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杨芳 《兰台内外》2023,(14):79-81
全民阅读是国家落实以人为本的一项重要战略,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全民阅读战略离不开多方面的主体协同合作和共同推进。以多元主体为研究对象,从图书馆界、家庭、出版社等组织机构出发,对政府、企业以及公民等多个维度予以审视分析,利用线上与线下联合的方式,构建一种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阅读推广模型。同时,打造并强化阅读推广活动机制,从源头上注重培养人民群众的阅读习惯,对于充分保障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开展阅读推广,健康有序地推进全民阅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参加政协会议之前,针对推动国民阅读,我准备了一份提案,主要是对推动国民阅读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第一,设立国家阅读节,多建一些开放性更强的小型公共图书馆。第二,政府给国民购书以适当补贴。原来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有书报费,现在企业的书报费只能是买书才报销。我建议政府给些指导性的政策,让企事业单位能够把书报费恢复起来。第三,建议设立国家阅读奖励基金,支持各类全国性的、区域性的阅读比赛,组织文化扶贫,鼓励作家、作者深入基层,为百姓讲书、辅导阅读。我还建议由专门部门牵头,做各类国民阅读书单,引导国民阅读。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文化权利,也是人们最为普遍、持久的文化需求,大力培养全社会的阅读风尚、引导国民读书、提高民族素质,是我国政府倡导全民阅读活动的宗旨。图书馆作为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中心,应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全民阅读。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对此谈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4.
阅读作为一项提升国民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社会化行为,近年来持续获得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为应对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引发的阅读转向和专注弱化等问题,各国积极作为,出台措施,充分发挥引导效应,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我国,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国家倡议,部署实践十余年,已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中国模式。文章以观照世界各地阅读举措为切入点,对比指出我国全民阅读具有的创新性、文化性、统一性等鲜明属性,总结提炼出全民阅读中国模式具有的五个突出特征,如高度重视全民阅读活动的顶层设计,将全民阅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职责并予以落实,加强优秀出版物供给和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等,为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切实有效、走深走实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路径。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为依据,分析了国民阅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舆论引导阅读、整体阅读品位走低的现状,提出了图书馆要倡导以读者为本的有品位的阅读.  相似文献   

6.
李绍杰  赵楠 《出版广角》2018,(15):35-37
随着我国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公布,全民阅读情况再次引发社会热议和关注.近几年,随着中央和各地政府对全面阅读活动的重视和推广,国民阅读时间、人均阅读图书数量、未成年人阅读比重等指标相比之前都呈现增长的趋势,超过半数的调查者希望地方多举办阅读活动等,这说明国民对阅读的需求和要求在不断增加.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发力,能不断推进我国全民阅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图书馆应有所作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应当注重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要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应强化国民的阅读意识,引导国民多读书、读好书.图书馆作为提供读物、组织阅读的社会机构,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吸引读者,指导阅读.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8.
高洁  罗南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1):138-142
针对从组织保障角度系统研究协同政务主体之间如何进行知识共享的不足,提出协同政务知识共享的组织模式是知识协同网;针对政府知识协同团队、知识型虚拟政府、政府知识社区是知识协同网的具体组织形式,探讨协同政务知识共享的组织保障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的驱动力并概括为"4M"驱动,即政府多手段引导、市场多维度倒逼、技术多主体推动、用户多渠道反馈,同时根据三螺旋理论模式,提出数字出版产业多螺旋协同创新模式,以提供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的基本策略,最后探讨了数字出版产业协同创新应注意的问题,即应构建柔性协同创新模式,紧密协同创新主体;数字出版企业应运用新兴技术,引领协同组织;开拓新的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0.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前提和手段.然而,阅读氛围的缺乏一直困扰着我国国民阅读的普及与推广,因此,阅读氛围的整体营造仍是我国推进全民阅读的工作重心,这需要从观念引导、政策指导和活动倡导等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赵杨  胡潜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5):37-41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全面推进要求对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协同配置。从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现状来看,主要存在配置主体功能缺位、协作程度不高、支撑服务落后等问题,需要通过管理、组织、技术、服务层面的多元协同加以解决。政府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克服制度、机制、技术和服务上的障碍,全面推进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推进全民阅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研究了各种阅读媒介的利弊,指出图书馆应该尊重、融合国民不同的阅读方式,以务实的行动消除自身有碍国民阅读的因素,引导国民了解阅读,迎接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冲刺阶段,以"精神扶贫"深化精准扶贫是扶贫持续发展的需要。乡村阅读推广作为精神扶贫的有效方式,需要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等多方行动者共同参与。贫困山区阅读推广工作已初具成效,但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构建由政府、公益组织、志愿者和贫困者积极参加的多中心协同参与阅读推广模式是有效推进贫困山区精神扶贫,从根源上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在这个多元化阅读的环境下,政府与社会正积极引导国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将传统阅读与新媒体阅读相结合,提升国民阅读率。各式各样的阅读推广活动或读书活动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引导方式之一。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举办,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承办,人民出版社、新闻出版报社等单位协办的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自2009年4月21日启动以来,通过邀请名家精品导读、专家定期荐书、心得交流互动、开展读书交流等形式,对于创建和培育有中央国家机关特色的常态化、长效化读书品牌,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全民  相似文献   

15.
公共图书馆与全民阅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及成因,提出公共图书馆为推进全民阅读提供了物质保证与组织保证,并就公共图书馆如何推进全民阅读、营建书香社会等进行探讨,认为应该从强化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培养、构建全民阅读的服务网络、开展有效的阅读指导服务、重视馆藏资源建设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在推进全民阅读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当下,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参与阅读,推进乡村阅读高质量发展备受业界关注。近年来,政府、社会对农村阅读设施的建设投入和服务力度不断加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阅读设施利用率普遍偏低,农村居民的阅读参与率仍然不高。文章通过调研我国农村公共阅读现状,分析面临的问题,介绍了浙江省平湖市农民读书会促进乡村阅读发展的个案,从农民读书会的定位、组织架构、具体做法、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发展效果评估等多方面阐述,为全国各地推广基层阅读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概述科普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探讨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保障、运行、协同、激励、监评等机制,总 结出“政府主导建设+无偿共享”、“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有偿共享”、“政府社会共建+适度有偿共享”等模 式,提出共建共享主体联盟化、科普资源建设数字化、科普资源建设产业化、资源共建共享国际化、服务平台建设特 色化等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与美国《2016年阅读报告》在报告主体、调查方向、分析手法上存在在相似性,也存在调查结果上的相互呼应性,但从根本上反映了中美两国国民阅读模式的差异。对这些差异的分析以及进一步深入探讨推进全民阅读的规律、机制和路径能够为中国全民阅读开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詹雨鑫  沈文金 《传媒》2021,(11):72-74
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呈现出新趋势、新特征.政府与媒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多元主体格局新体系正在形成.政府与媒体均与公共利益密切关联,二者的目标任务、价值立场具有高度一致性,加之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促使政府与媒体逐步产生互为依赖的新型协同互动关系.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导者,应积极承担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使命,善待、善用、善管媒体;媒体是社会治理的合作者,应积极顺应时代之变,将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作为自身的本质属性,树立与政府协同治理的主体意识,成为社会协同治理的中坚力量与智慧担当.  相似文献   

20.
馆校协同能使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签订合作协议、协同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协同在校园开展各类阅读活动、协同组织学生参与公共图书馆活动、协同开展阅读交流和奖励等是馆校协同促进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协同试点、宣传推广、政府支持等途径,将馆校协同工作发展成为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