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高职院校更是开展以所开设专业为主的不少于半年的学生实训和实习。顶岗实习不但能够促进专业建设,还可以带动课程改革与师资培养,更可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增强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可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不可或  相似文献   

2.
本文具体研究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及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关联模型改造.经过细化信息技术验证,涉及专业教学环节中衍生的细致化问题比较多样,技术调试人员需要在全面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依照应用动机要求进行格局改造,实现细化课程与教学体系的交互作用目标,保证校企合作的延伸能力,最终维持师资团队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流程衔接架构.  相似文献   

3.
蔡梦虹 《新闻传播》2023,(17):16-18
产教融合是指将产业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模式下,产业界与教育界紧密合作,企业与院校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合作、优势互补等方式,共同参与教学目标设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设置等,以实现学校和企业对人才的协同培养,探索校企共建、共育、共赢的融合发展之路。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介产业的高速发展,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剧增,并对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媒介技术突发猛进趋势下应用型媒介人才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成为当前各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亟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首先梳理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的关键问题,随后详细探讨了教学资源库校企共建共享模式的优势及其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旨在探讨物联网技术应用教学资源库的校企共建共享模式,并通过对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分析,最终揭示其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促进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徐楠 《大观周刊》2013,(2):66-66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提出了应以“2+1”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合作方式,提出依托一线城市的星级酒店和大型酒店管理连锁企业.建立顶岗实习基地,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教学目的。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为社会输送一批专业技术全面、竞争优势明显的复合型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正校企合作是当今国内外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是一种注重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与信息共享的"双赢"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一方可以提升本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企业一方可借以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大都属于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企业虽然也是合作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但较多的企业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客观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  相似文献   

7.
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将信息技术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通过构建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平台、校企远程视频互动学习平台、校企合作信息港平台以及平台建设与运维体系,拓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高职院校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助力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职高专院校出版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表明,校内实践教学比重不足,校企合作尚未走向深入,课程通识教育功能薄弱,这是影响该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并实践了多专业融合模拟公司下的出版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多专业融合的“尚书”网站建设运营模拟公司为例,介绍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架构、实践内容和运营特点,并对如何完善这一模式提出了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职院校及其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际需求,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已是大势所趋。文章认为,在其构建过程中,应结合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对图书馆馆舍空间和环境予以精心布局和设置,调整和完善信息资源建设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为校内外的师生读者、学院及相关合作企业提供高效、优质、个性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全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系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如何将这一老牌专业建设得有特色、有活力,是大家都在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多家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从明确专业定位、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双导师制的校企共同培养模式等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钟如冰  潘明兆 《大观周刊》2012,(50):101-101
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是市场紧缺人才之一,急需大量既懂计算机又懂电子商务的人才,开展基于项目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工作,不仅对推动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有现实意义,而且有助于探索一条民办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新路子.提高电子商务学院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职院校及其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际需求,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已是大势所趋。文章认为,在其构建过程中,应结合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对图书馆馆舍空间和环境予以精心布局和设置,调整和完善信息资源建设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为校内外的师生读者、学院及相关合作企业提供高效、优质、个性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
新闻学校企合作基地是指高校新闻学专业和相关媒体共同建设的进行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实现媒体资源和学校资源优势互补的综合性平台。与一般意义上的新闻实习基地不同,新闻学校企合作基地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长期稳定、专业对口的实习场地,而且承担着更多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功能。新闻学校企合作基地以学校和媒体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学生、教师和媒体工作人员为立足点,是一种学校和媒体相结合的创新性办学模式,通过基地富有成效的持续性建设,媒体的实力和学校的教学效果都会得到实质性提升,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新闻传媒专业的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创新型新闻人才,推动了我国新闻传媒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新闻人才培养政策,以推动新闻人才向发展型、创新型转变。本文透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得出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仍处于低水平、浅层次,存在企业主体缺乏内在动力,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创新型新闻人才的目标无法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校企合作,推进科技创新是我国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办好高职院校的正确途径。本文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出发,结合酒店管理专业探讨了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的培养特点及模式,并对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至2009年,全国已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215所,在校生965万人.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呈现出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等显著特点.在校企利益共同体中,学校拥有知识、科研服务和人才资源的优势,企业拥有技术、设备和资金的优势.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模式.其间,产生了大量档案资料.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档案资料大多游走在安全监管的范围之外,开发利用更是无从谈起.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充分予以重视,加紧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利益共同体档案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际调查,特别是结合对该专业学生进行的调查得到的反馈,介绍了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方面近一两年来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其初步的分析,就当前专业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超  闫桂玲 《信息系统工程》2013,(11):144-144,160
根据国内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明确基于“卓越工程计划”的专业教学改革的时代紧迫性。具体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分析,确定了该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目标和意义;提出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阐述了教学体系的改革采用“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的改革采用以“学生为本按需融入CDIO”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高职软件专业作为培养我国软件行业人才的主力军,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能技术型人才为办学宗旨。“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院校软件专业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笔者根据自身院校的实际和绵阳科技城现状的分析,总结了校企合作的模式,并提出了一套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办学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的。目前各高职院校均开展了校企合作模式。为更好的培养出高水平、适应性强的环境艺术类技能型紧缺人才,有必要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摸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一种高校与社会、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幅度,对高校的学科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