相似文献   

2.
省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是对一个省级行政区域档案事业的战略布局和总体部署,是国家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扩散与承接,也是档案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分析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与档案治理的内在逻辑关联并建立“时间—治理—空间”三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历史制度主义和区域研究方法,解析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十三五”“十四五”时期34部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工具、治理主体、治理单元和治理能力的变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我国省域档案事业治理模型并阐释了其内在机理,进而从制度、组织、效率、空间四个方面提出治理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3.
治理理念与实践的发展对档案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档案工作融入治理实践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对外部发展环境作出的积极回应,也是档案事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治理实践的推动下,档案工作要在思维理念、制度规范、技术应用以及人员等方面不断改革完善,从而促进档案治理水平的提高与档案事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家档案局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档案治理法治化的目标,而完善的档案治理体系既是档案治理水平提高的体现,也是档案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浙江档案》2023,(9):18-19
<正>近年来,衢州市柯城区档案部门充分发挥档案在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和谐文明、助力城市发展等服务基层治理方面有着基础性、支撑性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业务建设,推进档案治理体系、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和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为形成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的档案事业发展新局面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档案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握档案治理思维与治理实践的本质,明确档案治理思维的出发点与目标指向是有效开展档案治理的基本前提。完善档案治理体制及其实现机制、完善档案法规体系、强力推进档案治理能力建设是档案治理建设应有的现实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梳理总结档案治理体系建设成效与亮点,客观剖析档案治理体系建设现存问题,科学谋划档案治理体系建设未来发展图景,有助于推进国家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益我国档案事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正>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形势下档案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建立健全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档案事业发展。随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档案工作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日益凸显。作为档案部门,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将档案工作与“十四五”档案事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重点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优势,凝聚智慧和力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相似文献   

9.
当下我国的档案事业发展道路,以档案管理为起点,以档案(事业)治理为过程,以档案治理现代化为终点。档案治理现代化是指民主化、法治化、规则化、高效化和协调化的全社会范畴档案事业存在状态。档案治理的两大抓手是围绕全社会范畴档案事业形成的制度体系的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主体运用制度体系管理全社会范畴档案事务的能力的档案治理能力,两者实现“五化一体”的现代化过程,即档案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档案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构成了实现档案治理现代化的两大路径。  相似文献   

10.
档案资源安全关系档案事业发展全局,是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的基本职责。档案安全关系到党和国家根本利益,做好档案安全工作是档案事业发展战略要求。一、提高档案安全管理意识1、档案安全管理是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自2008年以来,档案事业从"国家模式"走向"社会模式"的趋势更加明显,维度更加多元。具体而言,档案治理理念的提出是档案事业从"国家模式"走向"社会模式"的重要标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调整从机制体制层面打通了档案事业从"国家模式"走向"社会模式"的路径;档案馆藏结构的多元化,为这一过程奠定了资源基础;档案工作的公众参与有利于实现公众诉求,是档案事业转向的重要体现;档案服务的社会化有利于充分发挥档案价值,是这一过程的又一力证。在档案事业转向的过程中,档案机构和档案工作者应主动顺应上述变化,在推动档案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相似文献   

12.
档案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期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首先全面梳理了国内外档案治理的研究现状,并对比分析了其异同点。其次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科学构想我国档案治理的未来图景,即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档案治理共同体、建设以依法治档为核心的档案治理制度体系、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档案治理内容体系和以善治为目标的档案治理评估体系等。为此还需要学界不断强化档案治理研究的实践导向,努力拓展档案治理的研究视野,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化档案治理研究内容并高度重视相关治理经验的学习借鉴,以加快推进我国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而推动档案事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金波  杨鹏 《档案学研究》2020,34(4):29-37
档案数据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信息资源,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重塑、社会政策优化、公共服务提升等各项工作中发挥着基础信息支撑作用,开展档案数据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分析档案数据治理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探析了档案数据治理内涵,提出从档案数据质量控制、整合集成、共享利用、安全保障与运行机制等方面构建大数据时代的档案数据治理体系,指导档案数据治理实践,实现档案数据善治。  相似文献   

14.
韩双 《档案管理》2011,(4):65-67
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频发,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安全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档案危机管理的研究,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档案事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国内外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5.
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我国档案安全体系理论缺乏系统归纳的问题,文章对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理论源泉如档案保护与档案管理理论、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灾害管理理论、信息安全理论以及安全文化与管理理论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数字记忆与档案数据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为起点,聚焦数字记忆与档案数据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数字记忆为归依,以档案数据治理为手段,全面分析数字记忆风险、保存、安全、传承、共享等与新时期国家档案数据治理之间的内在联动,推动大数据环境下数字记忆与档案数据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推动档案数据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大数据时代的国家、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多元数字记忆,编织大数据时代靓丽的档案数字记忆风景。  相似文献   

17.
黄夏基 《山西档案》2007,4(3):16-19
档案事业的发展,并不限于经济的维系。经济发展因素在档案事业发展中作用的发挥需要来自社会主体及上层建筑的推动,经济发展与档案事业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相似文献   

18.
档案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问题,制约着我国档案事业的顺利发展,档案法与刑法之间的科学衔接是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对于档案违法犯罪的规制,档案法是刑法的前置基础,刑法是档案法的有力保障,二者的有效衔接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档案安全行刑衔接制度在立法衔接、案件移送、证据转换、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档案执法部门与公安司法机关在处理档案违法犯罪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遭遇堵塞。为实现档案安全领域行刑衔接制度的公正、高效运行,加强对档案违法犯罪行为的规制,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安全行刑衔接立法以及完善案件移送机制、健全证据转换规则、构建行刑衔接的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监督机制等制度规范,保障档案安全,促进档案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帆 《档案学研究》2019,33(1):26-30
十三个五年规划为我国的发展树立了行动纲领,也为档案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其历届文本中与档案事业相关的部分具有内容丰富化、档案价值凸显化和体系完善化的特点,在其影响下,档案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档案公共服务能力逐渐提升。在“十三五”建设时期,新时代的档案事业应当从档案服务能力、档案法律法规、信息网络技术和档案标准体系等角度为突破口予以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