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确立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行动,图书馆学应增强面向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研究与实践的融合共进。本文从政策、理念、实践三方面阐述了国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行动路向:政策行动路向体现为明晰空间定位发展部署、鼓励空间功能跨界融合、呼吁空间主体协同联动和形成公共文化空间品牌;理念行动路向体现为数字中国战略下趋向“数字空间”弥合城乡差距、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场景、强化空间新型产品装备应用;实践行动路向主要是指地方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创新形成的四类代表性样态,包括服务文化生活场景的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注重社会力量参与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强化文化空间品牌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和数字技术赋能的图书馆智慧空间。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供给上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服务时间供需错位、服务产品供给落后、服务空间供给平庸三个方面,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也需供给侧改革。围绕深圳青番茄文化传播公司的“In Library”计划和北京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的具体实践,分析新型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基本属性、现实意义、建设主体和发展特点,为公共图书馆建设、优化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提供借鉴;并从供给侧改革加减乘除四则混算法则的视角,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提出建议。参考文献19。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施,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呈现建设灵活、形式新颖、功能多元的优势,但尚存在基层政府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建设标准有待完善等问题。对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加强政府主导,优化政策体系;强化政社合作,整合社会资源;规范建设标准,对标城市品质;科学考核评估,提升空间效能等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4.
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城乡各处的各类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分析鹤庆县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整体发展情况,结合城区旦墨书院与银河乡村文化空间的实践案例,剖析了公共文化空间的委托代理建设运营机制与新乡贤参与建设治理机制。文章指出,县域视角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重在通过“盘活存量资源,优化增量供给”的方式进行“空间整合”,具体建设路径为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空间管理运营模式、丰富空间功能内容、提升空间服务效能以及构建互联互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5.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确立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行动,图书馆学应增强面向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研究与实践的融合共进。本文从政策、理念、实践三方面阐述了国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行动路向:政策行动路向体现为明晰空间定位发展部署、鼓励空间功能跨界融合、呼吁空间主体协同联动和形成公共文化空间品牌;理念行动路向体现为数字中国战略下趋向“数字空间”弥合城乡差距、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场景、强化空间新型产品装备应用;实践行动路向主要是指地方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创新形成的四类代表性样态,包括服务文化生活场景的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注重社会力量参与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强化文化空间品牌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和数字技术赋能的图书馆智慧空间。图3。表4。参考文献53。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走过了十年历程。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直接带动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十四五”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一系列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提档升级的政策措施,是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目前全国已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3 500多个,主要类型包括既有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的创意性改造、新建“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综合利用、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开放式公共文化空间、城市更新中腾退空间的改造利用、实体书店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出理念新、形态新、机制新、技术新和服务新的特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以新空间建设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优化;转变观念,扎实推进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建设;坚持提升设施品质与强化服务功能并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运营管理机制;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融合发展,充实服务业态。参考文献33。  相似文献   

7.
新型阅读空间以“小而美”“优而精”特征,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不同治理单元内开展新型阅读空间建设存在机制差异,广东基本形成多层次发展格局。文章通过调研及半结构访谈,以“省-市-县(区)”三级治理单元为基底,选取5个典型案例,梳理各治理单元内新型阅读空间建设的启动背景、实现路径及重要举措,剖析不同治理单元内新型阅读空间建设的关键思路。结合案例分析,从治理单元选择、统一运营管理、品牌化建设及服务业态融合4个方面归纳出新型阅读空间建设启示,提出广东新型阅读空间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是一种复合型文化空间,能够满足公众以阅读为基础的多元化需求。城市书房是一种典型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深入探究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与服务可以有效推动其实现高质量发展。文章以扬州市“24小时城市书房”项目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取相关数据,分析其建设现状,并结合评价指标体系考察其服务效果。研究发现,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在选址规划、室内环境、开放时间管理等方面表现良好,但在资金保障、空间建设、读者反馈等方面存有不足,可从资源配置、服务效能等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9.
概述安徽省基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总体状况,探究安徽省内市域、县域中较为典型的基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案例,提炼出安徽省基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中的共性特点,进一步发现我国基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中城乡发展不均衡、多元业态难协调、考核奖惩难落实、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难点、热点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发展、健全参与机制、规范考核评估、加强顶层设计等措施,为我国基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构建新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与空间服务场景的核心内容。文章通过演绎归纳、案例分析等方法,从理论赋能、实践赋能和标准赋能3个维度分析图书馆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研究框架,提出未来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实施路径。理论赋能包括以第三空间理论主导总分馆建设模式、以空间生产理论指导社会化运营模式、以空间正义理论引导城乡文化融合模式;实践样态则趋于数字变革驱动公共文化云空间场景延伸、智慧转型拓展公共图书馆空间变革运维、“图书馆之城”助力城市文化空间服务转向;而标准赋能涵盖了图书馆建筑、图书馆服务、图书馆评估等相关标准规范。图书馆未来需要从完善相关标准、强化技术开发、契合事业产业实际、构建供给体系4个方面完善发展路径,服务于中国特色自主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主题阅读离不开阵地建设,农村公共阅读空间是农村居民开展阅读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域和载体,是农村地区加快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文化振兴的重要平台。城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但农村公共阅读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系统性不足,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应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作共建、民间众筹等多种建构方式,实现公共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推进全民阅读城乡并举,最终实现农村文化的复兴与繁荣。  相似文献   

12.
雷兰芳 《图书馆杂志》2023,(1):72-78+98
乡村公共阅读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载体。研究乡村公共阅读空间的活化,有助于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进而赋能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通过调研分析当前乡村公共阅读空间的主要呈现样态,归纳出以人为本、供需契合、多元服务、赋能乡村等公共阅读空间活化要素。活化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必须从政府和社会层面多方重视赋予“有位”,开展多元服务、优化供给内容、传承乡土文化等自身的积极“有为”,创设阅读环境、加强营销宣传和提升乡民阅读品位等营造全民阅读的书香“有味”,方能充分发挥乡村公共阅读空间职能,为乡村振兴赋能。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事业成绩斐然,突出表现在:①构建了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公共图书馆法治建设、标准化建设、总分馆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②扎实推动和服务全民阅读国家战略,特殊群体阅读权益得到明显保障,“图书馆+”和“互联网+”服务创新成为新常态,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城市阅读新场景,“图书馆之城”建设加快形成全球阅读典范城市;③数智赋能开创文化惠民工程新局面,公共数字文化融合发展工程深入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④古籍保护工作硕果累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效显著。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事业十年发展中显现出四个主要特征: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促进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增强公共图书馆发展持续动力;③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双轮驱动,打造创新发展“中国样板”;④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并示范引领国际发展,开启“中国经验”的世界化时期。面向2035年基本建成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及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目标,我国公共图书馆应通过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城市图书馆建设,扎实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城乡一体建设,统筹推进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以开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新图景。参考文献56。  相似文献   

14.
公共阅读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人民群众提供阅读活动和文化交流服务的重要场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文章以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研究背景,论述了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现实意义,集中分析影响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因素,借鉴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以及各种阅读空间建设经验,提出公共阅读空间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政社合作下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出现了多种发展模式。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网络调查法对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模式进行调研,总结出政社合作下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与运营有PPP模式、购买服务模式、捐赠模式、多方协同模式,并针对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运用ArcGIS系统,通过平均最邻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Ripley’s L函数法、空间句法对长沙市中心城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布局进行计算,并对其可达性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提高城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布局合理性和可达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提供参考。长沙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布局在整体上呈集聚式分布,且多中心集聚现象凸显、局部集聚程度扩大,可达性程度明显提高,但亦存在市内不同区域可达性差异显著、边缘地区呈真空低值状、“长尾效应”有待进一步发挥等不足之处。对此,应推动统筹设计、服务下沉、纵深发展,重点从加强城市边缘区的布点、以用户为中心设置阅读空间等方面着手,科学规划城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分布格局,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保障公民阅读权益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政府是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主体,引入社会力量打造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途径。北京市西城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以公办民助和民办公助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创建公共阅读空间,开创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雏形,初步探索了一条建设-管理、投资-运营、管理-作业适当分离的新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提升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和能力,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根据西城区建设经验提出,应继续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体制机制,培育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的激励机制,不断规范和完善公共阅读空间的运营和管理模式,加强政府监管,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覆盖城乡、以基层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网络体系和建设机制初步形成。然而,由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点较低、基础较为薄弱,仍存在一些问题。“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深刻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框架,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探析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服务内容供给优先序,从用户需求视角优化其服务内容,丰富用户体验,提高用户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方法/过程] 在对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现有相关研究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访谈法、专家咨询、小组讨论等方式提炼27项服务项目,并运用KANO模型分析法,结合混合类分析与Better-Worse系数分析,识别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服务内容所属类型。[结果/结论] 用户对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需求是分层次的,涵盖3项魅力型、16项期望型、4项无差异型、4项混合类型,对此应从升级混合类型服务内容供给、重点关注期望型服务内容供给、扩大魅力型服务内容供给、调整无差异型服务内容供给4个方面出发,分层次、分阶段地优化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有效对接用户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  相似文献   

20.
从2014年开始,“全民阅读”已连续10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受到更多重视。近年来,我国城乡涌现许多小而美的公共阅读空间,在得到公众认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城乡小型公共阅读空间设计与运营存在的问题和实践案例进行研究,为小型公共阅读空间设计与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