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先贤鼓励人们刻苦学习时 ,曾用过这样一副对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这里说出了学习的艰辛 :不努力学习 ,不付出心血和汗水 ,是不可能达到知识的彼岸的。那么在哪里学呢 ?先贤告诉我们 :在“书籍的高山”里 ,在“学问的大海”中。图书馆里有“书山” ,有“学海” ,图书馆是包容高山、大海乃至整个宇宙的神圣殿堂。人们的知识从两方面获得 ,一是直接知识 ,需要从社会和大自然中学习 ,一是间接知识 ,主要从书籍中汲取。直接知识虽然十分重要 ,但对于专家教授来说 ,其知识层次的高低 ,似乎更体现在其间接知识的多寡方面。图书馆在…  相似文献   

2.
论经典文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学界坚信不移的格言“书山有径勤为路,学海无涯苦作舟”提出质疑,论述了“经典”这一词汇的历史渊源,揭示了经典文献的本质属性以及经典文献在时间、空间、知识包容、读者群体等四个层面的突出特点,对当代学子学习经典的主流意识给予充分肯定,由此提出了进行“经典学”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然而我们面前的小太阳们有多少能“勤、苦”得起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领域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当今的少年儿童,担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他们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和个性特长的养成,全面素质的提高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我与图书馆的缘——有耕耘必有收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从事图书馆工作五年来的体会作了讲述.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绩取得的真实写照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服务态度的真实写照是:"愿作春雨润无声,服务育人显真情."  相似文献   

5.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的爸爸王芸生生前很喜欢这两句诗,曾一再问我:“你知道这两句诗的诗魂是哪两个字吗?”我说:“当然是勤和苦两个字喽!”他点点头,“知道这两个字,到懂得这两个字,以至做到这两个字,不容易呀!路很长!很长呀!……”接着,他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每每在此时,我从爸爸的目光中,似乎就看到了他一生苦学苦斗的坎坷路程。我和爸爸一直生活在一起。三十八年来,从他的身上得到了许多知识和启发。我是学文搞艺术的,在创作剧本过程中每当遇到一些历史人物的轶事、历代的典故、甚至怪字和难题,我张口就问,爸爸是每问必答,原原本本侃侃而谈。从历史  相似文献   

6.
王佳兰 《大观周刊》2013,(11):254-254
从步入教室的那时起,就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对孩子们的激励带入课堂,教师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一颗爱心,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以和善的面孔去面对学生,学生自然会跟着友好的人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从而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进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佳境。  相似文献   

7.
<正>长时间以来,人们常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描述莘莘学子的学习历程。它不失为经验之谈。这里的"勤"与"苦"指的是人们为了获得知识,追求成功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它充分体现了求知者的执着和坚强意志。然而,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觉得除了让学生懂得这一道理外,还应通过课堂教学的科学方法和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行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形成师生教与学合力,来推动她们在"学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1983,(5)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这在过去,当然是至理名言。然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这“书山”恐怕比珠峰还要高,单凭一个“勤”字,显然是难以爬上去的。据西德的两位学者统计,目前全世界发行的各种科学期刊在十万种左右。予计到2000年,将增  相似文献   

9.
读书伴平生     
回忆几十年来,唯读书是我平生所爱.在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转折关头,无不与继续读书紧紧相连,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倍感人生的充实与快乐.读书还要经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正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相似文献   

10.
文学书简     
七读了你的稿子,我发现你太爱用形容词和副词,致使每个名词前边都有定语,每个动词前边都有状语。比如:“非常辽阔的原野上,这里那里到处都成片成片地开满十分美丽的野花。”既是原野,当然“辽阔”,“非常辽阔”也不过就是“辽阔”;“这里那里到处都成片成片地”也就是开满那个“满”,凡爱人欣赏的野花都美丽,“十分  相似文献   

11.
严谨·刻苦     
前一个时期,我浏览了部分外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家的传记。那些著名作家严谨刻苦的写作态度,很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学习。要写出一篇成功的通讯、特写、小说……字字句句都要经过认真锤炼。法国十九世纪作家福楼拜,十分讲究锤炼语言。他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2.
端详.端祥错例:面对站在跟前这位高个子中年人,他端祥了许久,眼里露出惊喜的神色。不错,这正是分别二十多年的同窗好友孙大刚。辨析:端祥应为端详。端详有形容词、名词和动词三种用法,作形容词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例如“不胫而走”的“胫”,本是名词,指小腿,这里活用为动词,“不胫而走”字面上的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不待宣传和推行就迅速传播开了;“驾轻就熟”里的“轻”和“熟”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轻”指“轻车”,“熟”指“熟路”;“生死肉骨”里的“死”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指死了的人,“肉”是名词活用为使动词,“肉骨”的意思是使骨头上长出肉来。  相似文献   

14.
善耕同志约我为《河南图书馆学刊》“名人书缘”栏目写篇文章 ,我即婉言 ,我不是名人 ,又无什么成就 ,文章不好写。后经不住他一再恳求 ,并派人给我送来去年的学刊让我借鉴 ,还带来他的专著《迟来的图书馆梦》。我认真阅读了刊物上的几篇文章 ,拜读了善耕同志的专著 ,领悟了他那虽迟但挚着于图书馆事业的情怀 ,这就荡起了我思索之波 ,写成了这篇文章。古人云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历史上多少大学问家、导师和领袖都践行成为我们的学习楷模。毛泽东同志是我们的领袖、共和国的缔造者 ,早年曾经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 ,读了…  相似文献   

15.
“自我培养”是指新闻通讯员根据现在和未来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加强自身政治修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新闻通讯员如何进行“自我培养”呢?作为部队业余通讯员,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关键就是“勤学、苦练、多思、敬业”。勤学。新闻工作无论写作或采访都需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在掌握新闻写作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知识、社会知识、经济知识等。古人云,“学问勤中得”、“书山有路勤为径”。在学业上,古人都把“勤”字放在首位。作为新闻通讯员则更要勤学。老老实实地学,放下架子学,向领导学,向同行学,向群众学,向书本学。…  相似文献   

16.
有些人不重视标点符号。有的乱点一通,有的一逗到底,有的甚至干脆不用标点符号。下面讲几个标点符号的小故事,希望引起大家对标点符号的重视。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曾经用标点符号作武器,战胜了杭州的一个恶霸。祝枝山在恶霸家的大门上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昨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钱财”。那恶霸见了这副对联,气得暴跳如雷,马上就找祝枝山评理。祝枝山说,我写的句句都是吉利话。于是两人用一百两银子作赌注。如果这副对联上写的是侮辱人的话,那恶霸就胜利;如果这副对联上写的是吉利话,祝枝山就获胜。结果祝枝山仅  相似文献   

17.
科技英语名词词组的表达方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蒋元霖 《编辑学报》2000,12(3):171-173
科技英语名词词组是科学概念的重要表达方式 ,其在科技英语中使用的频率很高。从科技英语名词词组的结构看 ,主要有 3种表达方式 :1)形容词作定语 ;2 )分词作定语 ;3)名词作定语。目前用名词代替形容词、分词和名词所有格直接作定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这与英语的名词优势有关 ,也与现代科技英语趋向简洁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有些同志写新闻,不注意使用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名词、动词,而喜欢使用形容词;在修辞上,不注意客观叙述,却热衷于不着边际地比喻,结果弄得稿件空洞无物,套话连篇。以导语的最后一句话为例:不是“受到了”,就是“被誉为”,而且,这“受到了”和“被誉为”后面又有着特定的套式——“受到了”:“上级的好评”;“大家的称赞”;“普遍欢  相似文献   

19.
据说《纽约时报》记者泰勒,接受编辑部采访一位名演员演出的任务。到剧场发现挂牌取消演出,便回家睡觉了。谁知,深更半夜,编辑气冲冲地把他叫醒,告诉他说:“其他报纸的头条新闻是这位女演员自杀,你却空手而回。须知,取消演出的本身就是新闻,它的背后可能还有新闻。”这位编辑告诫他说:“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感冒堵塞了。”(黎信《谈西方记者的基本功》)无独有偶。最近听说蒲城尧山中学出了个全市理科高考状元,名叫史鹏,已被清华大学录取,我同县电台几个记者前去采访,原本带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框框…  相似文献   

20.
数字“一”与“1”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一”与“1”的用法●李喜婷【郑州数字“一”与“1”是编辑工作中遇到最多而又最难使用的数字。“一”的用法比较普遍,不仅能与量词连用,而且还能与形容词、名词、动词、代词等连用。“1”的用法则较局限,仅能与量词、计量单位连用或表示时间时使用。尽管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