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弛  钟瑛 《出版科学》2015,23(1):46-50
传统的出版产业价值链主要是线性构造,大数据时代的出版价值链是立体多元的网状构造.这种网状构造主要表现为出版介质是纸介质+光电网络介质,出版资源是内容资源+数据资源,出版服务是产品服务+体验服务.这种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出版价值链的2+++构造改变了出版产业的盈利模式,拓展了出版产业的价值链和价值版图.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出版视数据为出版资产,以数据统领出版的全过程,强调数据的商业价值.文章从大数据的演进逻辑及出版业的演进路径两方面出发,认为大数据出版是指在传统出版的数字化升级推进中,通过网络化发展,创新运用、分析、挖掘、预测、分享海量数据,以数据为资产,实现出版资源优化整合和出版流程再造,形成线上线下的整合新型出版模式.其实践运用体现在:运用大数据洞察消费者的需求,解决出版的前端问题;通过挖掘大数据,解决出版的中端问题;通过大数据共享,实现出版的跨域关联,解决出版的可持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时代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大数据开启了一场技术、工具和思维的大变革.大数据以不同形式根植在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中,逐步实现对出版流程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渗透.同时,大数据为出版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版编辑必须学会有效地开发用户数据、提升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实现数据共享和增值,将大数据转化为出版生产力;出版编辑必须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营销推广和读者服务等方面都进行思考与更新;出版编辑必须积极应对,主动求变,从单一角色向综合角色转换,一专多能,成为多面手,成为复合型人才,迎接大数据带来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周建森 《出版广角》2015,(14):23-25
在大数据时代,出版社已从出版图书变为出版数据,出版社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是要变革传统的商业模式,把读者的偏好、需求作为首要的数据资源,坚守"以读者为本"的理念,走出一条纸质出版、网络出版和移动出版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周洁 《出版广角》2017,(21):25-29
新城新区建设在促进城市扩张更新和跃迁发展的同时,由于相对忽视所在地的文化保育与文化接续等问题,往往造成城乡风貌与建筑格局、产业形态与生活方式、民俗文化与地方方言、乡村礼仪与非遗技艺等各种原有文化形态的崩解甚至消亡.雄安新区的建设可能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新城新区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出版行业有责任及时采取行动,通过出版方志与村史、报告与著述、小说与诗文,以及通过数字出版和提供知识服务,系统盘存传统文化资源,动态记录文化变迁.同时依托前沿的数字信息技术,实现虚拟空间的文化复兴,通过跨界合作延伸产业链,探索资源价值的创造性开发,进而为历史传统文化的保育与传承发挥应有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大数据出版”的概念入手,指出“大数据出版”不仅有数据挖掘还有知识增值,是出版界的革命.图书馆与出版业息息相关,“大数据出版”的出现给图书馆知识服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资源建设和知识服务效率上.图书馆知识服务要从转变采购模式、提供差异化知识服务、组建专业人才队伍三方面努力迎接“大数据出版”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数字出版”和“大数据出版”的概念辨析入手,指出两者最大的差异是后者能够通过对信息的数据化(结构化)处理来实现出版资源的重新整合与最大化利用;以自然灾害类历史典籍为例,说明“大数据出版”能通过建设专题数据库的途径实现对出版物资源的数据采集、存储和检索,并在数据库平台上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呈现,以生产新的知识和产生新的价值;最后总结了“大数据出版”给出版行业重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与服务方式、版权保护与交易方式带来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8.
邱然 《科技与出版》2021,(10):79-83
大数据将推动出版业进入智能化发展新阶段,具有内容创作领航、读者阅读赋权和出版流程再造等优势.通过行业调查和案例分析发现,出版业在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存在过度讨好读者、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缺乏、大数据杀熟、用户隐私保护堪忧和数字资源版权保护不实等问题.因此,要秉承导向为先、人才为本、盈利为基、保护为要、制度为纲的大数据应用策略,全方位推动我国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邱然 《科技与出版》2021,(10):79-83
大数据将推动出版业进入智能化发展新阶段,具有内容创作领航、读者阅读赋权和出版流程再造等优势.通过行业调查和案例分析发现,出版业在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存在过度讨好读者、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缺乏、大数据杀熟、用户隐私保护堪忧和数字资源版权保护不实等问题.因此,要秉承导向为先、人才为本、盈利为基、保护为要、制度为纲的大数据应用策略,全方位推动我国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产值持续增加,数字出版资源的开发与编辑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关键环节.文章结合我国当前数字出版发展态势,从地域文化认同、知识产权保护和新兴科技发展三个方面,对我国数字出版资源开发与编辑路径研究进行述评,有助于厘清研究的主要脉络,把握研究的主要问题,从而为数字出版资源的开发和编辑者,为数字出版资源市场规律和体系构建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坚 《现代出版》2014,(6):27-29
传统学术出版资源开发严重不足,产品形态单一,营销不利,收益不佳。大数据能推动学术出版聚合优质内容,优化出版流程;把握消费需求,准确定位产品形态;注重知识服务,实现全方位增值,进而从单纯的出版活动向系统的知识服务转型。  相似文献   

12.
李丹丹 《青年记者》2016,(5):106-107
传统民俗文化蕴涵了一个民族或区域的人民长期传承的风俗生活以及文化形式.齐鲁传统民俗文化积淀深厚、博大精深、类型丰富多彩,孔孟之道及对泰山的崇拜形成了齐鲁大地上特有的民俗文化,这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瑰宝.但随着大众文化形式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民俗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所以在融媒体时代依托大数据可以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为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传统民俗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出版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京东自出版业务实现了“互联网+大数据+传统出版模式”的融合,传统出版企业可借鉴京东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保持原有“内容”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平台企业的合作,学习占有与使用大数据资源,弥补互联网运营经验的不足,开展跨界合作,创新销售渠道,培育粉丝社群,塑造出版品牌.  相似文献   

14.
吴亮芳 《传媒》2016,(4):84-86
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开发过程模式着重于描述开发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抽象关系,为内容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参考性的指导方略.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开发过程的具体环节、主体范围及内容资源的变化情况,构建了其开发过程模式.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不仅仅指海量的数据资源,更强调的是这些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掌握和运用好这些内在的联系是大数据时代对出版人提出的新挑战.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型出版需要一个变革、发展的过程,是挑战也是机遇,大学出版社应该一方面坚持自身的宗旨,出精品力作,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学习新技术,培养创新思维型人才,为新型出版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商务印书馆历史出版资源--<东方杂志>的数字出版实践为例,分析了变历史出版资源为数字出版产品的整个过程,包括设计、开发、实施等,探索历史出版资源的数字出版及应用,寻找历史出版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7.
谢天武 《出版广角》2013,(23):40-42
在大数据时代,大学出版企业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发展模式也不是独一无二的。其成败的关键在于对"大数据"中读者阅读需求的把握、对自身资源的深度开发以及对成熟的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的探索。随着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数据"已经不再只是计算、统计用的数值或数字,而是成为一切可以以电子形式存储的信息的代名词。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大数据"这一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成为焦点。大数据具有规模性(volume)、多  相似文献   

18.
张美慧 《今传媒》2016,(3):103-104
2013年,人类社会正式迈入“大数据元年”,这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技术和理念.在大数据的浪潮中,科技期刊在出版形态、业务流程、评价规则、营销模式、出版编辑理念等方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生存环境日趋激烈、传统盈利模式遭遇淘汰,以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等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2013年,人类社会正式迈入"大数据元年",这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技术和理念.在大数据的浪潮中,科技期刊在出版形态、业务流程、评价规则、营销模式、出版编辑理念等方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生存环境日趋激烈、传统盈利模式遭遇淘汰,以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等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档案界对大数据技术的研究较热,但整体来看在目前条件下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发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存在现实困境,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数据化、结构化不足等问题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条件之间有一定距离.本文认为应该从完成数字档案数据化、结构化,捕获档案数据流建立档案数据资源库,强化档案数据流的分析处理等方面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