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已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但由于建设成本过高,我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还没有构建信息共享空间。通过分析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模式,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途径,以适应免费开放环境下读者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2.
论信息构建与企业信息空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构建(IA)在协助人们有效组织和利用信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在简要介绍信息构建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信息空间的构成,将信息构建的应用扩展到企业信息空间,探讨了在优化企业信息空间过程中信息构建的作用和实施原则。  相似文献   

3.
信息构建的基本原理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分析目前情报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信息构建(IA)过程中信息状态的变化:信息片段→信息集合→信息结构→信息空间;据此提出信息构建遵循的4大基本原理:信息片段集成、信息集合序化、信息结构展示、信息空间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在建设信息共享空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信息共享空间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为我国各地区高校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方法实现数字化网络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全面推动图书馆整体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5.
虚拟信息消费模式论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虚拟信息空间、虚拟信息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建立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信息共享空间为图书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空间共用、资源共用"的"一站式"服务理念。通过对信息共享空间内涵,以及信息共享空间的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3个层次要素的分析,就信息共享空间在高校图书馆的构建及实施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刘晓鹏 《国际新闻界》2005,(3):11-14,31
政府治道变革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由分析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背景、目标与内容出发,以政府信息空间为切入点,从信息资源、环境信息和传播制度三个维度单释了信息传播、传媒与政府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政府信息空间所存在的张力,并提出了信息传播制度为核心重理政府信息空间,实现公共服务的理念、价值尺度、目标和制度要素。  相似文献   

8.
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趋势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信息共享空间(IC)是近年来比较盛行的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图书馆服务的模式.IC是空间、资源和服务的有机结合体,作者首先综述了信息服务在高校的重要地位,进而,对信息共享空间加以介绍,指出其实质就是提供更为便利的信息服务,接着,依据欧美的若干实例,归纳出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基本分区,并用Atkins信息共享空间实例说明,最后,对高校信息共享空间这一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模式,提出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介绍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内涵,目前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状况,分析军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军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方案。  相似文献   

10.
信息共享空间: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新模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文章探讨了信息共享空间的模式、基本原则和目标,提出了面向集成服务的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架,包括战略规划、构建要素和效果评价,指出了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个性化信息环境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MyLibrary走出了网络环境下个性化服务第一步,但从个性化信息环境来说,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图书馆个性化信息环境是个人信息环境的基础。个性化信息环境具有信息空间、易用空间、学习空间、价值空间、移动空间、私有空间和交流空间的性质。构建个性化信息环境应考虑分布式、可定制、可移动、开放集成、可扩展和开放性等因素。为此,图书馆必须进行观念更新、资源建设与组织架构更新,应提供个性化工具并建立多种交流渠道。参考文献15。  相似文献   

12.
公共信息空间研究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阳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2):41-45
公共信息空间作为社会系统内公共信息生产、流转和交换的空间,与社会系统的其他空间要素互相交织,互相作用,是供全体社会成员生产、获取、传播、吸收、反馈公共信息的动态空间。探讨其所具有的动态性、开放性与交融性的特征及其由政府信息层、一般社会组织信息层和私人信息层构成的基本结构,提出其具有能量供应、整合、控制与服务的复合功能。  相似文献   

13.
情报空间构建:情报学的新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信息交流的S-C-R模式为基础,结合情报学研究范式的转移和整合,提出由组织-传递-利用三个维度构成的情报空间概念模型;借鉴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螺旋理论,对情报空间中的知识形态及其动态转化进行探讨,划分出情报空间中的显性/隐性知识区域,分析了信息技术对于情报空间的影响;提出显形知识-隐性知识、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物理空间-认知空间等研究层面的整合应成为情报学发展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14.
空间信息的获取与组织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芳 《情报学报》2003,22(1):79-82
本文以信息科学理论为基础 ,阐述了空间信息的概念和三大特征。指出现代化技术条件下 ,空间信息的获取是对遥感影像的数字处理而提取的 ,空间信息的组织管理是对系统内无序状态的信息进行序化的过程。组织和管理空间信息的目的 ,是更有效的传递、利用和共享信息。  相似文献   

15.
陆阳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4):51-57
[目的/意义] 针对当代社会转型系列研究中对于公共信息空间转型研究的空白,梳理社会变迁对公共信息空间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以彰显转型中的公共信息空间在维护社会信息公平、实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方法/过程] 采用社会变迁基本要素分析的方法,明确影响公共信息空间的3个基本维度是制度变迁、科技创新和全球化,并在此基础上用思辨方法分析其对公共信息空间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结论] 社会变迁对公共信息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政府垄断信息走向充分供给,实体空间走向虚拟空间,单向传播走向多点互动,分裂空间走向聚合。而功能的转型则表现为塑造型传播向沟通理性的转变,社会控制工具向社会治理基础的转变,形式整合向认同整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书目情报在网络信息导航中的智能性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敏 《图书馆论坛》2005,25(3):31-33,73
论述书目情报在网络信息资源导航中具有增强知识性、协助构建逻辑有序的信息空间、增强系统指导学习功能和促进知识共享等作用。只有书目情报在网络智能导航中的地位得到均衡,书目情报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7.
用户情报检索机制的同时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韩毅 《图书情报工作》2003,4(6):66-69,105
采用同时分析方法从用户角度探讨情报检索的空间结构,并详细分析决策空间、行为空间、交流空间与认知空间的结构关系。指出情报检索系统的建立应以用户为中心,以检索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为基础,采用先进技术来满足用户的情报需求。  相似文献   

18.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二)——从经济角度的分析马费成陈锐ABSTRACTTheindustryoffastinformationnetworksincludesnet-workinformationproviders,informatio...  相似文献   

19.
论文提出书目情报服务在智能导航中的应用有利于用户与网络信息空间进行交互,确定网络信息空间的位置,并且能够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相关性的判断。通过对书目情报在智能导航中具体应用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网络时代书目情报工作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is emerging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nformation studies. As in many emerging research areas, one challenge is to identify important facets of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understand how different methods can be best used to research these facet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ramework of an approach to designing and synthesizing research studies in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The framework emerges from previous research in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incorporates Ranganathan's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organization. It proposes that research studies that investigate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should consider the following facets: personality, matter, energy, space, and time. Personality refers to actors, and in this framework includes participants and their social networks. Matter refers to the target of the action. It includes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cluding services and technology that may provide access to information. Energy is the action itself, including the participants' tasks, processes, and goals. Space is the environment of the action, and includes physical space as well as organizational and sociopolitical contexts. Time is the nonspatial continuum in which actions and events occur; in the framework, time is considered an episode, interval, or eon. Facets that should be investigated and taken into account in a study help guide the selection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tudy. Furthermore, research results from multiple studies can be synthesized by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facets investigated in the different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