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教育资源的广泛使用,学术不端行为呈现出有别于传统形式的新特点以及更为迅猛的发展态势。研究聚焦于社会规范对大学生网络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并探索影响其关系的中介变量,以加深对网络学术不端行为发生机制的认识。[方法/过程]鉴于互联网环境中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性显著增强,选择从微观视角深入考察社会规范如何对网络学术不端行为产生影响。基于社会认知道德理论、道德四成分模型等理论构建感知严重性和道德判断的序列中介效应模型,并利用在上海市3所不同性质高校学生中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社会规范对网络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还具有显著的间接效应;其中的间接效应由两条中介作用途径产生:通过道德判断的独立中介作用;通过感知严重性和道德判断的序列中介作用。相关结果可以为网络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预防和治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对策,也为审视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新视角,丰富了有关学术不端的学术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2.
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游戏的叙事、化身如何对网络游戏成瘾产生影响,而对网游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鲜少有深度分析。传输理论指出,当叙事传输(人们暂时迷失于故事)发生时,受众会对虚构角色产生认同,继而收获媒介享受体验;该心理过程在具有交互属性的媒介(如网络游戏)中表现更佳。基于此,通过采用问卷法对网游玩家进行在线调查,重点分析了叙事传输对网游享受的影响机制以及化身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叙事传输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网游享受,还可以通过化身认同的中介作用对网游享受产生正向影响。该结果对政府如何完善游戏治理以充分发挥网游的积极作用,保障玩家的身心健康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术期刊编辑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韬 《黑龙江档案》2011,(1):114-115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学术道德失准、学术行为失范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具有存在主观恶意,以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声誉为目的的特点。比较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有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医学期刊作者对学术不端的认知及其行为情况,以为更好地防止学术不端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以近2年在《武警医学》发表过文章的作者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作者对学术不端的认识不全面,部分科室学术不端情况比较严重;但多数作者希望共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6,(13)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网络对社交孤独的影响,探明网络使用和社交孤独双向影响的机制。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的社交孤独感及其投入三类七项网络服务使用行为的频率:1.社交型行为:使用社交网站、在线即时通讯、玩网络游戏;2.休闲型行为:观看网络视频、浏览购物网站;3.信息型行为:浏览学术网站、浏览新闻网页。检验交叉滞后中是否存在的因果联系。结果发现,使用在线社交网站、观看网络视频和浏览购物网站时间可以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社交孤独;社交孤独可以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浏览购物网站和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在线聊天、浏览学术网站、浏览新闻网页与社交疏离感没有显著效应。不同的网络行为与社交孤独之间关系并非一致的,观看网络视频和浏览购物网站行为会导致社会孤独,而社会孤独又会促使个体出现更多的浏览购物网站和玩网络游戏行为。  相似文献   

6.
李晶  张嵘 《编辑学报》2016,28(5):460-462
作为科技期刊的主要作者群——研究生,其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发生并且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研人员的特点.在2个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案例的基础上,调查与探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及认知情况,并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倡导科研诚信 整治学术不端行为若干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瑞芹  单政  刘彤 《今传媒》2011,19(2):100-102
抄袭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是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学术不端行为。这种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影响了刊物质量和信誉。本文分析了学术不端现象,提出了制止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举措,以及编辑部在应对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要严格把关,提高论文的甄别能力,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为净化学术风气,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选择2009—2010年《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因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而退稿的84篇稿件,2011年10月利用全文数据库追踪其是否在其他期刊发表。结果显示:有34篇(40.50%)已公开发表,其中仅6篇有所修改,其余均原文发表,仍然存在学术不端;其中17篇(50.00%)在退稿7个月后发表,有7篇(20.59%)在3个月内发表。针对其可能原因,建议所有期刊联合起来,主动防范学术不端,重视稿件查重工作,规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标准,提高编辑责任心及对学术不端的鉴别能力,依托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建立共享问题数据库,以及加强对作者的宣传教育,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赵瑞芹  单政  刘彤 《报刊之友》2011,(2):100-102
抄袭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是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学术不端行为。这种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影响了刊物质量和信誉。本文分析了学术不端现象,提出了制止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举措,以及编辑部在应对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要严格把关,提高论文的甄别能力,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为净化学术风气,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张敏  夏宇  刘晓彤  张艳 《图书馆》2017,(5):77-84
文章旨在探究影响科研工作者的科技引文行为的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理,对提升科研工作管理效率和科技期刊建设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从基于个体层面(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和基于群体层面(社会影响)的多维视角出发,通过整合"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和"情感负荷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理论模型。文章选取华中地区高校92个正在进行科学研究的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采用情境实验结合问卷访谈的方式收集369份有效问卷并利用SmartPLS 2.0对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感知文献内在质量促进科研工作者对文献的认知反应,感知文献外在声誉显著促进情感反应;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均正向促进引文意愿;感知领导意愿对认知反应、情感反应和引文行为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学术共同体意识正向调节认知反应对引文意愿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总结学术出版中遇到的学术失范行为案例,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不端新的表现形式及发生原因.认为:学术不端可能发生于学术出版的任一环节,必须引起重视;自觉性的科研道德要求及制度化的出版流程管理,仍然是保持学术纯洁性、防范学术不端的主要手段,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2.
基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构建作者信用档案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闯  黎贞崇 《编辑学报》2015,27(1):50-52
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治理难的问题,提出基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构建作者信用档案的设想,阐述作者信用档案构建的意义、前提及其基础数据库的架构,并归纳出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认定方法:档案建立初期,基础数据库可尝试记入严重的、好认定的学术不端行为,并且行为的认定不受时间的约束;在档案中给予学术行为定性或者定量的评价还欠科学,只提供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者的信息,供核验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蒋晓  杨锐  张凌之  田江 《编辑学报》2021,(6):652-656
以2011—2021年《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投稿论文基于AMLC的检测结果为研究对象,对文字复制比、作者信息、文章信息等进行特征分析和讨论。统计结果显示,疑似学术不端的论文占10年总投稿论文的11.7%,且10年来呈现整体递减趋势;在读研究生和副高职称研究人员是学术不端的高发人群;学术不端行为以剽窃文字表述为主,第一作者本人或者团队的前期研究成果是其主要来源,通常不加引注。由此得出:1)文字复制不再是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的显著特征,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隐蔽且多样化,对此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作用有限;2)缺乏针对合理引用的判断标准;3)高校科研诚信和学术出版伦理建设亟待加强。因此,编辑部可分类型依托期刊协会统一制定明晰透明的学术不端判定标准、处置流程和内控制度,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为基础,加强发文要求和编辑规范,充分发挥专家和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协同应对学术不端,共建科研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14.
AMLC检测结果之《著作权法》与科研道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锐锋 《编辑学报》2012,24(3):219-221
使用AMLC为检测工具,检测国内某医学期刊2011年第1~4期所发表的139篇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检出可疑对象21篇,发现合法发表6篇(4.3%),存在学术不端15篇(10.8%)。并据此进行著作权分析和科研道德分析。指出AMLC的检测结果存在"假阳性"问题。提出大力推广应用AMLC,从编辑出版各环节防范学术不端的同时,应科学分析AMLC的检测结果,对"假阳性"结果应加以剔除,同时应加强科研道德教化和《著作权法》的普及教育,加强立法,坚决打击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5.
江霞 《编辑学报》2013,25(2):151-152
以《护理学报》实践为例,总结科技期刊识别伪作者的方法与体会。从期刊网站注册的作者信息中识别伪作者,从作者工作单位与文章内容吻合度来识别伪作者,从电话沟通过程中识别伪作者,这些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认为采取多种方法识别伪作者,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更需要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法律的跟进,以及网络媒体平台的自治与社会监管、高等院校对学术道德的培养等多个层面的齐心协力。  相似文献   

16.
朱银周 《编辑学报》2015,27(3):249-251
由于多种原因,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存在自身的不足,只能作为纯文字复制检测工具,对纯文字复制行为做出分析界定,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所有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期刊相关的主体人员不能过度依赖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还应通过多种人工方式判别深度的学术不端行为,才能最大限度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隐式泛滥.深度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近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应该成为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赵丽莹  张宏 《编辑学报》2012,24(6):529-531
为了维护和促进学术诚信,对科技学术出版中的灰色不端行为进行研究。在界定"灰色不端行为"的基础上,分析一篇论文标注多项基金、论文署名不实、腊肠论文、操纵数据等4种灰色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和危害,提出供科技期刊编辑参考的防范措施。认为科技期刊需要不断了解变化的和新出现的学术行为规范,判断性地思考和使用这些规范来应对学术不端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学术不端问题时有发生,这也是学术界一直在热议和讨论的问题。学术不端不仅发生在作者身上,在编辑身上也存在。本文在分析编辑的学术不当与不端行为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编辑的质量意识及职业道德建设、制定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建立诚信档案等约束编辑行为的措施,使编辑真正成为学术质量的守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