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赵程 《东南传播》2018,(3):119-120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观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学者提出"媒介即场景"的观点,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移动短视频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并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成一种新的文明现象。本文基于场景理论视角从时代背景、建构方式、社交氛围、场景适配等四个方面,探求以"火山小视频"为代表的移动短视频应用的场景建构,反思其在场景建构中需注意的问题和移动短视频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陈冰心 《视听》2018,(6):144-145
微文化依赖人际互动而产生,它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形式,更是一种与主体相契合的艺术表达和审美理想,人们对于自由精神与个性表达的追求也充分展露在微文化当中。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微文化借助新型技术装置,塑造了独特的微文化时代,构建了全新的网络生态系统。微信公众号即是这个系统中的重要一角。将"策展"的概念应用于微信公众号,探究"策展"的内涵与演变,在当下微文化畅行的时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伴随着微博客的流行,一种新的传媒现象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微电影、微小说、微访谈等如连锁反应般接连出现,传媒界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传播形式纷纷触"微",俨然已经进入了微时代。本文试图从微传播的源起入手,通过探究其表征、特质以及利弊两面,寻找一种行业规范之道。所谓微时代,我认为是数字时代发展的一种初级形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推动着5G时代的到来,在新的时代人们畅享5G,提及最多的是高速率、泛在网、大容量、低延迟等,正是5G所具备的这些特点,才能为其他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运行环境保障.技术叠加式的发展更需要教育出版业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确保技术与制度两者在协调的框架内运行,从而促进教育出版社"创造性中介"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本文重点论述5G技术助力教与学的改变,探讨教育出版驱动内核的把握,对5G时代教育出版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李伶俐 《青年记者》2013,(17):25-26
谢尔·以色列在《微博力》中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①这个时代就是以微博等为传播媒介代表的"微时代"。"微时代"以信息传播短小精练、实时互动为主要传播特征。微博给身处"微时代"的领导干部带来新的考验与挑战,考量政府与官员的"微素养"。  相似文献   

6.
网络传播时代的编辑观念更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 本文所谓网络传播时代,是指因特网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体日益对人们的生存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的时代.当编辑学界还在为编辑学的基本问题众说纷纭的时候,当出版界正在酝酿"造大船"的时候,因特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已经使得传统的主要传播媒体--纸质图书的传播模式由"作者--出版--读者"一下子变为"作者--读者"."编著合一"得以回归,"人人都可出版"的时代到来了.  相似文献   

7.
"微"时代下的各种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互联网的王牌产品,正在改变着互联网的舆论格局。广播作为传统的弱势媒体,在新媒体和强势媒体的双重挑战下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通过分析"微"时代的涵义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探讨出一条"微"时代下的广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李陆萍 《新闻战线》2015,(5):135-136
本文从"微时代"的界定和特征入手,对"微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新方式和挑战做了研究阐述,以此辨析英语教学所受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更是飞速前进并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其中,"微信"、"微博"、"微公益"等一些以"微"为标准的新兴传播媒介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这些新兴媒介以独特的传播方式和语言文化内涵影响着人们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承载着这一现象的时代被人们称为"微时代"。  相似文献   

9.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应当看到,面对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其中按知识点进行检索和阅读,就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超越"一字一句""一本一篇"的阅读方式的局限,习惯于通过计算机网  相似文献   

10.
赵欢  唐圣平 《出版参考》2014,(30):13-14
正桌面计算时代(以PC为代表)正在向掌上计算时代(亦即移动计算时代,以Pad、手机为代表)转变。这一转变带来了"微革命",也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博客、邮件、视频向微博、微信、微视频转变。"微革命"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用户的碎片时间,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网络应用。网络课程也正在向微课转变,从而为在线教育、数字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微视频课程在网上的受欢迎程度及其取得的成功,吸引  相似文献   

11.
胡秋雯  王贞子 《今传媒》2014,(4):111-113
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的急剧膨胀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微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利用各种社交媒体的平台相互沟通、交流、并发表自己的声音。它作为一种逐渐发展成熟的媒介形式开始成为社会文化的塑造者,在舆论界对新兴媒体一片溢美之时,本文提出质疑,"微文化"正在慢慢侵蚀主流精英文化,使年轻的一代变得肤浅和茫然。  相似文献   

12.
张瑾娴 《青年记者》2012,(14):66-67
如今,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内容和方式.当人们在认识到这种"我们即是媒介"的"微特质"和"Twitter般叽喳琐碎"的"微内容"正在形成一种巨大的合力改变人们生活的时候,这种惊喜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3.
放眼当今各类媒体,不难发现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链接时代"。无论是在报纸、杂志的版面上,还是在网络媒体中,"链接"可谓是无处不在。它不仅被当作一种编辑"形式"和新闻表达方式广泛采用,更作为一种新的传播与服务理念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4.
荣霞 《传媒》2017,(18)
本文在简要阐述"微版权"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微版权运营模式诞生的外在原因,并重点从打赏模式、知识服务模式和智能问答模式三种类型入手,指出了数字出版时代微版权的科学运营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传统出版业的出版流程、出版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出版活动应当成为一种拥有"人道化"的底色,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文化活动。出版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综合特征,更加需要彰显人文维度的温情关怀。大数据技术带来出版产业链的重构与整合,出版活动被赋予了新的文化责任。编辑需要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型,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出版工作流程,更需要将宏大视野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成为文化的领航者与点灯人。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编辑学和出版学研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有数亿的网民会这样认为,人类正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因特网将会像食物、空气和水一样每时每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网络媒体所带来的新生事物正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网络媒体不仅是信息传输、交流的媒介工具,也是集合传统媒体之优势的综合媒体;而且特指基于因特网传播新闻和信息的媒介单位.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三代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又被称为"第四媒体",是一种具有鲜明特性的新型媒体.  相似文献   

17.
正在云计算时代,大数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原因就是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企业的"大数据分析"实际上就是一种数据处理过程,先将数据收集上来,处理成信息,转化成知识,最后影响决策。可以说,这是每一个行业都期望执行的标准流程,但是,只有大数据时代将这一切变为可能。因为在这以前,人们很难及时的获取到大规模的有价值数据,即使能够获取到也缺少及时的计算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或者说人类正在迈进一个新时代.这是继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所创造的崭新的数字文明时代.一张大网遮天蔽日,覆盖了小小寰球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它又像一场大风暴,荡涤着一切传统的生态和秩序.这一新的文明形态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将形成颠覆性的改变,影响所及远不止新闻出版行业,而是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医学、军事……全面进行改造.同时,它还将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这样一种新文明到来之际,绝大多数的传统行业运行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王冬冬 《青年记者》2016,(16):71-72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历史总是以某种相似性让人们在恍然间浸入轮回之中.18世纪中叶前后的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激荡着新的社会变革.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重构了社会秩序,信仰与怀疑、希望与失望交织在一起,人们在各样事物面前忽然有了前所未有的、忽然间一无所有的失落感.那是一段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更替的风云际会,冬与春的撞击让曾经稳固的动摇起来,让曾经清晰的模糊起来.新的生产力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机遇中同样隐藏着陷阱.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时代的技术特征和运作基础是社会的数字化平台,既往的一切信息、资源、物流、人员等基础性元素都将在这个平台上得到重新梳理、编码乃至整合,进入新的社会管理体系。时代变动背景下的出版产业定位会直接决定出版人才的培养问题。出版的知识管理职能和软实力使者地位要求出版人才的责任感和全局观,出版的应用学科性质又决定了出版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通才度。要"将"不要"匠",过往"大家"参与出版繁荣的历史告诉我们,按照"成人才"和"达通才"的高度来开展出版人才培养,是确保出版产业兴旺的不倒长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