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编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看。一方面是,众多作者致力于研究编辑过程和编辑工艺,致力于总结编辑经验,这类文章数量可观,颇有成绩;另一方面是,理论探索之风很盛,但编辑学理论尚在创建过程中。前人早已谈到编辑过程中存在着“六艺”,即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排、校对。这“六艺”在编辑工作中具有普遍性,又是其它工作所没有的。近来国内有人在这“六艺”之外,再加上“信息”一项,因而称为“七艺”。其用意是强调信息的重要。信息是否要算一艺,有不同意见,这里不加讨论。“六艺”也好,“七艺”也好,表明了编辑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也表明  相似文献   

2.
一个合格称职的编辑,必须具备基本的“六艺”,即: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稿、读校。但是,市场经济需要营销,在出版业内,也提出了“全程营销”的要求。对于编辑来说,也相应提出了新“编辑六艺”。传统的编辑六艺,主要侧重内容的合格优质,新“编辑六艺”,则主要侧重形式的合格优质。  相似文献   

3.
在编辑期刊文稿的过程中,编辑人员应该具备较健全的心理,概括起来,主要有:求实心理、求精心理、求新心理、求异心理。 1.求实心理。编辑文稿时,第一选择标准是看文稿的内容是否实在,夸夸其谈令人生厌。“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西晋·左思《三都赋序》)在编辑人员看来,文稿的价值主要体  相似文献   

4.
程媛媛  梁艳丽 《档案管理》2021,(2):50-51,53
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编辑“我是档案迷”系列丛书之前建立了档案的“未成年人观”,丛书可读、可玩、可品。编研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注重集体智慧的发挥、善于合作等做法值得借鉴。幻化、活化、趣化是对编研内容创造性转化的主要方式,编研内容的拓展化、服务对象的定制化、影响力的宽泛性和持久性是编研创新性发展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讨论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存如 《编辑学报》1996,8(3):154-155
目前,有关“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的讨论无非是两方面内容,其一是科技期刊编辑是否应当成为学者;其二是科技期刊编辑如何成为学者。“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讨论的提出可能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为抵制科技期刊编辑“杂家说”;另一方面是为解决“相对而言可能是外行的科技编辑要对身为内行的作者的文稿进行审读把关”这一矛盾。从讨论的情  相似文献   

6.
一句“为他人做嫁衣裳”把编辑工作长久地定位在“被动”的位置上,许多编辑本身也习惯地以作者本位、文稿本位的思想来看待编辑工作,认为编辑工作无非就是选、审、改,出版物的质量最终取决于作者的水平、文稿的质量,编辑即使有能动性,也是非常有限的,充  相似文献   

7.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是“加工匠”的角色,主要职能是对文稿的“编”与“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编辑转变职能,充当好“策划人”。编辑策划要求编辑要有创新意识、超前意识、现代意识、宏观意识和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8.
科技编辑的检序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检序法是在大量编辑实践的基础上,归结出的一种实用的编辑方法。作者给出科技文稿中的序的定义与分类,结合实例讨论不同类型序的特点与检查方法,应用并对检序法在科技编辑工作中的作用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9.
《出版工作》开展“编校合一”问题的讨论,不少编辑、校对和出版管理工作者发表了许多见仁见智之议,这对改进编辑工作,提高书刊质量,培养专业人才,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在已发表的许多文章中,大家从实际工作经验、出版管理体制、编校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对编校合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拟从研究校对工作本身的一些客观规律出发,对编校合一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一、校对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校对工作是所谓“编辑六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任务是对原稿负责,改正清样中的差错。但是,我们决不能就事论事,把校  相似文献   

10.
一个合格称职的编辑,必须具备基本的"六艺",即: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稿、读校。但是,市场经济需要营销,在出版业内,也提出了"全程营销"的要求。对于编辑来说,也相应提出了新"编辑六艺"。传统的编辑六艺,主要侧重内容的合格优质,新"编辑六艺",则主要侧重形式的合格优质。  相似文献   

11.
编辑稿件,要用细功夫 编稿,是编辑的一项日常性的基本工作。我觉得,精心编稿,要下细功夫。 我们手中的许多稿件,像璞一样,是玉和石的共生体。我们要剔除璞石中的石头部分,使之成为一块珍贵的玉,显露其夺目的光彩。即使遇到知名度相当高的名人的来稿,也同样需要琢璞。 有些名人,文兴一来,物我俱忘,信笔抒怀,行文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名人的文稿到了我们编辑手里,恐怕也得按照编辑工作的要求,该改的改,该删的删。其实,编辑这么做,既是对报纸负责,对读者负责,也是对作者、对名人的真正爱护。  相似文献   

12.
编辑要在“走、转、改”中有所作为,一要做好策划与组稿,主导“走、转、改”;二要精选精编,立足岗位“走、转、改”;三要勤出“编门”走基层,示范“走、转、改”。  相似文献   

13.
主体和客体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问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4.
刘红霞 《新闻窗》2010,(2):70-71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前,笔者在一家报社做编辑工作,因缺乏经验,有一次在编辑一组关于反时形式主义的稿件送审时,领导发现有些稿件的观点有片面性,就找我谈话,说报纸倘若刊发观点和内容有误的稿件,很容易形成舆论误导。并特别提醒我:作为编辑,编文辑稿,文字增删固不可缺,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把握所发文稿的导向性这席话,在我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此后的工作实践,尤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编务人员的“把握”之功,对于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传媒界在舆论导向“把握”上,应当说是相当重视的,但有些现象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编辑工作的创造性体现在报纸出版的方方面 面,渗透在从编稿到组版的各个环节,诸如为报道“出点子”,选角度、定题目,对记者或通讯员来稿进行修改润色,在文稿的出版形式上作独具匠心的安排——如制作标题、设置栏目、设计版面、配发评论等,都反映了编辑作为“无名英雄”的创造性劳动。  相似文献   

17.
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中国文化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作为文化事业的一个构成部分的编辑工作,同样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五四”以来的前辈的编辑实践和编辑经验,是编辑学研究中极为珍贵的资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研究、总结、学习这些经验,是编辑学研究中重要的项目。本文试图从前辈大量的编辑实践和贡献中,从横向整理归纳出几点经验,为编辑学研究提供一些资料。为革命而编,紧扣时代脉搏为革命而编,把编辑工作看作是革命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坚持原则,紧随时代的脉搏,这些编辑方针,在新文化运动的初期编辑工作中,就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一、围绕着“不谈政治”的一场斗争。早在1918年李大钊在创办《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就提出:“主张公理,反对强权”  相似文献   

18.
十多年前,我在一家军区报社做编辑工作.起初缺乏经验,有一次编了一组关于反对形式主义的稿件送领导审阅,领导发现有些稿件的观点有片面性,就找我谈话,说报纸倘若刊发观点和内容有误的稿件,很容易形成舆论误导,并特别提醒我:作为编辑,编文辑稿,文字增删固不可缺,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把握所发文稿的导向性.这席话,在我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此后的工作实践,尤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编务人员的“把握”之功.对于保证舆论导向的上确.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做编辑工作的时间不太长,五十年代末在高等学校工作时兼办过校刊,后来又在省报主持过文教稿件和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七十年代初移位于出版部门,主持文艺出版物的编审事宜。我干过责任编辑,但更多的是做编辑环节中的复审、决审工作。我和做编辑工作的同志们一样,有许多这样那样的职业感受和体会,这里我只想谈一点,就是“编辑要勤于笔耕”。作家搞创作是“笔耕”,秘书撰文稿是“笔耕”,画家泼墨缀红是“笔耕”,书法家染翰挥毫也是“笔耕”。大凡以“摇笔杆子”出产品的,都可称之为“笔耕”。著名作家孙犁说过:“我青年时,初登文域,编辑与写作,即同时进行。深知创作之苦,也深知编  相似文献   

20.
新技术下的编辑"六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学把编辑的基本工作概括为六个步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编辑"六艺":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编排;校对.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编辑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原有的六个基本环节的具体操作,环节之间的界线也呈现淡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出版的兴起,网络编辑是用新的方式在新的载体上工作,其工作流程与传统的编辑"六艺"相去甚远.那么,新技术条件下的编辑流程有些怎样的特点?与传统的编辑"六艺"相比有哪些异同?回答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掌握新技术条件下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使编辑学这样一门实用型学科跟上时代的步伐.故此,本文以"六艺"为线索,讨论新技术条件下编辑工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