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科研人员接受OA知识库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方法,从用户接受的角度对促进或阻碍科研人员接受OA知识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影响科研人员对OA知识库的"后印本使用意愿"的因素有四个,按其重要性分别是职业发展期望、操作努力期望、使用焦虑和政策导向;而影响"预印本使用意愿"的因素则有五个,按其重要性分别是使用焦虑、长期保存期望、职业发展期望、政策导向和技术优势期望.这些影响因素对科研人员的"后印本使用意愿"和"预印本使用意愿"的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均受到包括性别在内的人口统计变量的干扰.  相似文献   

2.
基于量化研究数据并结合焦点小组和专家咨询研究结果,提出了开放取(OA)知识库建设主体提高科研人员对OA知识库使用意愿的8条策略建议,包括:在功能定位方面,坚持OA知识库信息传播功能的同时适当发挥其学术评价功能;在技术操作方面,加强互操作标准化建设,改善使用界面,简化存储流程;在质量控制方面,采取适当的学术质量控制措施;在版权管理方面,确保论文首发权,并向作者加强版权知识教育工作;在宣传推广方面,针对不同年龄、职称和学科的科研人员开展差异化工作。  相似文献   

3.
科研人员对OA知识库的认知程度和使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线问卷和数据分析,发现中国科研人员对开放存取概念和OA知识库的认知程度有所提高,但利用OA知识库存储学术论文还是一件尚未成熟的行为,并未成为多数中国科研人员的习惯。通过独立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发现目前中国科研人员对OA知识库的认知程度和实际使用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诸如性别、年龄、身份/职称和学科等控制变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用户接受的角度对促进或阻碍科研人员接受OA期刊(OAJs)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数据进行层次多回归分析,结果得出:配合条件、经历、OA期刊熟悉程度和职称对作者接受OA期刊有明显的影响,学科、努力期望、绩效期望、焦虑和作者付费对作者接受OA期刊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喻菁 《编辑学报》2012,24(5):429-431
通过分析论文发表对科研人员的作用和影响,认为编辑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若能本着服务科研的态度,体谅科研人员的苦衷,在稿件初审、同行专家评审意见整理、编辑加工和定稿等环节中帮助作者,不仅能及时制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而且可潜移默化地影响作者,让科研人员感受到关爱,这可为科研人员营造一种健康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6.
1 OA 开放获取(Opeia Access,OA)是一种及时免费获取同行评审文献的一种文献获取方式。虽然OA正在向图书章节、专题著作和科研数据等内容延伸,但根据定义,其适用对象主要还是期刊论文和同行评审的会议论文。本文阐述了怎样为一所大学的OA成本收益建模。  相似文献   

7.
曾建勋  杨代庆 《编辑学报》2020,32(6):600-604
通过系统梳理我国科技论文外流、科研经费外流、科学数据外流的基本状况,分析该现象的主要成因和危害,包括:1)科研人员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政策导向偏差,科研方向受制于西方;2)我国科技期刊相对较弱,科技版权资源依赖国外,带来国家信息安全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扭转我国科技论文大规模外流的对策建议:1)将中文版科技论文发表或提交国家知识库纳入科研项目的考核范畴;2)在国际论文发表过程中主张自身版权利益,引导我国英文版论文在国内发表;3)强化对预印本(知识库)成果认可,推动论文迭代优化和优先出版;4)制定国内外期刊版面费统一的报销标准,实现国外期刊“国民待遇”;5)破除“SCI至上”,扭转“以刊评文”错误导向,重塑同行评议生态;6)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科学引文索引,推进科学评价的自主原创。  相似文献   

8.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国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资源开放获取的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等,在此基础上,主要从科研人员整体及有参与经历的科研人员两个角度,根据影响较大的因素分析科研人员参与开放获取的主要推动力,包括:保证科研人员对OA有足够的认知程度,建设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OA资源,保持OA出版模式的优势,避免知识产权纠纷,将OA资源纳入学术评价体系,对OA期刊投稿提供经费支持。  相似文献   

9.
多媒介融合出版条件下学术期刊同行评审制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多媒介融合出版技术对学术期刊同行评审制度的影响,为我国实施同行评审制度改革提供不同的选择途径,文章分析了传统学术期刊同行评审制度实施过程中遭遇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包括来自投稿数量的增加,来自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和传统评审制度自身的弊端.总结国内外重要期刊进行同行评审制度创新的模式,主要有开放同行评审、出版后同行评审和标准化同行评审等形式.认为:办刊人要充分利用多媒介融合出版技术下同行评审制度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的特点,创新中国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制度,加强对同行评审制度的文化研究,强化同行评审的质量控制,以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论文在分析OA知识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建立与运行OA知识库涉及的运行机制、软件平台选择、服务模式选择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国际学术出版开放式访问(OA):Ⅰ.实践与前沿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综述当前国际学术出版界开放式访问(Open Access,OA)运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部分热点问题.主要讨论OA期刊和OA知识库的概念、实施方式,提高OA文献的可见性和可获取性的若干措施,OA带来的学术文献引用影响力的提高和一些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目前构建学科知识库的一些方法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以搜索引擎为核心来构建知识库,并分析采用开源搜索引擎Hyper Estraier的原因,并将其应用到我校的学科知识库系统的构建中,实现资源的整合与检索。  相似文献   

13.
认为中国和印度是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的科技发展在全球的科技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放获取兴起至今,两国的开放获取都取得一定的进展,尤其是印度发展更为迅速,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开放获取的领头羊之一。通过对中国和印度的开放获取政策进行比较,并通过对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OAJ和开放获取仓储名录DOAR的统计分析,比较两国的开放获取现状。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开放获取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15.
IR:现状、体系结构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李广建  黄永文  张丽 《情报学报》2006,25(2):236-241
简要介绍了IR的概念和现状,在此基础上对IR的体系框架、功能及主要技术进行详细的论述,最后分析了IR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is column discusse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open access (OA) to better serve researchers who have limited access to scholarship due to cost. After providing a definition of OA, the benefit of OA is exemplified through both researchers who lose access to information, like students, and those who have little access to begin with, like researchers in disenfranchised location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librarians who teach the use of OA resources increase awareness for global researchers, ensure alumni access to scholarship after loss of institutional affiliation, and increase scholarship published in OA mediums, supporting those without traditional acces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了解开放获取环境下我国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知与态度,为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以期提高科研人员参与开放获取的积极性。[方法/过程]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选取北京地区13位科研人员,通过访谈了解其对开放获取环境下知识产权制度相关问题的认知与态度,总结科研人员参与开放获取的知识产权障碍,并提出解决建议。[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参与开放获取的内在可能性大,但参与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障碍较为突出,科研人员期待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的完善。提出4点建议:做好知识产权的宣传和开放获取环境下知识产权服务工作,推动科研人员和学术期刊的协议文本内容优化,完善国家的宏观政策,完善开放获取期刊和开放获取知识库的版权政策。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机构库资源目录网站的统计分析,获得了机构库分布情况的信息,并对机构库资源目录网站所实现功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