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87篇编辑职业话语文本,探讨编辑在职业话语言说中表达的职业权威建构问题。编辑权威作为一种被合法化的权力,指导着编辑通过专业知识、道德准则和职业规范与社会达成契约,在编辑实践中运用知识和智慧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制度保障为编辑提供的决策权和影响力、编辑自身修炼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社群的支持与信任共同建构起编辑的职业权威。认知合法性、道德合法性与同行共识合法性这三种合法性机制共同塑造了编辑权威的社会认可基础,揭示了构成编辑权威的复杂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档案利用为角度,首先,从档案馆工作者职业权力的释义和功能阐述了档案馆工作者职业权力功能的内涵。其次,分析了当前档案利用过程中,档案馆工作者职业权力功能的缺失。最后,从根本原因、重要原因、主要原因三个方面分析了档案馆工作者职业权力功能缺失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档案工作者是从事档案行政、档案保管和利用等档案工作的专业人员,承担着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大使命,他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决定了档案工作者的“历史保护者”的角色。对我们档案工作者每一个个体来说,这也是我们的一份职业。在这里我想从职业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做好这份职业,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档案工作者。首先,是道德和理念的提高。道德往往反映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和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总是感到道德和信仰的缺失,人们缺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  相似文献   

4.
刘辉 《兰台世界》2013,(Z2):38-39
<正>档案工作者,泛指所有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档案工作成为一种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档案工作者这一职业群体,是我国档案工作的脊梁,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任何一个职业在社会中都会被赋予某一种角色,而每一种角色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档案工作者也不例外。社会责任就是指对社会负责。个人要根据自己在社会分工系统和更广的社会交换  相似文献   

5.
陈倩  何志丽 《兰台世界》2017,(16):35-37
档案是体现国家权力的主要工具之一,档案权力是伴随着档案的产生而出现的。档案权力主要包括在档案的社会记忆权力、凭证记录权力、参考信息权力以及合法性符号权力四个方面。档案权力有效合理的实施,主要依靠档案制度的完整性以及档案形成者、管理者和利用者的素质。档案制度的完整性越高,档案权力的有效实施的范围也就越广。档案形成者、管理者和利用者的素质越高,档案权力的利用程度就越高。  相似文献   

6.
邹伟全 《浙江档案》2001,(11):16-17
档案工作者是社会信息服务的专业人员之一,在新的形势下,档案工作应当把档案信息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因此档案工作者的角色需要有所转变.本文对档案工作者角色转变的趋势及新的角色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郭学敏 《兰台世界》2016,(19):31-34
有别于记者、教师、工程师、编辑等社会认知度较高的职业角色,档案工作者对于大众而言可谓陌生。大众传媒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职业示范"的作用,目前却经由角色、情节、对话等向受众塑造了档案工作者较为负面的刻板印象。通过观察档案工作者在不同的影视剧中出现的角色特点,总结在大众传媒视角下关于档案工作者的刻板印象,分析其成因及负面影响。并基于档案业界的工作现状,对消解此类负面的刻板印象提出几点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档案部门公信力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就调查过程中出现的认知模糊、服务积极性有待提高、查询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多渠道加强档案知识宣传,让公众更好地认知档案工作;增强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对公众的服务意识;不断完善检索功能,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所谓身份认同,就是人们对自身归属的主动寻求。在英文中,身份和认同是同一个单词“identity”,它的基本含义为在物质、成分、特质和属性上存有的同一的性质或者状态,绝对和本质的同一,以及在任何场所、任何时刻一个人或事物的同一性,一个人或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其他的状态和事实。那么对于档案的身份认同,我觉得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档案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二是档案职业的身份认同。档案工作者的身份认同是指档案工作者自我对社会所界定的档案工作者内涵的认知与体验,确定自己作为一位档案工作者,允诺和遵从作为档案工作者的规范准则,把档案职业作为自己身份的重要标志。档案职业的身份认同是指档案工作作为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一项职业,他所能为社会提供多少服务与贡献以及它能够被社会公众所接受、认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现代档案职业观与档案工作者的角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档案事业正处于由传统而现代化的转型期,档案职业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角色转换开始了理性的思考.不少学者就电子文件时代档案职业走向,档案工作的社会功能定位以及档案部门的机制创新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档案职业应该进行怎样的观念转变,档案工作者的角色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呢?这里,作者也想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1.
Archives, records, and power: The making of modern memory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12.
王玮 《兰台世界》2021,(3):47-50
口述档案是对个体记忆的输出和整理,是联系个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的桥梁,它扩宽了保存历史、回忆过去的途径,使得社会记忆层次更立体、角度更多元。构建社会记忆的大背景下,高校档案人员应诠释好"口述参与者、记忆守护者、资源整合者、服务创新者"的全新角色定位,不断加强意识思维、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自我提升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铁路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要求对电子文件实施科学的归档与管理.为此,必须全面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改善档案部门现有的软硬件设施,建立完善的网络环境和档案管理系统,同时建立健全新技术条件下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交互对于档案突破自我封闭圈、促进自我服务转型具有重要作用。以社会建构论、交互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面向群体交互的档案服务系统,扩充档案服务内涵,强调馆员积极主导、用户参与驱动的双向服务互动,并确立系统总体框架,以馆员与用户、馆员群、用户群为主体层,以信息、学习、评估、涌现等交互行为为行为层,以沟通、激励、识别、认知、反馈等为机制层,旨在促进档案“请进来,走出去”,实现档案服务转型。  相似文献   

15.
Digital archives are a popular way for archivists to provide access to their important collections, but they also creat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private information within these collections to be disseminated widely and without consent.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of collections of the recent past, which often include materials and testimonies from living individuals. This paper draws on interview data collected from 13 archivists at four institutions that created digital archives of Civil Rights Movement-era materials. Despite clear professional obligations to protect individual privacy, the author found that archivists relied on open-access policies to justify their projects and digitisation labour itself.  相似文献   

16.
在社交媒体热潮的背景之下,档案馆工作者应该冷静地面对并做出理性的选择。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到了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行现状数据以及社会公众对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反馈意见。在分析与讨论数据的基础之上,提出微信公众平台与其他社交媒体应该并行存在;用独特的精品资源吸引不同用户群体的兴趣;用专业快速的反应速度回复社会公众的需求。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到档案馆的特殊社会属性,避免使其成为一种“摆设”。  相似文献   

17.
18.
The collection, organization, and long-term preservation of resources are the raison d??être of archives and archivists. The archival community, however, has largely neglected science data, assuming they were outside the bounds of their professional concerns. Scientists, on the other hand, increasingly recognize that they lack the skills and expertise needed to meet the demands being placed on them with regard to data curation and are seeking the help of ??data archivists?? and ??data curators.?? This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opportunity for archivists and archival scholars but one that can only be realized if they better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context.  相似文献   

19.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e” or “social” memory has assumed increasing prominence in the discourse of archivists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Archives are frequently characterized as crucial institutions of social memory, and many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are considered forms of memory preservation. We present a systematic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chives and collective memory as articulated in the English-language archival literature. We first identify the major themes regarding collective memory and categorize archival writings into four major threads. We then analyze citations extracted from 165 articles about collective memory published between 1980 and 2010 in four leading English-language archival studies journals. We identify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lars and publications and trace the evolution of the collective memory concept in that literature. By comparing the archival literature on collective memory to that indexed in Thomson’s Web of Science and in Google Scholar, we identify specific disciplines, authors, and works that archivists working on collective memory may find useful. We find that in general the archival literature on collective memory is fairly insular and self-referential and call on archivists to actively engage other disciplines when carrying out collective memory research.  相似文献   

20.
档案保管期限表是指导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标准性文件。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由于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司法地位较弱,档案工作人员受潜在心理负担影响,使得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完全地依照档案保管期限表开展实践工作。基于上述现状,本文从档案处置权、司法追诉期和司法凭证性三方面研究了司法视角下的档案保管期限表的设置思路,认为:(1)应赋予档案保管期限表相应的法律地位,以减轻相关档案工作人员的心理负担;(2)在保管期限的设置与档案销毁方面,应参考司法追诉期,既不能让还在发挥凭证作用的档案被销毁,也不要无限期地保存所有档案;(3)应从司法角度审视档案的有机联系性,尽最大可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与凭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