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汉字是充满活力的自然的文化的系统。它灵动而又厚重,以其稳定性保持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其开放性适应社会、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以其规范性保证汉民族文字的统一、有效。因此,现在以至可以预见的将来,现代汉字都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汉语的需要,发挥其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其内部结构还是外部形体,都反映着它所依存的民族文化.本文以汉字外部形态--字体为考察角度,讨论了文化对汉字字体演进的促进作用,并以宋体字与汉字书法艺术为例,讨论了汉字对于现代文化的应变性.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迄今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表意体系的文字.作为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起到了传承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作用,同时汉字本身也是研究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足衣即穿着于足上的装束,先秦时足衣泛指鞋袜,自汉代始足衣有内外之分:足之外衣指鞋,足之内衣为袜.作为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一环,足衣在汉字中有许多具体呈现,使我们能够从汉字中找到我国足衣文化的投影,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梳理足衣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在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 ,汉字作为文明传承的信息载体 ,不仅传播了语言信息 ,而且传播了汉民族历史文化等诸多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索汉字 ,可以发现汉字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 ,而且蕴含着人性化的内涵 ,蕴藏着当代图像传播的许多生动有趣的特征。深入探讨汉字传播信息的方法、模式、规律、功能 ,将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徽州文化特色鲜明而突出,具有文化的“活化石”、汉民族文化“标本”的重要价值,应当作为文化生态予以保护。文章通过详细分析保护徽州文化生态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重点探讨了徽州文化生态的保护模式建设,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书业内外     
一套书振兴了一个学科 据《中华读书报》报道,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由于经费等原因,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推广起来很困难。而被誉为“20世纪汉语方言学界的一件盛事”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出版,无论从保护文化遗产,还是推动汉字研究、推广普通语、研究汉民族发展史等方面,方言作为“活的口语”和“地方文化的镜子”,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  相似文献   

7.
江阴市图书馆以“公共图书馆+咖啡馆”合作模式推出了“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其建设顺应党和政府重视全民阅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形势,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取得了政府、图书馆、读者和商家多赢的社会效益。根据“三味书咖”的建设经验,江阴市图书馆认为图书馆服务应走基层、接地气,积极开展模式、路径的实践探索,加强宣传推广工作,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8.
宋朝丽 《出版广角》2019,(12):14-17
新文创概念出现以来,一些城市将其运用到城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出现了“抖音之城”西安、“互联网之都”杭州、“电竞之都”成都等一批网红城市。新文创推动城市文化发展主要是运用“文化+科技”的方式,精心打造城市文化符号,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城市文化,实现城市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相互赋能,营造城市整体文化生态。目前,文化旅游营销模式、产业引领发展模式、品牌形象驱动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公共文化联动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模式和业态在未来实践中都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温晓芳 《传媒》2019,(2):99-99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汉字的体系建构及其传播,可以说是东亚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极为重要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对汉字传播史进行梳理和研究,不仅能够在宏观上把握汉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史,而且能够在微观上探索汉字符号系统的形成与演变规律。由陆锡兴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字传播史》是一本研究汉字传播问题的专著,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学术性和可读性,是该领域不可多得的佳作。该书系统梳理了汉字不同方向的传播脉络,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仅包括国内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字,还涉及周边国家的文字。无论就内容丰富性还是就结构严谨性来讲,都充分彰显了作者的学术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可通过“义利并重”向“互惠有度”、”贵和安人”向“团队协作”“修业尚礼”向“诚信守序”融汇转化,为现代企业文化的建构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1.
云南的历史,是25个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云南的文化,包括饮食文化,是2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汉民族文化的融合;那么作为云南饮食文化之表征的滇菜大系,理所当然应该是汉民族和25个少数民族精华菜肴和名特小吃的总汇。“滇菜大系”=云南汉民族的菜肴中独具本地特色的部分+25个少数民族菜肴中较为优秀的、经过规范化与经典化的部分。这样一个“滇菜大系”,将成为中国第九大菜系。  相似文献   

12.
优秀传统表演艺术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求和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手段。起源于1950年代的安康“新民歌剧”是在汲取紫阳民歌、汉调二黄和西方歌剧元素而形成的地方剧种。经过经济社会转型期近30年沉寂之后,新民歌剧在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安康示范区创建的推动下,成为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开展乡村社会教育、凝聚乡村脱贫攻坚精神动力的积极力量。其从“遗留”到“传承”的艺术创新实践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借鉴,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融合发展、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卢新宁 《今传媒》2016,(10):169-169
大约1个月前,在日本的古都京都,一家“汉字博物馆”开馆。博物馆一层大厅放了一棵“汉字树”,上面挂着808个中日韩三国共同使用的汉字。同样是汉字,在越南,有新年求汉字祈福的习惯;在马来西亚,每年都会评选年度汉字。某种程度上,汉字这一符号,象征了东亚各国在文化上的“共同血脉”。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中,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分享着共同的文化记忆乃至民族记忆,这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汉字的文化生成与文化研究,谱写了汉字文化的辉煌历史,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根脉谱系。本文深入剖析了汉字文化的属性、构成,以及汉字文化研究的意义、突破。  相似文献   

15.
会意思维是创造汉字、解释汉字的基本方法。由于思维角度的不同,时代思想的变化,会意思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灵活的会意思维。使它与会意字字义的训释、“字说”现象的流行、流俗造字的兴盛、汉字教学的改革等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文章就会意思维与这些问题作了简单讨论,有助于加深理解汉字的表意性质,了解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的两次汉字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为扫除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文盲,更好地开展大规模经济和文化建设,有关部门着手拟定汉字简化方案。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第23次会议通过《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汉字简化方案),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因为后来又有“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所以史称为“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至今年,《汉字简化方案》公布已经有53年之久,但半个多世纪以来,“繁简之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7.
这几年,汉字研究、汉字讨论、汉字文化出版的勃兴,成了出版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道奇异的风景线。这一波汉字文化出版热,有喜,有忧,有大可深究的出版学智慧内容。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天才创造和独特贡献。且不说它是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历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尤其是图书馆事业持续高速发展,然而,图书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滞后于国家文化事业发展,课程体系未能适应国家重大文化发展战略需求,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专业认同感不足。针对上述问题,中山大学图书馆学教学团队秉持“文化遗产是根源、文化设施是根基、文化人才是根本”的“三根”人才培养理念,采用“多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多类型的课程资源建设、多维度的教学支撑机制”的“三多”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早科研、早实践、早服务”的“三早”人才培养方式,创建面向国家文化需求,融合“教学、实践、科研、服务”的“四位一体”图书馆学教育模式,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向。表2。参考文献27。  相似文献   

19.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自组织”特性的乡村文化“再生产”过程。然而在社会大变革、文化大变迁以及城市化、现代化的多重“挤压”下,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自组织”能力也日渐式微。“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就是要通过主动干预,建构起乡村文化“再生产”的新秩序,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与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无疑是介入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的重要“他组织”力量,为乡村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重构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提供了路径探索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邹祥平 《大观周刊》2011,(51):140-141
对于偏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而言,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实施文化育人,不仅是履行现代大学职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学校建设、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路径鲞而文化育人首要在于文化自觉意识,关键在于从独特的校本文化资源入手开发校本文化课程。“变化自觉-校本文化-文化育人”可以成为高职院校有效实施文化育人的一个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