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2004年岁末突发的印度洋“海啸”灾难过去已经半年多了。回顾和总结前段时间世界各地媒体的报道,是十分有意义的。我国众多媒体全方位地报道了这次罕见的“海啸”。本仅以中央电视台的海啸报道为案例,进行分析。的确,在这场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及其后,中央电视台以极大的同情心跟踪报道了海啸带来的巨大灾难。在报道海啸的过程中,央视始终把“人”和“生命”作为关注的重点,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友好邻邦遭遇灾难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2.
陈峻俊 《新闻前哨》2005,(12):71-71
一图胜千言已是老生常谈了。印度洋海啸事件再次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正是由于图片的作用,使全世界的受众如临其境地参与了这次颠覆。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底9级地震带来的大海啸,使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印度等国家蒙受巨大灾难。纵观各大媒介,对这次灾难的图片报道大至分四部分:海啸前、海啸瞬间、海啸后灾难现场、国际救援。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这些图片强调了新闻的真实可信,使这次空前灾难给受众留下了足够想象的空间。 图片新闻的生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 第一阶段是图片话语“意义”的生产,即新闻传播工作者对原材料的加工。这也是所谓的“编码”阶段。海啸中的许  相似文献   

3.
新兴媒体在“海啸”灾难报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栓 《军事记者》2005,(3):13-14
去年年底发生在南亚东南亚的连环地震海啸,造成了数十万的人员伤亡,无疑成为人类在2004年遭受的最大灾难,震惊了全世界。海啸发生后,许多家媒体对此都进行了详细的追踪报道。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此次海啸无疑是一场人类的浩劫,全世界的人们都该为此默哀。对于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使命的媒体来说,必须及时全面地把最新最快的信息传播给受众。  相似文献   

4.
王斌 《出版视野》2005,(4):35-35
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的地震和海啸给南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及生命损失。根据亚行2005年1月15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上个月印度洋的海啸造成了超过15万人死亡,有可能使将近200万人陷入贫困。仅印尼一国,海啸灾难就是以将近100万人陷人贫困。简单的几个数据让人触目惊心,更让人陷入深思。此次灾难后,  相似文献   

5.
《河北广播》2005,(2):31-31
近日,省红十字会对印度洋海啸捐救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河北电台新闻中心采访部、经济频道《百姓30分》因宣传成绩突出,被省红十字会评为印度洋地震海啸捐款救助工作先进单位,新闻中心记者严红霞、经济频道记者白红彬被评为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6.
2004年年底.印度洋洋底地震引发特大海啸。全球皆惊。天灾一发生,各新闻媒体迅速反应,争相报道,一时间。“印度洋”、“大地震”、“海啸”等关键词成为群众视线中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海啸灾难发生后,泰国南部六府在此次灾难中遭受巨大打击。当时正值圣诞节假期第二天,著名旅游圣地普吉岛及其周边旅游度假区很多欧美游客在海啸中丧生。当地的很多建筑及通讯设施遭摧毁。  相似文献   

8.
2004年12月27日,印度洋发生海啸的次日,南方周末决定派出四名记分赴海啸灾区采访:周俊和王轶庶(摄影记)去泰国,刘鉴强去斯里兰卡,我去印尼。在南方周末20年的历史中,这恐怕是第一次同时派出数名记采访国际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的8.9级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受灾面积之大、伤亡人数之多令人触目惊心。由于印度洋海啸预警机制的缺乏,导致信息传递、分享都无法赶在灾难前实现。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地质调查局信息中心的专家帕森表示:“我们只能通过媒体知道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10.
印度洋海啸新闻图片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映印度洋海啸灾难的让人震撼的新闻图片很多,其中《印度妇女哀悼海啸中死难的亲属》(见图一)更加出色,这幅作品也获得了荷赛年度最佳新闻摄影奖。以这位悲伤的妇女为新闻主体的新闻照片还有另外一幅,是发表在土耳其《ZAMAN》头版的《痛哭的妇女》  相似文献   

11.
《浙江档案》2005,(2):40-40
海啸预警系统由实时传感器、处理数据的计算机、轨道卫星以及训练公众对警报作出反应的基本工作构成。信息技术与心理学的组合早已应用于太平洋,并将成为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郭伟 《今传媒》2005,(4):22-23
2004年12月26曰,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使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尔代夫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损失惨重。正是因为此次海啸的突发性、负向性、冲突性、刺激性以及全球性的特征,许多媒体都对其投入相当的精力,印度洋沿岸的灾难全景开始慢慢显现。  相似文献   

13.
安静 《新闻知识》2005,(11):93-93
提起灾难,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与车祸、地震、海啸、空难、火灾、战争等一系列恶性事件联系在一起。近两年来,在媒体上极力报道的有这么几件:非典、伊战、大平煤矿事件、印度洋海啸。这几起灾难从发生到最终处理,媒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能得知灾难事件的新动向。如果把有关这几起灾难的一系列报道放在一起来看,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以下几种“怪现状”: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夺走了数十万人的生命,使数百万人无家可归.可是,2005年1月3日<参考消息>引自<德新社>新德里1月2日电的消息报道:"在上周可怕的海啸灾难中,印度南部沿海村庄里挂在高杆上的大喇叭播出的发生海啸的消息,挽救了7000名村民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对于大众传媒而言,透过这次海啸事件,无疑应当对自身功能作出深刻反思:在如海啸这样的突发性公共安全危机中,大众传媒究竟应当承担起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发挥什么样的社会功能?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当民众面临海啸这样的危机事件时,往往会通过对大众传媒所营造的意见环境的观察,同时结合自身所处的态势作出相应的行动。因此,大众传媒在公共安全危机中应当发挥社会舆论的"调控"作用。这次海啸事件无疑对大众传媒提供了这样的警示:构建公共安全危机中的舆论调控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又处于一个新的节点上。全球金融海啸似已渐行渐远,在危机中收获了很多果实的中国,开始面对政府过度介入的后遗症。全球金融海啸  相似文献   

17.
3月11日,日本广播协会(NHK)对海啸进行了现场直播。直升机航拍的镜头中,海啸巨浪冲向陆地,震撼的画面使人们几乎忘记这是一档新闻节目。地震、海啸、核泄漏危机接踵而来。这时如果你是一个普通日本国民,只要你将电视锁定在NHK,打开雅虎日本和推特的网页,各种关于破坏、死亡、救援、致歉和危机的信息洪流会迅速将你裹挟其中。当然,无孔不入的广播、报纸也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闻周刊》2010,(40):58-61
继2004年12月印尼在印度洋海啸中成为重灾区后,这个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第五次遭遇7级以上的地震,同时.地震引发了海啸和火山爆发。截至10月26日晚,这场灾难导致108人死亡。数百人失踪。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2005,(2):31-31
据美联社1月2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博客(在线日志)的浏览量2004年获得了大幅上升,主要得益于其在总统选举和其它一些新闻事件(比如近期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48年,为冲破苏东对西柏林的陆路封堵,美英启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运行动,平均每天559架次的飞机,在11个月内运送了230万吨的物资,维持了西柏林220万居民的生存。半个世纪后,100万名海啸灾民被围困在苏门答腊岛漫长的海岸线上。家园尽毁,家产尽失。陆路中断,空运和海运,成为他们惟一指望的生命线。2004年的12月26日这一天,被印尼人称为“H—DAY”,从那一天起,一次更为壮观的多国联合空运行动,在印度洋上空展开。不同的是,半个世纪前的飞越柏林,背景是冷战的阴云;半个世纪后的飞越亚齐,背景是人道的阳光。而位于苏门答腊岛东侧的棉兰,因为未受海啸波及,成为援救亚齐灾区的指挥中心和物资集散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