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浅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又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其中找到了直截了当的快乐,时间在这种快乐中轻松易逝。报纸这一媒体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浅阅读的需求。浅阅读表现出消费文化的一些突出特征:快餐式、随意性、享乐化、碎片化。报纸如何把握住浅阅读时代读者的口味,使报纸让读者乐于接受?首先,应当注重报纸形式设计,强化报纸的视觉效果。其次,在内容上应研究读者口味,提供精彩的"碎片"。一份成功的报纸还应该做海量信息的导引者,并且有意识地加入深阅读元素,逐步完善报纸结构。  相似文献   

2.
正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媒体的各类信息海量、井喷式呈现,与此相应,新闻也进入了"浅阅读时代",也就是俗称的"读题时代"。这种快餐式的信息消费,对新闻标题语言的发展态势有着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尤其是地州市党报,顺应时代变化,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在编辑过程中下足功夫、精心拟制一个个"准、实、新"的新闻标题,就显得更为重要。准:量体裁衣,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是终身学习时代伴随我们一生的功课。现阶段大学生阅读呈现功利性阅读、数字化阅读、快餐式浅阅读的特点。对此现状,文章认为应加强高校图书馆阅读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热爱阅读、科学阅读。并以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介绍了该馆近年来努力构建阅读文化的多种举措。  相似文献   

4.
周秀春 《出版参考》2012,(15):24-25
在整个文化产业中,传统出版不是最具强势的产业,而文学出版更是处于相对弱势。近几年来,就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图书而言,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涌现,颠覆了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其次,国内盗版书屡禁不止,国外作品未经授权版也充斥其中。再次,电子书、数字传  相似文献   

5.
快节奏的时代呼唤"视图文化"的到来."图"极大地扩张了人类的视觉世界,越来越成为我们感受最多的文化对象;"读图"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忙碌的当代人快速获取信息及"快餐式"文化消费的需求.不管你喜欢与否,"读图时代"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阅读.  相似文献   

6.
"快餐文化"的危害及图书馆人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餐文化"影响了学生们的阅读心态和阅读习惯。鉴于这种情况,图书馆人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快餐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防止其负面影响的恶性膨胀,具体包括:做好阅读宣传工作、阅读导读工作、阅读推荐工作、与读者的互动工作和阅读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田小平 《新闻实践》2009,(10):61-63
随着媒介通道持续增加,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勃兴和在线阅读大行其道,"信息超载"给人们把握世界造成一种无形的压迫感.为了在有限时间内更大范围触及流行信息的"全景",以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已成为人们从信息海洋中搜寻和捕捉有用信息的主流方式.  相似文献   

8.
论浅阅读时代图书馆对大众阅读的深度引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的海量增加、快餐文化的迅速传播催生了浅阅读时代的到来.本文解析了时下流行的浅阅读现象的产生背景和特征表现,分析了浅阅读时代大众的阅读倾向,并针对大众浅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探讨了图书馆在浅阅读时代对大众阅读进行深度引导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9.
浅阅读时代的图书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才明 《图书馆杂志》2007,26(11):91-94
"快餐化的生存方式、复制型的生产方式以及即兴式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致了浅阅读的诞生","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凭借这种新的方式,人们找到了以往任何时代所不曾体验到的快乐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浅阅读』时代:编辑文字意识淡漠的表现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丽 《编辑之友》2010,(5):86-88
"浅阅读"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有悖于传统细致深入的阅读方式,读书一味地浅尝辄止,不在精神和思想领域作更多的探究.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国情有关.在浮躁的心态下,读书变得更多地与功利性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人们用来相互区分所谓的层次,或者说是用于标榜自我的工具,成为一种休闲、娱乐的附属消费品.进入新世纪,伴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涌现,人们阅读的媒介和内容,不断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快餐式、碎片式、浏览式的阅读方式更加风靡.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此时的浅阅读是指不需要思考的、图文的、跳跃式的阅读.[1]  相似文献   

11.
数字时代,快餐化的阅读内容和碎片化的阅读时间,肢解了阅读原有的严肃性,"浅阅读"成为常态。将数字时代的"深阅读"作为一个必然命题,从阅读资源的深度整合、阅读注重个性化需求、阅读社群互动共享等三个方面讨论了数字时代"深阅读"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深阅读"的四种路径,即强化价值供给,重构用户关系,建设"阅读文化",倡导知识能力。  相似文献   

12.
浅阅读的危害及出版人的责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艺 《出版科学》2006,(1):76-77
2004年12月12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上公布了一项"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的结果:未成年人最爱读图,渐失对文字阅读的兴趣.这条消息对于一个文化大国、一个文明古国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如果人们热衷于这种浅阅读,只在简单的快餐中游走,细微与情感被人为抽掉,文学作品不再具有感动人、启迪人的作用,无论是作者还是出版人的使命感将不复存在.这对于担当传播文化、启迪新知的出版人而言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基于此,我们这些从事图书出版的出版人有必要对浅阅读的危害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从而在实践中为弘扬祖国的文化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相似文献   

13.
融媒体时代,大众阅读呈现出"微阅读""浅阅读""碎阅读"的新特点,给传统"深阅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全社会抓住机遇、迎难而上,齐心协力、顺势而为,将"微阅读""浅阅读""碎阅读"和"深阅读"相结合,就一定能让新媒体阅读焕发出像传统纸质阅读一样的青春魅力,克服新媒体阅读带来的快餐化、消遣化、娱乐化、功利化倾向。  相似文献   

14.
在整个文化产业中,传统出版不是最具强势的产业,而文学出版更是处于相对弱势.近几年来,就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图书而言,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涌现,颠覆了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其次,国内盗版书屡禁不止,国外作品未经授权版也充斥其中.  相似文献   

15.
经典与经典阅读——对网络文化背景下阅读价值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文化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快餐式的消费席卷全球,对出版物经典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了大学生经典阅读的整体衰落。在网络文化语境下,经典阅读具有获取知识,促进思维发展,训练母语表达能力的价值;具有引领成长,陶冶心灵,培养审美鉴赏力的价值;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白小娴 《记者摇篮》2009,(10):44-44
在消费文化时代,电视观众对新闻资讯的消费呈现出一种快餐式且多元化的状态,之所以称之为快餐式,是因为观众因为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通常情况下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限数量的新闻消费,而多元化则表现为观众对新闻资讯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作为新闻资讯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体育新闻如何满足观众在快餐式的新闻消费状态下的多元资讯需求呢?  相似文献   

17.
肖琴 《新闻前哨》2010,(2):24-24
为了能使读者更加清晰愉悦地阅读海量信息,武汉晚报于2009年12月21日推出新版式。 报纸归于文化产品,因此.即便是快餐式消费,它的形态也应该是优雅的,目的也应该是更清晰的。版式本身就是报纸的立场、态度和职业精神的体现。明代的家具坐着、躺着都不舒服,但为什么要造成那样?  相似文献   

18.
用科学阅读观引领大众阅读新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文章读者为主体的大众阅读已进入读纸与阅网各擅其长的时代,要辩证看待大众阅读的功利性、娱乐性、快餐性;"三种书"的"大阅读教育"应以纸本书阅读为主导,学会用经典文本的"深阅读"带动网络文本的"浅阅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即时在线阅读已经取代了青灯黄卷式的传统阅读方式,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新的阅读趋势,同时也对图书营销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图书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探索4P理论视阈下图书营销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宋捷 《传媒观察》2011,(7):52-53
长期以来,人物新闻在纸质媒体上占有特殊的位置。对于生动鲜活的人物的记录,如同时代的一面面镜子,大大增强了新闻的生命力。然而,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渐渐成为阅读新趋势,那些以细致、翔实为特点的长篇人物通讯日渐式微,人物新闻需要探索新的路径和新的模式。近几年来,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