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档案后保管范式是档案管理范式的战略转变,是对电子文件时代整个档案管理活动规律的重新思考。理论层面,可从有机联系观(从实体到概念)、动态整体观(从固化到流动)、知识建构观(从被动到主动)三个维度对档案后保管范式做进一步阐释,进而加深对其基本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基于对后保管范式下档案实践的观照,发现其逐渐打破传统保管时代思维方式的羁绊,呈现出四个“转向”:档案管理流程转向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档案鉴定焦点转向内容和技术双重观照、档案著录取向转向文件形成背景的描述、档案职业角色转向监督指导和知识服务。  相似文献   

2.
"来源原则"是档案工作得以存在的基石,其在档案界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但在电子文件时代,档案界个别学者对其内涵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理解,认为来源原则在不同阶段对文件有机联系性的控制是不同的,在档案实体管理阶段,来源原则关注的是档案实体的来源,而到了电子文件管理阶段则转向只关注文件的形成过程的管理。针对这种观点,笔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以帮助广大读者深刻理解"来源原则"基本理论的精神内涵,并说明了"概念来源"的实质,同时阐述了在电子文件时代正确理解"来源原则"的缘由。  相似文献   

3.
档案实体形成者、档案事物管理者和档案信息利用者,为档案活动三主体。档案形成者是档案实践本体的代表,处于第一主体的地位,是整个档案体系中的意义创造者。档案形成者具有突出的实践性与广泛性,分为个人形成者与机构形成者,并以机构形成者为主。他们具有形成与运行文件、临时保管档案实体和整理归档的职责,并对自己形成的档案具有所有权,这些职责的主要承担者是特殊责任形成者。档案形成者在形成档案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较明显的意识惰性,需要提升档案意识和加强制度保障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4.
来源原则,它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具体来说是1841年法国提出的“尊重全宗原则”,其核心思想是按照文件形成机关(即来源)整理馆藏档案,即“档案由一个行政单位或个人的全部文件组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不得把一个单位的档案分散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档案馆:强调档案馆的档案必须按产生它的行政单位的原来编制为基础进行整理,必须遵循一个单位的档案不可分散和不可打乱的原则。”而对于电子时代的来临,欲应付它赋予档案工作的诸多挑战,只有更加依赖于来源原则,但更需要对来源原则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电子文件时代来源原则被“重新发现” ,以“新来源观”的形式出现在档案工作者面前。深刻理解“新来源观”的实质 ,对于电子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从语言分析、历史回顾、哲学思考等角度剖析了“新来源观”的实质 ,论证来源原则在电子时代仍然是档案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原则。作者进一步阐明了“新来源观”的提出对于把握档案学其他相关问题 ,如来源原则与全宗原则、事由原则的关系的实践意义 ,并对“新来源观”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6.
组织结构变迁深刻影响来源原则,科层制向后科层制的转变对来源原则提出了迥异的要求。科层制对信息组织和管理的要求是提高信息管理效率、规范信息传递方式.以及固化信息层级,传统来源原则从突出简明特征、尊重原始顺序与维护形成机构等方面进行了回应;后科层制对信息组织和管理的要求是适应信息流动方向与方式的变革、适应机构职能与主体的双重改变,以及适应信息服务对象拓展的变化,新来源原则则从聚焦电子档案、聚焦形成过程、聚焦多元信息等方面做出了回应。进一步对来源原则变迁的组织结构推动逻辑进行分析发现,价值无涉转向多元价值、垂直控制转向任务协作、信息垄断走向开放共享分别是来源原则变迁的基础动因、直接动因与核心动因。  相似文献   

7.
王烁 《兰台世界》2006,(8S):50-50
档案鉴定是对文件是否具有档案价值和具有何种价值的一种判断和甄别。从档案鉴定所呈现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看出,鉴定不仅仅是一项纯粹的业务性工作,它已成为决定“那些社会生活传递给后代”的构建未来文献遗产的社会性工作。宏观鉴定是依据来源原则,以文件来源为核心,以文件有机联系为基础,侧重于从档案形成发展过程全面分析和系统评估档案价值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档案式保护是非遗传承的基础,但档案机构被边缘化仍是事实,这与档案机构本身排拒非遗也相关。传统档案观是"国家档案观",国家档案馆把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居于首位,其所藏档案主要来源于正式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排斥根植和传承于民间的非遗。"新来源观"体现的是种后现代档案思维,即档案来源的过程化、多元化、无中心化,这恰与非遗的活态流变、民间性、无中心性相契合。"新来源观"可使非遗档案式保护续接传统档案精神,而非遗也可使"新来源观"具体化。  相似文献   

9.
档案的“记录性”是档案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根源。论文首先梳理了档案学界对“记录”的认识,从记录主体、记录客体、记录方式三方面对比分析了传统环境与互联网环境下政府档案记录的特点,并总结出演变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文件连续体理论、档案第四范式及档案多元论,对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的档案记录观进行了理论阐释,提出政府档案记录的客体化、扁平化、多元化趋势,并从微观事务证据和宏观历史叙述两方面反思了该现象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论文最后指出,档案记录现象的变化从根本上而言是由来源记录的发展所致,从记录观的层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为我们深化档案来源原则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关于档案形成,我国档案学界至今认识不一。归档不是档案形成的标志,档案形成时间指的是文件(档案前身)形成时间,并不是指归档时间,档案形成者也不是归档者;档案形成指的是文件(档案前身)的形成,只有文件(档案前身)的形成而没有档案的形成。文件(档案前身)形成并成为历史记录之后,将有价值的保存起来就是档案。文件(档案前身)形成之后只存在何时将其称为档案的问题,并不存在档案形成的问题。我国新《档案法》中关于档案形成的表述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广义来源”、“概念来源”的外延、内涵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概念来源”就是“广义来源”,但“广义来源”比“概念来源”有更明确的边界,可操作性更强,以“广义来源”统一这两个概念,对于消除我国广大档案工作者对新来源观的神秘感,提高档案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大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档案整理工作中如何灵活运用来源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来源原则的演变中得到启示,根据现今高校档案既具备机关、企业档案特点,又具有自身明显特点:来源复杂、种类繁多、内容庞杂,把旧来源原则中的实体机构虚化为广泛的、抽象的、概念的机构,把自由来源原则、“新来源观”的思想综合融入到高校档案整理工作中,指导现今高校档案整理工作的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努力保持文件之间的逻辑、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来源观”的提出,我国档案界就全宗理论进行了重新探讨并形成了新的认识。本文对全宗的定义和全宗理论的实质进行了总结与思考,认为全宗定义的研究应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应脱离其定义表述注重其思想内涵;全宗理论的本质就是尊重历史、尊重客观、尊重有机联系,这种本质始终是档案工作者应恪守的信条。  相似文献   

14.
论文主要梳理19世纪至今来源观演变的三个阶段——实体来源观、概念来源观和社会历史环境来源观,依据它们对来源理解和界定的表述,指出当前来源概念呈现内涵日趋抽象和外延边界日益模糊的特点。作者分析了来源观演变的积极影响和潜在风险,提出结论——来源概念需扩展却不宜丧失边界;来源宜定位于"文件形成",宜具化为可操作的表现形式;变化环境下需强化来源原则对档案学科和专业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来源原则指的是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时,要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可混淆的整理原则。该原则的核心思想实质上是确立全宗并保持全宗的完整性。国际档案理事会于1984年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称:“来源原则”是“指同一来源的文件/档案不应与其他任何来源的文件/档案相混淆的基本原则。”根据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DA/T12000),来源原则是指把同一机构、组织或个人形成的档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管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沙菲 《湖北档案》2007,(5):14-16
来源原则是各国公认的档案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档案管理的最高原则,是指同一来源的文件(档案)不应与其他任何来源的文件(档案)相混淆的基本原则。它起源于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形成于德国的“登记室”原则,荷兰三位档案学者出版的《档案整理与编目手册》对其进行了理论论证,并推动这一原则走上国际化道路,使之逐步演变成为“档案整理的至善原则和一切原则中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17.
现行城建档案分类体系主要按职能来源分类,它也是一种站在客体的立场上,以客体为标准进行的划分。然而实际上它又必然受制于社会主体职能机构的设置和相互之间的职能分工。这决定了由此形成的文件群体既与传统主体全宗不同,也与典型的客体全宗不同;既保证了以立档单位为基点的同一项目文件的成套性,也使得与该项目有关的全部文件分散在不同的职能来源类目之中。为此,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推行档案登记备份制度的同时,有必要创设构建典型客体全宗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这在档案学界已经形成基本共识,但该思想理论绝非尽善尽美,“一切文献都具有原始记录性说”的产生意味着传统“原始记录性说”固有缺陷的暴露。本文以文件(档案)的形成活动与文件(档案)的制作活动为主线,结合“一切文献都具有原始记录性说”的形成及影响,分析了传统“原始记录性说”的固有缺陷,并对其进行适度地补正和发展,最后阐述了原始记录性在电子文件时代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从档案要素前置的必要性、依据、概念、原则、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文件规范化形成中的档案要素前置进行了全面阐述。认为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对文件的控制可以直接通达文件形成的源头,使档案要素前置的设计有了可操作性;节能提效、无缝衔接的“文档一体化”和文件“档案化”管理等需要使档案要素前置具有时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档案要素前置就是将档案要素前置于文件要素之中,使文件档案化的核心概念;提出了前置档案要素的四大类基本构成,即文件格式要素、文件流程要素、档案管理要素和元数据要素;提出了遵循文件形成规律、满足“档案化”条件和系统直接归档能力的三大前置原则,以及从顶层设计到文本制作到系统落实的操作方法和路径,为文档管理源头控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档案学界一般将来源原则的发展划分为“传统来源阶段、双重来源阶段和新探索阶段”三个阶段,纵观这一发展历程,作者认为这并非同一事物简单的辩证发展过程.由于三个时期的“来源原则”在其提出背景、概念基础、理论要义、应用领域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运动规律.将来源原则向双重来源的探索理解成是对档案整理原则的修正,将来源原则向概念来源原则的探索理解为电子文件时代来源原则的重新发现,则更能维护理论本身的科学性,提高理论对实践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