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耿蕊  刘静 《当代传播》2021,(6):94-96
微传播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生态格局和受众触媒习惯,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体现,也是建立国人文化共识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符号.微传播的碎片化内容、裂变式传播、深层次互动等特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再现与重塑的新介质;短视频、微动画、超文本、游戏以及直播等微传播形态,进一步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媒介中再现文化内核、在他文化中创造文化生机以及在丰富文化功能的作用.新传播形态的介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微传播语境中的碎片化与本质化、娱乐化与本色化、商品化与本位化、传递观与仪式观、民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成为当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传承者》作为一个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真人秀,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上,以青年受众为重点,实现有效传播、动态传播、真实传播.其传播策略对文化传播类真人秀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电视媒介传承文化遗产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地域性、传承性、动态性、多元性等特点在信息传播上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要求,通过报纸和网络文本揭示现状与问题,探讨这些特点、规律和要求,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还对文化类信息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过程] 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7个项目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慧科数据库检索2014年度关于这些项目的新闻报道,在对这些报道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主体、渠道、内容、方式等,阐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与问题。[结果/结论] 通过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存在着严重的冷热不均的状况,信息传播的模式基本以单向的线性模式为主,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受众的互动和参与程度都比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现阶段信息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自身的特点,将分众传播中的有关理念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实践中是分众传播时代的自然现象.较之传统的档案传播模式,分众传播视角下的档案传播模式中的因素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以传播主体、受众和效果为落脚点,从分众传播的角度来研究非物质文化档案传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为载体,以分众传播理论为研究工具,以期用分众传播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提供理论指导,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中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论文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介绍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从时代背景、图书馆社会职能、图书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分析西藏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探讨西藏高校图书馆参与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反映并且体现前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后文简称中医药非遗项目)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传播应得到相应程度的重视.但由于历史资料分散、传承人传播意识淡薄等原因,导致公众对其认知度不高.基于此,通过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留群 《出版广角》2021,(16):77-79
新媒体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保护提供了便利,其中,短视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提供了新窗口.文章通过归纳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的意义,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利用好短视频传播渠道提出建议,旨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实现其经济自立自强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宝贵精神文明的传承,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谐发展和维持文化生态平衡的基本保证。作为人类文化库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时代信息的积累,更是社会发展积淀而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传播和保护,成为传媒领域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张洋 《东南传播》2021,(6):84-8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有财富和精神家园延续的载体.文旅融合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一并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资源,并以研学、文创、演艺、节庆等方式融入旅游发展,不仅增强了游客文化体验,也为活化非遗开辟了新路径.全球化的文化视野和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使得文化更新与传播的频率不断加快,本文以福建省非遗保护的实践为例,分析、探寻文旅融合时代,在全媒体传播赋能下,如何创新地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相似文献   

10.
冯晶  陈丽娟 《东南传播》2011,(6):124-12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流动的文化,是一种文化传播.而传播总是与传播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本地域的文化特色.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受保护的,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为传播环境的变迁.本文通过分析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地区"贤孝"的传播环境的变迁,探讨传播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既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实物,又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传心授的传统手工技艺、传统表演艺术、有关自然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民俗礼仪与节庆及其文化空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映证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又以其精神性与智慧性的形态方式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相当广泛,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文化记忆的视角,阐述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的关系,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延续文化记忆和推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独特优势。结合"非遗"代表性项目上海西郊农民画的特点,探讨公共图书馆在推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自身优势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现在社会,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信息接收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传播环境导致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和人们的需求,最终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受众也越来越少,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后继无人和经济窘迫等诸多问题.那么,如何利用新媒体这一世界语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应时代审美和需求的保护与传播,这将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是静态保护和活态保护的有机结合.静态保护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档保护,而活态保护是近些年才被提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思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传播是使其活化的方式,也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当今发展迅猛的智媒体具有多元的传播功能,多向交互的传播方式,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大数据分析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权玺 《青年记者》2016,(9):75-76
社会化媒体仅仅经历了短暂的发展历程,便一跃成为一种颇受关注的网络文化现象.微电影作为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一种重要传播形态,对于文化的呈现是多元而包容的,因此,在其单纯的商业价值之外还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蕴.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微电影传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活态文化”,展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精神与价值层面的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而全球化的冲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既有空间上的剥离,也有时间上的弥散,还有人文层面的断裂.  相似文献   

17.
赵新艳 《新闻传播》2012,(9):78-79,81
近年来,伴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升温,媒介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角色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面临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媒体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而尤其是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特点的受众,如何采取差异化传播战略,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成功与否,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效果。本文于此借鉴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深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尤其是在新媒介环境下现代大众媒体角色的定位、传播内容的选择与传播方式的创新,提出媒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环节的具体措施与对策,以期为实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崔晋 《传媒》2017,(22)
目前,增强现实技术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应用较多,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较少,本文试图就增强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应用加以探讨,通过一项实际应用项目来探讨增强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应用研究,及由此产生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003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国际陛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相似文献   

20.
王亮 《编辑之友》2015,(6):47-5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对非遗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文章从媒介视域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探讨其作为媒介的合法性,并分析其媒介形态和传播类型,从而在媒介环境下,树立非遗的科学传承保护观,推进国家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