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家图书馆中文书目数据英语读物主题标引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家图书馆中文书目数据英语读物主题标引2003年6月前后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强调英语读物主题标引应该首先突出英语学习,其次反映读物的内容或文学体裁。其他类型英语图书主题标引也有涉及。  相似文献   

2.
近年国家图书馆主题标引的发展及若干问题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主题标引的变化及个人名称主题词的增词方法、历史名人综合作品集的主题标引、隐含主题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参考文献 4。  相似文献   

3.
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主题标引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手工标引阶段、手工标引向计算机标引的过渡阶段、计算机标引初级阶段和计算机标引发展阶段,基本反映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CNMARC对中文图书主题标引的影响。文中用6个典型例子演示中文图书主题标引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对CIP主题标引的一些看法》一文中(见《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年第3期),我曾说过,图书在版编目(CIP)主题标引大多数是标得好的,我是搞主题标引的,工作中往往用其标题,省时省力地完成好多图书的标引任务。当然。好中还有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作者一边做主题标引工作,一边搜集与分析研究了上千例好中还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里选择一些粗标、漏标等例子发表。以引起大家标引、检索时注意。  相似文献   

5.
在《对CIP主题标引的一些看法》一文中(见《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年第3期),我曾说过,图书在版编目(CIP)主题标引大多数是标得好的,我是搞主题标引的,工作中往往用其标题,省时省力地完成好多图书的标引任务。当然,好中还有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作者一边做主题标引工作,一边搜集与分析研究了上千例好中还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里选择一些粗标、漏标等例子发表,以引起大家标引、检索时注意。  相似文献   

6.
白雪 《图书馆学刊》2021,(3):100-105
主题标引是编目工作的关键环节,是提高目录质量,提升读者服务的重要手段。作为国内图书馆重要外文资源组成部分的俄文文献,国内对其标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十分落后,限制了外文书目数据整体质量的提升。俄罗斯的主题标引工作发展历史悠久,理论成熟且经验丰富,在其主题标引发展的整体进程中,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在理论建设、实践经验、培训推广等方面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介绍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主题标引的历史,分析了其主题标引在语言、规则和实践方面的特点,并从加强专题研究、数据库引进与本地指南制定、探索建设多语种主题规范控制平台3方面展望了国内开展俄文文献主题标引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7.
主题标引语言及相关规则是做好主题标引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以三种西文主题标引语言——英语LCSH、法语RAMEAU和德语SWD为例,介绍了其产生背景及应用现状,对比了其构建及应用原则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献的分类主题一体化标引中,主题标引存在着规范语言和自然语言两种语言的标引。就声像资料主题标引中两种语言的应用特点和应用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自然语言标引的利弊,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办法,以寻求主题标引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缺少主题标引的机读书目数据回溯主题标引已势在必行。做好回溯主题标引工作要充分利用、科学配置图书馆人力资源,组建高水平的回溯主题标引队伍。根据回溯主题标引的特点,应选择科学、快捷的回溯主题标引工作方法,还应选择权威、合适的标引工具,制定符合本馆的回溯主题标引细则。要加强回溯主题标引工作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10.
结合标引工作的实践,从主题标引专指性、主题标引一致性、主题标引深度三方面,对其质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在国家图书馆中文编目施行一年以来所发生的新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中文著录、标引与名称规范联系的必要性,强调编目完整性的重要性,同时对编目专业化与一体化发表了观点。  相似文献   

12.
医学期刊论文主题标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欣欣  王丽  姜瑾秋 《编辑学报》2006,18(5):345-346
分析医学期刊论文主题标引现状.发现主题标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词不当,字面组配、副主题词组配不准确,揭示论文主题不全面等.建议医学期刊编辑在做主题标引工作时,应了解并掌握主题标引的基本知识、标引的基本原则及标引技巧,使标引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以提高医学期刊论文的标引质量,从而扩大医学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论证主题法和主题法与字顺编排系统之间的关系 ,指出主题法的缺点是字顺编排法所造成的 ,并列举了补救主题法“系统性差”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环境下,主题法将成为学位论文主要的标引与检索工具,其标引质量影响数据质量。结合工作实践,就学位论文主题标引的特点与基本规则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提高网络环境下学位论文主题标引质量以及学位论文的检准率。  相似文献   

15.
����ISA�������̽��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美国《情报学文摘》(ISA)的《受控标引词表》、ISA的主题标引深度和标引词的标引频率,以及ISA所用的自由词作了6年的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ISA主题标引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ISA主题标引工具的5点意见和提高主题标引质量的3条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作者中文图书主题标引的工作实践,重点阐述了中文图书主题标引工作中的主题词的查找、在版编目数据的利用以及标引工具书的使用。同时,就标引人员如何提高中文图书主题标引质量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Pattern indexing is an attempt at combining standardized and free indexing. In contrast to prevailing indexing methods, notably precoordinated ones, pattern indexing also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terminological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habits in certain displines of science. It is based on patterns consisting of subject categories reflecting th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of a given discipline. These categories provide structured sets of standardized subject headings. To allow for flexibility and adequacy, these headings may be complemented by free indexing terms. Pattern indexing is intended to mend opaque catalog structures and terminological uncertainties of topical subject headings in common precoordinated indexing practice. Pattern indexing is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literary scholarship.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家图书馆全国联合编目中心中文主题规范数据的例举与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使利用其中文主题规范数据的馆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结构及功能评介张强Abstract:The"ChineseClassifiedsubjectThesaurus"withitsintegrationofclassificationandsubjectindexingisChin...  相似文献   

20.
The survey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attitudes of librarians in German-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oward subject indexing in general, and automatic subject indexing in particular. The results show great similarity between attitudes in both language areas. Respondents agree that the current quality standards should be upheld and dismiss critical voices claiming that subject indexing has lost relevance. With regard to automatic subject indexing, respondents demonstrate considerable skepticism—both with regard to the likely timeframe and the expected quality of such systems. The author considers how this low acceptance poses a difficulty for those involved in chang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