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数字出版技术和媒介融合态势对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对编辑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版转型背景下"一体两翼"编辑人才是基于出版行业的使命和历史特殊性以及数字出版对编辑人才的要求而提出的,即编辑人才应以社会责任感为主体,以传统的案头工作、策划、统筹、推广、营销为一翼,以数字化制作、传播、经营、管理为另一翼协同发展,具备复合型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编辑的思维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泰 《出版广角》2018,(15):47-49
数字出版时代,如何适应新的出版方式给编辑工作带来的变化和要求成为衡量一个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编辑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文章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对编辑身份的挑战为出发点,提出编辑要实现两方面的思维转换——"以读者为中心"和"内容为途径,关系是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出版编辑的思维创新,一是学会梳理和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分析读者需求,二是善于利用读者关系网实现期刊内容的精准传播.  相似文献   

3.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时代媒介融合日趋加强,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这对传统的出版编辑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符合要求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已成为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对出版业带来的新变化和数字出版人才的新要求,提出要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在职培训、深化教育改革、强化职业规划来加强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陈珍 《编辑学刊》2021,(3):117-120
文章首先指出了数字出版对于新闻出版行业产生的影响,以及在数字出版背景下编辑人员的职能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出版编辑人才的培育对策.旨在明确数字出版编辑人才的主要职能,并为编辑人才的培养提供指导,促进新闻出版行业的长效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文耀 《今传媒》2014,(6):159-160
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技术日益完善和数字出版传媒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国内各大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纷纷设立了以网络编辑为代表的数字出版专业。本文以高职院校探索培养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分析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的数字出版编辑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复合型出版人才.面对媒体深度融合的新时代,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编辑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增强工作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数字出版编辑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责、素养入手,就如何以数字产品编辑(产品经理)思维去策划产品、以数字技术编辑(技术经理)思维去设计产品、以数字营销编辑(营销经理)思维去做产品服务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佳 《采.写.编》2021,(9):137-138
数字出版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一种全新出版形式,其可有效地提升出版产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相比传统出版方式,数字出版对于编辑人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在阐述提升数字出版编辑能力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出版编辑的能力要求,并指出提升数字出版编辑能力的具体措施.期望能进一步提升数字出版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新时期的出版需要.  相似文献   

8.
吴惠娟 《出版参考》2013,(30):30-31
在数字时代,编辑依然在出版界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数字出版涉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艺术设计、出版、传播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面广且综合特征明显,对数字产品和服务的调研策划、开发制作、营销推广、销售服务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数字出版的核心人员的编辑,应明确为自己定位,确立目标,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提高编辑水平,运用新的编辑理念和编辑方法去推动出版发展的同时,使自己成为数字出版时代的新型编辑。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版产业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出版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出版人才,既要求其掌握传统出版的相关知识,同时又要求其具有较好的数字出版技能,并且还要具有较强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创新能力.这种复合型创新出版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同于传统出版人才的培养机制.高校应根据社会对出版人才的需求,以培养既具有编辑出版能力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团队专业素质、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复合型创新出版人才的分级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0.
吕建萍 《出版广角》2013,(17):82-83
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时代,使出版业加速向数字化的新媒体转型,编辑工作也从过去的传统出版逐渐向数字出版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编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活动空间等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变化,对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要顺应这一要求,需要具备研究型的编辑人才。  相似文献   

11.
数字出版时代对图书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编辑应具备全方位的意识,即选题策划的"跨媒体"意识、编辑出版的"立体化"意识以及知识储备的"复合化"意识,将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与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数字出版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以促进传统出版业以及数字出版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出版时代的来临使出版编辑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为提升编辑人员的编辑力,本文将从编辑力的视角,首先提出数字出版时代编辑的角色定位与应具备的基本出版力,并针对数字出版对编辑力的新要求作出总结;其次,对现实境况中编辑与编辑力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最后对在此状况下编辑力的提升途径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大数据开启了一场技术、工具和思维的大变革.大数据以不同形式根植在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中,逐步实现对出版流程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渗透.同时,大数据为出版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版编辑必须学会有效地开发用户数据、提升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实现数据共享和增值,将大数据转化为出版生产力;出版编辑必须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营销推广和读者服务等方面都进行思考与更新;出版编辑必须积极应对,主动求变,从单一角色向综合角色转换,一专多能,成为多面手,成为复合型人才,迎接大数据带来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4.
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出版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身处其中的传统编辑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数字出版时代下的编辑要积极应对、主动求变,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编辑知识、技术知识,注重编辑业务能力的提高,积极向数字出版相关业务转型,积极应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出版形势的变化,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实现编辑作用与价值的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出版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数字出版对学术期刊的影响,数字出版使学术期刊内容更丰富、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探讨了数字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转型之路,指出提升信息素养、对稿件的甄别能力、创新文章内容与形式、加强互动交流和努力从专业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是学术期刊编辑对数字出版的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16.
查丹 《出版科学》2015,23(1):24-26
传统出版行业的编辑工作在数字出版时代面临巨大挑战.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传统编辑工作的原则、要求、内容、制度环境等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从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现状入手,剖析影响数字出版编辑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和推动传统编辑工作科学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以期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数字出版以及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编辑出版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培养一批"立足大出版,面向大编辑"(指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媒体在理念、方式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的编辑思想和行为模式)以及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编辑出版人才,是提升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对新形势下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编辑专业教育水平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刍议数字出版对编辑职业素养的新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雄 《中国编辑》2011,(2):63-65
文章从数字出版的具体实践出发,阐述了数字出版对编辑的职业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指出了编辑应着重加强5个方面的修养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1.全面把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2.研究产业发展动态;3.掌控数字出版项目流程;4.了解技术特色;5.熟悉和运用网络营销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与传统出版相比,在数字出版中,编辑的主要工作内容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但由于出版设备、操作工具和工作方式等的改变,传统出版编辑要达到新的工作要求,依旧面临很大挑战。由于出版载体的丰富,现代的编辑工作除了内容处理、文字校对之外,在稿件的版面设计、稿件版面与呈现方式的配合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出版编辑不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更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技术和新挑战,提高各项专业技能,以适应新的出版媒介和读者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4G技术加快了数字出版向移动出版转型的特点,提出期刊编辑应紧跟时代及时将自己培养成为能力复合和角色复合的多重复合人才。这类人才须具备一些新的能力,如多媒介编辑、多媒介经营、多媒介设计、捕捉信息和多媒介制作等等,并且每种能力都与时俱进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