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盘点”去年刊稿的数量,令自己也惊讶:在省、市以上新闻单位刊稿138篇,其中中央级新闻单位21篇。分别被《人民铁道》评为百佳通讯员,被《中国企业报》、《经济早报》聘为特约通讯员,被江苏《党的生活》杂志聘为特约评刊员。你要我对投稿“招数”实话实说,那就是要树立通讯员投稿的“负责观”。对事实负责。这是对通讯员最重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矿宣传部见到一本《新闻知识》杂志,立刻被她吸引住了。于是,便开始自费订阅至今。每月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闻知识》后,我都从头于尾将她读完,回过头来再仔细品味“新闻写作研究”、“采写体会”、“通讯员经验谈”等栏目中的文章,然后翻开被新闻单位打入“冷宫”的底稿,逐篇对照,查找病因。同时,按照《新闻知识》中传授的方法,加强自己写作基本功的训练,认真推敲稿件中的标题,进行谋篇布局,力求文章短小精悍。功夫不负有心人。仅前年一年时间,各级新闻单位就采用我的稿件达35篇。我认为这是《新闻知识》把我从一个门外汉带进了新闻写作的殿堂。在我从内心感激这位良师益友之余,由不得想起眼下比较时兴的一句话——爱“她”没商量!  相似文献   

3.
我是江苏《苏钢报》记者。11年来,我初步探索到讴歌工人有“十招”。由于我运用了这“十招”,每年约有100多篇稿件被市以上新闻单位录用,我也多次被《冶金报》、《江苏工人报》、《苏州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招数之一——逢年过节写现场新闻。过年过节是万家团聚合家欢乐的时刻,坚守在生产岗位的工人都有思乡思家、思亲之情。为了感谢这些工人们放弃休息坚持生产,各级领导上炉看望、慰问是一种形式,作  相似文献   

4.
对于“深”字,我向来是敬而远之的。但吃上新闻这碗饭后,我却总是被“深”字迷住、难住、缠住。为一吐心绪,也理理“肠子”,在这里不知深浅地侃侃新闻的“深”。“深”——新闻的根本魅力翻看新闻史,我发现:能在历史上留下影响、让人反复品味的新闻精品,几乎都取胜于“深”。《红星照耀中国》《中国的西北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翻看剪贴本,我发现:在茫茫报海中被一眼看中并收藏珍惜的名篇佳作,几乎都因于“深”:《关广梅现象》《南中国海的呼唤》《西部贫困地区探源》……  相似文献   

5.
我每年都有200多篇新闻稿件分别被全国、省、市级新闻单位采用。去年五月间,我写的《第一毛纺厂科技人员技术承包获得万元收入》一稿,分别刊登在《浙江经济报》、《劳动时报》一版头条上,《中国纺织报》也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了该稿。我的体会是:增强新闻敏感,善于发现“热点”。当今,改革是大势所趋,特别在企业由计划经济转  相似文献   

6.
对于“深”字,我向来是敬而远之的。但吃上新闻这碗饭后,我却总是被“深”字迷住、难住、缠住。为一吐心绪,也理理“肠子”,在这里不知深浅地侃侃新闻的“深”。“深”——新闻的根本魅力翻看新闻史,我发现:能在历史上留下影响、让人反复品味的新闻精品,几乎都取胜于“深”。《红星照耀中国》《中国的西北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翻看剪贴本,我发现:在茫茫报海中被一眼看中并收藏珍惜的名篇佳作,几乎都因于“深”:《关广  相似文献   

7.
他干过水电工,当过司务长,却硬是凭一份对新闻报道工作的痴迷.在新闻路上“羽化成蝶”.干出了让“科班”出身的新闻干事都佩服的成绩。入伍16、年,他先后在《解放军报》《科技日报》与《中国军工报》等军内外媒体发表各类稿件1800余篇(幅),并连续9年被基地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他所在单位也多次被评为新闻工作先进单位。因为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他叫顾建,是总装驻豫某基地后勤部的一名士官报道员。  相似文献   

8.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9.
“嗨,能干!”熟悉王广祥的人都这么夸他。可不,就凭摆弄一架破旧照相机的本事,现为海安县经委办事员的初中毕业生王广祥竟被《中国乡镇企业报》、《工人日报》、《厦门日报》、《新华日报》、《南通日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等八家新闻单位聘为通讯员,有几家还给他冠以“特约”。去年四月的一天,王广祥到海北乡一家小厂办事,听说乡里正在举办什么“赛兔会”,他忙从挎包里掏出照相机赶到现场,“眼福,眼福啊!”王广祥惊叹了,两三里长的公路两侧,  相似文献   

10.
读了《新闻通讯》第三期上的《“联”的效应》这篇文章,觉得湖北南漳广播电台注重“联”的经验很值得我们新闻单位,特别是县(市)新闻单位学习。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干新闻工作已近十年,在从事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深感作为基层通讯员,最希望的是能得到新闻单位经常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可是,现在,有些  相似文献   

11.
《河北广播》2006,(3):50-51
《阳光热线》节目组共有12人组成,平均年龄29岁。就是这个年轻的团队,使一个节目从台内走向全省进而推向全国,成了树立河北电台乃至河北形象、振兴中国广播事业、推动广播新闻改革的突出代表。《阳光热线》连续两届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十佳栏目”,《阳光热线》节目组还被授予“省直青年文明号”,连续两年被河北电台授予“实绩突出单位”。  相似文献   

12.
我从1974年开始写稿,十几年来,采写的1200多篇稿件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人口报》、《北京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采用,其中类似“豆腐干”的短新闻占80%以上。近年来,我在国家及省市级新闻单位获奖的20多件新闻作品中,除有一篇通讯和一篇人物专访外。其余的获奖作品都是三四百字的短新闻。采写短新闻,并非一开始就心甘情愿,写稿时,总想抻长拉大,认为稿子篇幅长,才提气,有份量,到头来,却落了个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的结  相似文献   

13.
我是位农民通讯员,也是《新闻知识》的忠实读者。刚学写稿时,光凭肚里的一点“墨水”,爬了3年方格,虽下了苦功,但收获甚微。正当我徘徊犹豫之时,1987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摄影爱好者,20多年来拍摄了数百张新闻照片,一些照片分别被《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等新闻单位采用。我在采访实践中体会到,要拍出一张高质量的新闻照片,必须做到“新、快、真”三个字。新,就是照片立意要新。这就要求摄影记者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既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要了解当地贯彻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15.
龙忻成 《新闻窗》2006,(2):46-46
今年.全省一年一度的人大和政协“两会”刚开完,1月23日,《贵州日报》头版头条即刊发了署名“余心声”的新闻评论《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写在“两会”闭幕之际》(以下简称《论抢抓》)。同日。贵州各地党报党刊及综合类报纸亦刊发了此文。这是继去年“余心声”《论贵州的同志要有志气有信心》和《论细节决定成败》两文之后的第三篇重头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今日快讯”、“金三角快讯”、“今日新闻”、“刚刚收到的消息”等栏目在各报相继问世,人们称这些栏目的稿件为“新闻快餐”,“吃”起来特“香”。近年来,我常常利用工作之余,顺手牵“羊”地为“新闻快餐”加“菜”,或许是迎合了快讯编辑的“胃口”吧,一年多时间,竟先后被《南通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及省、市电台采用快讯稿件40篇。为“新闻快餐”加的“菜”从哪里来?根  相似文献   

17.
《新闻窗》2005,(1):16-16
我省新闻媒体积极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巩固“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成果,贵州日报、当代贵州杂志社、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电视台联合制定了《“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维护队伍形象”自律公约》。现全文刊发.供新闻单位参照。  相似文献   

18.
以前.我也得过一些奖品.多属物质性的,在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且打心眼里喜欢的却极少。但有一件“奖品”却使我久久难忘。今年初,突然收到一封署有《新闻知识》字样的来信。打开一看.才知是《宝鸡日报》给我订了份《新闻知识》杂志,对我给党报投稿以示奖励。望着寥寥数语的附言.细读随信所寄的第一期《新闻知识》,已过不惑之年本来很少激动的我.却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之情,竟拿着信和杂志向同事“炫耀”。我之所以这样,首先是被报社善于揣摸受奖人心理需求的良苦用心所感染.其次是时颁奖单位抛弃讲“实惠”的世俗、不以金钱物质…  相似文献   

19.
过去,我写了许多稿件,竟未被采用过一篇。个别人讥笑我“只冒烟,不见火”,“瞎子点灯白耗油。” 就在我迷惘之际,领导送给了我一本《新闻知识》杂志,里面几个栏目一下子吸引住我的目光。尤其是读过了“新闻业务讲座”、“通讯员天地”等栏目之后,顿时觉得自己象一只迷途的羔羊寻到了回家的路。对这些栏目中的每篇文章,我细细地品味、揣摩着;领悟其精髓,吮吸其精华。从此以后,我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爬方格”,所采写的稿件相继被省、地、县的报纸及电台采用,目前已有40多篇。我感谢单位领导送给我这份珍贵的“礼品”。  相似文献   

20.
杨勇 《军事记者》2013,(11):70-70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生活,写出的稿子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有思想的深度。作为报道人员,只有到活水中,才能逮到活蹦乱跳的“大鱼”。就拿我最近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一篇题为《“新闻发言人”列入训练内容》一文来说吧。写这篇稿子时,我们单位正在与兄弟单位联合开展首都防空军事演习活动,采访期间.我无意中看到了师宣传科干事张涛手中拿的一份“军事新闻发布会脚本”.这立刻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感觉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