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庸言》是梁启超1912年回国后创办的第一份杂志,而黄远生是该刊的第二任编辑人。作为报界奇才的黄远生接手《庸言》后,不仅对其作了业务上的改革,而且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论说和时评。在《庸言》杂志相关文章中,黄远生对报刊与社会关系、报刊作为公共舆论平台、办刊态度、文艺启蒙等作了深刻的阐述,反映了黄远生新闻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王海刚  张晓铮 《出版科学》2016,24(2):115-117
《庸言》作为梁启超1912年从日本回国后创办的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政论刊物,风行一时,影响甚大。《庸言》除了刊登政论、新闻、时评等文章外,也刊载了丰富多彩的书业广告。文章从广告的视角,分析《庸言》书业广告的类型、技巧、特征及其时代写照,管窥社会背景和政治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曾参与编辑或撰稿的报刊有《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晨报》、《时事新报》、《庸言》、《大中华》、《解放与改造》等,他的一生积累了大量的办报经验和新闻思想,可以说是他是我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我们研究他的思想,来对比当今报刊的现状,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用耳目喉舌对于人体的作用来比喻报纸对于国家和党派的作用,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指导办报的重要思想之一。在我国,戊戌变法的著名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报刊活动家梁启超,率先把西方这种报刊思想介绍到我国,并用这种思想指导自己的办报活动。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针对我国列强侵逼,朝廷腐败,国家面临危亡的局面,积极鼓吹变法维新,实行改良。他们创办报纸,为改良变法制造舆论。一八九六年,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办起了鼓吹变法的《时务报》,梁启超任该报总撰述。他在该报第一册上发表了《论报馆有益  相似文献   

5.
李秀云 《新闻知识》2005,1(8):67-68
从1915年直至1929年逝世,梁启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天津的饮冰室(当时意租界西马路25号,现今河北区民族路46号)度过的。天津成了梁启超的第二故乡。然而,在天津生活期间,梁启超主要从事学术研究与述活动,他的新闻活动十分有限。梁启超在天津只主持过一份杂志——《庸言》。  相似文献   

6.
一、最初的改良主义宪政思想 吴玉章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宪政思潮逐步萌生和发展的时期. 1895年甲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面对亡国灭种的时代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利用西方宪政思想,极力批判封建专制政治因循守旧,希望清王朝能变法图强,为废君主专制立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社会反响强烈,戊戌变法就是维新思潮影响下的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4,(5)
《时务报》是戊戌维新时期倍受社会各方关注的重要期刊,张之洞对《时务报》的发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维新运动不断深入,曾受张之洞优礼有加的康有为梁启超与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政治矛盾,《时务报》大肆宣扬康派学说,突破了张之洞维护封建朝廷的"底线",张之洞转而力挺汪康年创办《昌言报》。张之洞对《时务报》态度转变的深层原因是其文化信仰和从政策略。  相似文献   

8.
尚园园 《东南传播》2015,(3):115-117
在晚清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上海《时务报》作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以政论为核心,为维新变法制造声势和舆论,尤以梁启超的政论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仅梁启超发表的政论就占到《时务报》所发政论数量的60%以上。梁启超以《时务报》名震天下,开创"时务文体",更形成独具特色的政论风格。本文从梁启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所著政论为研究对象,从论证方法和文风方面切入,研究梁启超《时务报》政论的风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政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倡导著作权第一人,一贯主张包括翻译者在内的著作者应该获得相应的著作权益,并进行了实践。梁启超在主编《新民从报》之时,便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稿酬标准,梁启超在编辑实践中注重作者稿酬的发放,体现了先进的著作权思想。  相似文献   

10.
巩淑芳 《兰台世界》2012,(22):41-42
曾国藩(1811—1872),"清代三杰"之一,头戴"中兴名臣"的桂冠。他23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留京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为"文正"。曾国藩的思想和智慧,对几代中国人都产生了影响。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中写道:"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1]序2曾国藩一生从政、治军,收藏是他的最  相似文献   

11.
卞昭 《兰台世界》2012,(25):91-92
人类是经过对黑暗封建专制制度长期抗争,逐渐找到长治久安的民主宪政道路的。在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为中国民主宪政建设作出了重大历史功绩。一、孙中山是中国民主宪政理论的倡导者和奠基人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少数改良主义思想家就开始宣传宪政思想,提出了宪政主张,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宪政运动,但都是主张君主立宪,是改良主义  相似文献   

12.
<正>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政治家、思想家与学者,但是却很少有人将他当做一名教育家来深入探究。从维新变法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国内杂志先后发表了自己的《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与政治》等论文,并且这些篇章对教育机制、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谭婧怡 《新闻世界》2014,(8):216-217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报纸作为思想宣传工具,体现了国人思想方式的转变,它的主要内容是宣传社会变革,思想革新,从本源来讲它就是一张思想纸。本文从《渝报》入手,分析该报在近代的作用和影响,认为报纸是一份独一无二的城市日记,有利于城市身份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责任"这个话题老生常谈,越是这样的文章就越难写,2005年,《人民日报》曾刊发署名"任仲平"的大型评论《论责任》,为第六论写作提供了一个思路。如何结合河南实际特别是领导方式转变谈责任,而不是泛泛而谈就责任说责任,成为第六论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5.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介绍西方新思潮,倡导国民性改造。这是梁启超一生中的辉煌时期。梁启超在日期间思想发生了激变,接受了西方的近代启蒙思想,并发表各种言论,有力推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说,报刊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我国报刊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近200年的历史。这个起源和演进过程中,从内容到装帧一直在演变和发展着。从梁启超的《时务报》到孙中山的《民报》,从陈独秀的《新青年》到早期共产党人和鲁迅、茅盾、邹韬奋等先驱的办刊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17.
李莉 《新闻世界》2012,(4):152-153
作为中国近代卓越的报人和新闻理论家,梁启超在继承前人新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27年的办报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对当时的报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学界关于梁启超新闻思想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但多从社会政治角度阐述。本文试图以民本观作为梁启超新闻思想的线索,具体从报刊功能观、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新闻业务、"史家办报"思想四个方面来阐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中所体现的民本观,以体现其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情怀。  相似文献   

18.
《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黄克武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大陆简体版已于2006年由新星出版社推出近代中国对同时代读书人影响最大,所谓开一代风气者有三人,即曾国藩、梁启超和胡适。古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在杜佑看来,立德目标太高,常人难以企及;而“立功遂行当代”,“立言见志后学”。从旧的传统立场看,曾国藩或许兼具三不朽(唯因杀人太多而德终有亏)。论事功,三人呈递减之势,除个人的因素外,也提示出时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魏宏运 《历史档案》2004,143(1):108-11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他的思想和著作在他生前身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学界就盛赞这位伟人,丁文江编的《梁启超年谱》,把握、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1936年罗芳洲在其编辑的  相似文献   

20.
过去,人们都以为梁启超最早一篇议论报纸的文章,是1896年8月9日发表在《时务报》(第1期)上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以下简称“甲文”)。其实,早在一年前,即1895年9月,梁启超就为北京《万国公报》(第18期)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