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网络时代图书编辑工作中难以鉴别剽窃、抄袭等学风失德行为,从侧面助长了学术腐败的滋生.学术编辑回归学者化——提高学术鉴别力、增强学术责任感、培养学术钻研性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有利于出版事业的发展,且有利于文化繁荣的推动.  相似文献   

2.
祁全 《大观周刊》2011,(28):37-37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3.
沈静 《青年记者》2006,(22):19-20
中央电视台学术性电视栏目《百家讲坛》日益受到媒体和受众的关注。在此讲坛上开讲的学者阎崇年、易中天、刘心武等等纷纷出书热卖,成为如“超女”一样闪亮的偶像型学者。电视传播学术——学术的娱乐化与平民化在图像时代,媒介文化的视觉转向成为必然,影像传播成为一种强势的语  相似文献   

4.
张强 《记者摇篮》2005,(7):26-26,47
无可否认的是.在现实中“学术”的不被理解是广泛存在的事实。在人们眼中“学术”常常是晦涩难懂的“异物”,学者也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异类”.学术著作也就成了无人能懂的“天书”。但是学术著作的出版又是文化积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出版人.我们更着重于从学术著作的市场定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而需要准确深刻地理解“学术”的内涵与外延、性质与功能等等基本问题。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做好学术著作的出版发行工作。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清华大学百年华诞;4月19日,清华大学特地以"创新——梦想与使命"为主题举办清华创新论坛,致力建设成为政府、企业、金融、学术等领域高层交流的平台;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积极探索创新改革之路径和方向。创新这个词,现在非常流行,不仅在中国,全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在谈论创新。创新究竟是什么呢?它为什么值得推崇?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可喜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荐站     
《出版参考》2011,(18):35
《中国震撼》张维为/著定价:30.00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  相似文献   

7.
方裕谨 《历史档案》2001,(1):129-131
1999年9月1日,郑天挺教授汉白玉雕像在南开大学校园内落成并揭幕,南开大学主办的“明清以来中国社会——纪念郑天挺教授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及南开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等单位举办的“郑天挺教授诞辰百年纪念会”同时举行。100余位国内外学者与北  相似文献   

8.
4个月间,它已成为YouTube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视频,并被吉尼斯记录在案;它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的iTunes下载榜单中持续占据首位;它是2012年全球范围最流行也是最不可思议的娱乐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学术的本质在于创造,而创造的主体是学者.学术文本蕴涵着学者挑战常识、超越常识的努力和实力,但这种创造与超越是无法在学者的私人空间真正成为一项人类事业的,它必须通过文化媒体的中介作用才能辐射到更为广大的社会空间,成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共享的思想文化资源.在印刷出版业高度发展和报纸杂志日渐繁荣的现代社会,学术更不可能纯然是学者的自言自语.当学者完成了学术文本的写作,出版社和报纸杂志的编辑便起着决定学术创造命运的作用.这种权威作用绝非仅仅是在单纯的职业便利中形成的,更不是编辑与学者之间的私交或利益关系缔结使然,而是更多的有赖于编辑尊重学术创造的职业良知与学者的独立思考之间所达成的心灵默契,也更多的有赖于编辑辨识学术含金量的眼光和敢于推出有学术震撼力、同时也可能引发争议的学术成果的胆识.于是,学术的创造和超越就不仅仅是学者单方面的努力,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编辑与学者的共构.著名学者王富仁先生在其富有标志性意义的学术努力中与编辑之间的心灵默契是至为感人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全世界范围内纸质图书市场的萎缩以及图书电子化的潮流入手,以日本的学术书籍电子化为例,着重考察、分析了影响学术书籍电子化的几点因素——出版规模较小、著作权问题、市场销售问题、流通体系问题,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之下,加上出版资金、国家导向、读者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共同掣肘,至今为止日本的学术书籍电子化的进程依然比较缓慢,对此我们可从中吸取可供参考的信息与教训,为发展我国的学术书籍市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2003年3月27日,由上海市历史学会中日关系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上海——长崎交往”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来自日本、韩国与上海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了21篇论文。中、日、韩三国学者从历史、经济、文化及  相似文献   

12.
学术的本质在于创造,而创造的主体是学者。学术文本蕴涵着学者挑战常识、超越常识的努力和实力,但这种创造与超越是无法在学者的私人空间真正成为一项人类事业的,它必须通过文化媒体的中介作用才能辐射到更为广大的社会空间,成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共享的思想文化资源。在印刷出版业高度发展和报纸杂志日渐繁荣的现代社会,学术更不可能纯然是学者的自言自语。当学者完成了学术文本的写作,出版社和报纸杂志的编辑便起着决定学术创造命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女性文学和女权主义批评已成为值得关注的新的研究动向,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其中,新成果不断涌现。学者们在难以发现新材料的情况下更换学术视角,拓宽学术视野,不断提出新问题,将研究引向深入,表现出可贵的学术探索与创新精神。王立教授、刘卫东女士新近推出的学术专著——《女性情爱文学的文化心理透视》  相似文献   

14.
“家学”词称溯源及其当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学"之称谓,历数千年之久.然如此人人尽识尽悟之词汇,历代沿用,无人探讨.至于近年,对中国古代家族学术的研究又靡然成风,然关其词称本身意义之沿贯,仍无学者做一确定之釐定.囿于研究视角与理论原则的不同,学者们乃各执一端,言人人殊.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H指数未从时间维度对学者进行评价,并且无法有效区分拥有相同H指数的学者.本文在H指数的思想基础上,将学术活跃度这一时间因素考虑在内,把高被引论文的距今年数加入到原有H指数中,构建出新的Ht指数用于评价学者学术水平和活跃程度.随后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2000~ 2013年),从Ht指数排名、Ht指数稳定性、Ht指数区分性以及近年活跃度等角度,对分子生物学领域30位学者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Ht指数对具有相同H指数的学者具有很好的区分能力,区分度达到82%.此外Ht指数能够反映学者的近年学术活跃度且稳定性良好.Ht指数能够在兼顾时间因素的同时,区分H指数相同的学者,实现更好的学术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探索杰出科学家科研合作与其学术影响力的关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优化科研合作提供依据。[方法/过程] 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研究1900-2018年242个英美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合作规模、合作广度以及合作角色等合作指标与其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结果/结论] 虽然非一作论文的合作特征对总体合作论文的合作特征的贡献比一作论文的大,但是一作论文对诺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的贡献比非一作论文的大。一作发文的合作规模是诺奖获得者一种有效的合作规模,它与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呈正相关。多与不同的学者合作,对诺奖获得者来说有利于其学术影响力的提高。建议研究学者发文的合作特征对其学术表现影响甚至与合作特征相关的其他研究时将学者的一作、非一作发文分开研究这样有可能得出更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明代学者在文献考据学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明代考据学者对明代空疏学风的学术批判。具有求实求真之考据精神;并且他们在求实考据之学术研究中强调博学与博证;注重学术讨论和学术批评。学术规范建设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明代考据学者还有好奇博杂、引用材料时不注所出、妄删引文、论证疏漏讹误等一些弊病。  相似文献   

18.
1901年,梁启超在谈到报刊的作用时,曾引用西方谚语,说它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那么,110年后的今天,作为学术期刊,能否成为中国学术界之耳目也、喉舌也,中国学者之镜也,中国学术共同体之王也,中国学术未来发展、进步之灯也,当今学术之粮也  相似文献   

19.
徐颖 《中国出版》2013,(15):54-58
学术是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学术的兴衰往往成为国运隆替的象征,学术风气的正邪也往往成为世道人心的缩影。[1]学术不端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起便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在当时并不是研究的焦点。随着方舟子打假热潮的来临,以"新语丝"和"学术批判"为代表的网络学术打假的兴起,学者的学术论文被指造假、抄袭或者是剽窃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其中不乏国内著名的院士、高校学者和教授。一时间,国内学者的学术道德问  相似文献   

20.
麦克斯维尔.麦库姆斯作为议程设置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一直在深入与扩展这项研究,成为该领域的权威学者。目前,议程设置理论已经涵盖了不同的理论范畴,并跨越地域和政治的限制,成为一个被全世界的新闻传播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笔者和麦库姆斯的学术对话,对议程设置理论30多年来的发展作了整体描述和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