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图书馆移动阅读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了目前国内图书馆移动阅读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图书馆移动版网站,并从资源建设、经费倾斜和人员引进培训等几个方面来构建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平台,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移动终端与方便性、阅读时间与碎片性、访问方式与受限性、阅读内容与娱乐性、付费方式与免费性几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并根据结论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移动图书馆的构建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大众完整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手机、PAD等移动手持设备逐渐成为获取信息、进行阅读的主要媒介,移动图书馆的构建既是图书馆自身业务的延伸,也是争取受众的得力举措,文章在分析图书馆个性化阅读服务需求与移动云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图书馆阅读双层路径服务模式,以期对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子墨水技术、电纸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步迈入移动阅读时代。从电子书概念入手,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介绍了当前电子阅读器的发展;对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实践作出了分析,指出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升级,"听书"模式日益受到人们欢迎,有声书也因此迅速成长为数字出版产业中最有潜力的业务领域之一.在美国,除了常见的商业零售和订阅模式,图书馆借阅模式凭借价格和服务优势,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本文以美国图书馆数字资源经销商OverDrive为例,从它的产业链结构、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三大方面分析面向图书馆的有声书借阅模式,总结该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为我国图书馆的有声书运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SoLoMo:3G时代移动图书馆建设推广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SoLoMo的概念及特点,阐述了SoLoMo模式对图书馆信息共享、移动阅读服务和提升图书馆特色资源价值方面的意义,从社会化、移动化、本地化和组织机构四个方面探讨了移动图书馆建设推广新的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内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功能的不断推出,给人们带来了科技的享受,但由于当前我国的移动阅读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和管理上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学习先进的移动阅读技术,是促进我国图书馆移动阅读发展的突破口.以Overdrive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就其移动阅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构建有效的移动阅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移动图书馆服务越来越成为图书馆的一种延伸服务方式,正日益受到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辽宁省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的设计理念和功能介绍,提出辽宁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所面临的问题,以期找到一种适合辽宁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张恩铭 《图书馆学刊》2013,(2):111-112,115
3G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手持终端设备的出现和普及,使广大读者越来越青睐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移动阅读.移动图书馆带给读者全新的基于海量信息资源的移动阅读新体验.笔者从涵义、现状、特点、功能和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对移动图书馆的构建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信息社会移动阅读逐渐兴起,为鼓励大学生合理使用移动阅读,图书馆必须有所作为。文章运用扎根理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高校学生移动阅读使用偏好进行分析;并根据所得数据和结论,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杨熔 《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5):67-74
[目的/意义]以阅读特征及服务价值分析为基础,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阅读推广发展趋势,探讨阅读服务创新策略。[方法/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揭示阅读方式的改变、阅读需求变化及特征,分析阅读服务的关键价值,提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发展取向和服务创新策略。[结果/结论]媒介融合背景下阅读内容显化、阅读方式混合、阅读价值多元,阅读服务的关键价值体现为选择性、体验性、开放性。图书馆阅读推广应向体系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提供阅读服务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拓展数字阅读推广服务领域,以创新促进阅读服务转型。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寻求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阅读寻求行为角度对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当前移动阅读用户主要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浏览器和客户端软件、移动通信网络和Wi-Fi等无线网络获取读物,通过随意浏览、导航、检索、社会化推荐和广告寻找移动阅读内容;用户选择的主要移动阅读服务机构是电信运营商和知名传统互联网服务商,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传统出版机构和图书馆提供的移动阅读服务也较受欢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应加大推广力度,基于用户的移动阅读寻求行为特征,开发与优化移动阅读服务系统,加强移动阅读服务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基于KANO模型对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需求进行定量分析与归类,识别移动阅读用户满意度改善的关键因素,提出移动阅读服务满意度提升的策略。[方法/过程] 围绕移动用户的阅读活动,从移动阅读内容、移动阅读服务、移动阅读系统以及移动阅读环境4个维度,设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需求调查问卷,以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判定移动阅读服务需求要素的分类归属及满意度提升优先序。[结果/结论] 将41项移动阅读服务需求要素划分为3项必备型需求要素、18项期望型需求要素、6项魅力型需求要素以及14项无差异型需求要素,结合满意度重要性矩阵分析,确定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改善的重点及满意度提升的优先序顺序,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完善移动阅读服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基于读者调研的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法,对高校图书馆读者就移动设备的持有情况、手机上网的使用偏好和行为模式、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调研,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高校图书馆读者在移动设备的拥有量和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学术研究的需求并没有达到大规模普及的程度,高校图书馆应该以读者需求为前提,制定合适的移动阅读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基于读者调研的高校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法,对高校图书馆读者就移动设备的持有情况、手机上网的使用偏好和行为模式、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调研,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高校图书馆读者在移动设备的拥有量和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学术研究的需求并没有达到大规模普及的程度,高校图书馆应该以读者需求为前提,制定合适的移动阅读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移动阅读在国内外图书馆的应用现状,并以SWOT为分析框架,对我国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机遇和威胁、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我国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鄢小燕  张苏闽  谢黎 《图书馆论坛》2012,32(5):130-133,93
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移动阅读进入寻常百姓家,并给阅读带来了新的体验。移动技术在本地化、社会化、移动化,以及用户体验上拓展了阅读的方式,支持阅读过程中的即时性需求、交流互动需求、个性化需求、浅阅读需求、悦读需求、随时随地的信息需求等,阅读活动的变化要求图书馆必须积极探索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突破当前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局限,开展更加优质的移动服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图书馆开通移动图书馆的概况进行调查,分析了移动图书馆的三种服务模式:短信服务、WAP服务和电子资源全文阅读,继而对移动图书馆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数字阅读的普及、3G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以及图书馆服务的多元化发展,是移动图书馆在未来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旨在研究美国城市公共图书馆移动终端服务模式。[方法/过程]选取138所美国城市公共图书馆作为统计样本,对其移动终端服务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城市图书馆应在其移动阅读媒介的阅读推荐和导读服务、图书馆移动终端资源的丰富、儿童读物的增加和分类、用户需求的充分调研分析以及不同图书馆用户群体需求的满足等方面进行改进,同时本研究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并适用于我国图书馆的移动终端服务。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移动阅读用户接纳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意义]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消费的发展为图书馆移动阅读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研究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的用户接纳行为影响因素对推动图书馆移动服务功能建设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TAM和ISSM,构建图书馆移动阅读影响因素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法,针对典型用户群体发放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信息有用性、内部环境质量、外部环境质量均对移动服务阅读使用态度产生正向影响,信息时效性对用户采纳态度不产生影响;用户移动服务阅读使用态度对移动服务阅读采纳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分析结果可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了解移动阅读中的用户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转型升级策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