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雪君 《大观周刊》2011,(13):51-51
一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头衔,让日本电影《入殓师》成为众多人关注的焦点,在欧美票房市场表现出色,但在中国市场似乎并没有那么声名赫赫。究其原因,中日在丧葬文化上始终存在差异,对于死亡、殡葬、入殓等敏感内容,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忌讳的。在东方文化中,死亡更多地带有黑暗,消极的意味。在对《入殓师》这一影片仔细探究之后,让笔者本人对日本的丧葬文化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周刊》2003,(30):75-75
★《循环自杀》 日本悬念片。影片从54个女生的集体自杀开始,鲜血染红了整个世界。影片的情节似乎很离奇,却又时时让人想起残酷的现实,仅2002年,日本有32143人自杀。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90年代日本动画片《圣斗士星矢》在大陆热播,星座文化开始流行.①尤其是2000年之后随着网络的发展,关于星座的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各种星座分析和测试让人目不暇接,甚至有些人以星座特点作为选择工作、伴侣的标准.2007年贺岁片《爱情呼叫转移》中一男遭遇12女,引发了人们关于影片人物与星座契合度的分析.网站上关于星座的信息泛滥,在百度输入"星座"两个字,找到相关结果约100,000,000个,而输入"星座文化"也能找到相关结果约3,650,000个.  相似文献   

4.
放映日本影片《望乡》,竟引起一场风波,不能不发人深思。林彪、“四人帮”垮台了,但其流毒好似冬天的烟雾,一时不易消失。进步影片《望乡》被有些人视为“黄色”,说成“反动落后”,甚至一度停映,不就是一个证明吗? 报刊上的文章颇及时,驳斥了横加给这部影片的诬陷不实之词,也触及了一些好心人少见多怪的保守思想,同时又涉及到被林彪、“四人帮”搞得十分混乱的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黄色和黄色文艺?他们搞文化专制主义时用以查禁文艺作品的罪名之一,便是所谓“黄色”。我过去耳闻目睹有人读《简爱》而书被没收的  相似文献   

5.
《国风》对"新生活运动"的卷入和主动配合,无论是从投资人和制片方的民营企业角度,还是从持有相同文化价值理念认同的角度,罗明佑的做法本身都无可非议。但影片的主旋律已经将影片倒置为主旋律电影,即将民族主义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与官方主导的意识形态宣传合而为一,尤其是影片中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和话语表达难免让人诟病。至于影片与政府提倡的"新生活运动"之间的关系,应该被看作是二者在文化建设理念上的重合。  相似文献   

6.
前些日子,一部名为《自尊———命运的瞬间》的影片在日本东京公映。这部影片颠倒历史,混淆是非,竭力美化二战中的日本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和由日本发动的那场罪恶深重的侵略战争。此片出现在世界人民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后的今天,更具反动性和挑衅性。《自尊》...  相似文献   

7.
宋罡 《中国新闻周刊》2004,(38):122-122
一位每天坐地铁穿越城市的中年律师,为了唤起自己对刻板沉闷生活的激情,加入了由一位美貌女子执教的舞蹈班,在这里他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通过舞蹈来重塑自我……这不是1996年风靡亚洲的日本影片《谈谈情,跳跳舞》的剧情简介,而是10月15日在美国全线上映的同名影片重拍版。除了演员换成了好莱坞明星,故事发生地点改在了美国,基本情节可以说是原样照搬,而出品商米拉麦克斯公司最初看上的就是原片故事所具有的幽默、清新和精致。自从日本著名恐怖片《午夜凶铃》的美国版取得票房佳绩之后,好莱坞翻拍亚洲影片的热潮更加高涨,大有蔚然成风之势。…  相似文献   

8.
李莉 《大观周刊》2012,(19):20-20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象征着日本民族。日本人对樱花的热爱已经远远超过了樱花本身 。那么透过这种热爱,我们到底能够发现怎样的一种日本文化呢?因此,本文主要以樱花为起点,探讨日本的樱花文化,樱花与日本人的生死观,审美观,民族情结间的点点滴滴,进而寻找到樱花同日本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一人文化产生于日本,日本青年的单身率逐年增长,随之在日本社会的单身经济中衍生出一系列的单身文化.一人文化是指十分珍惜和享受一个人的生活,虽然是一个人,但是也要活得精彩,这样的一群青年也叫“一人族”.社交媒体的普及发展,给我国青年文化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人族”青年会将自己的单身日常上传到社交网络平台,记录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今年5月下旬,一部美化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在日本全国放映.影片通过剧中人物之口大放厥词,说"南京大屠杀不过是子虚乌有",是"以传闻为证据的",试图阐明一个歪理,即对那场战争负责的应该是亚洲的一些国家及盟国,而不是日本,因为他们采取了抵抗政策,迫使日本不得不选择战争.  相似文献   

11.
何顺民 《今传媒》2011,(12):57-58
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这类主旋律影片是官方意识形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一次碰撞,或者说是政治与商业的联姻,在现阶段开创了一条主流影片的市场化之路——全明星+史诗巨片。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求红色历史镜像的文化意涵及电影媒介表现红色历史的优势和局限;产业化运作下传播模式的变迁;主旋律影片生产的天然优势和困境;红色文化信息的传播效果不应只关注票房,更应注重影片开拓的思考空间而激起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部没有大牌明星或是偶像加盟的关于一只导盲犬的半纪录式的影片.相继在日本、香港、中国内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评和上座率。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影院.只为了看那只让人忍不住落泪的导盲犬。人们从小Q身上.发现了一份人类间的相处远不及的至真至美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小林正树之《切腹》在1963年的戛纳捧到了评委会特别大奖,作为一部战后日本电影,该作品对日本武士道精神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讨和反思,影片在多个角度对武士道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探索,从叙事结构上带来的冲击力到充满象征意味的画面设计以及深谙萧索的电影配乐,本文则从影片角色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幕府时代武士荣耀的虚妄性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4.
《赛德克·巴莱》是近年台湾、乃至大陆电影市场中较为独特与优秀的抗日题材影片。该电影以真实的雾社事件为背景,采用长达五小时的篇幅,用后殖民时代的影像手法,叙写了赛德克族人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抗争中,找寻文化认同与灵魂救赎的故事。本文以人物群像分析为入口,重点分析影片的美学表现以及叙事手法两大层面,试图挖掘导演蕴藏其中的旨趣与主题。  相似文献   

15.
<正>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著名人物,曾于1905年8月留学日本,1911年3月因家道中落归国。在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努力取人之长,学习现代文化知识;同时也加入了日本"随鸥吟社"汉诗社团,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不断进行汉诗创作和文化输出,改变了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的刻板印象。一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之后,中国被迫参与了现代化的进程。1872年,首批幼童赴美留学,揭开了中国留学史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影迷对好莱坞推崇而痴迷的今天,日本本土电影一般难有较好的成绩,但《百人斩少女》却是个例外,在2003年日本本土电影中,它票房丰盈,在日本某个电影榜单上,它是惟一一部被授予五星评价的本土影片。  相似文献   

17.
一、日本文化及日本人的国民性(一)日本人的集团主义观念赖肖尔曾经这样描述过日本人,日本人犹如水中游泳的一群鱼,秩序井然的顺次排列成行。当从外部向水中投入了一个小石子时,水波荡漾,但它们却很少发生紊乱,只是急速地掉转方向,又按原来的次序顺次排列游去。这个比喻生动恰当地表达了日本人团体主义观念下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8.
汪乐华 《新闻世界》2009,(11):160-161
日本影片《菊次郎的夏天》以舒缓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在寻找母亲路途中的故事,影片镜头语言质朴,干净简练,较少使用特技。影片在进行场景转换中使用了静态构图、非叙事镜头等艺术手法,和整部影片幽默、温情的风格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19.
杨雨竹 《视听》2016,(7):123-124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日本导演中岛哲也于2006年创作的影片,故事改编自作家山田宗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松子的女性跌宕起伏、曲折坎坷的一生。这部影片无论从叙事手法还是从影像风格上来说都别具一格,本文主要从叙述视角出发对影片内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郑理言 《今传媒》2013,(10):85-86
《谍影重重》三部曲作为近十年中最成功的系列影片之一,已然成为好莱坞动作片的新经典。影片除了不落窠臼的人物塑造、碎片化的动作剪辑、纪实风格的拍摄手法等方面为人所称道之外,故事内部蕴含的有关"主体性"的文化课题也为理解本系列电影、理解当代文化提供了别样的维度。本文便以主体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该系列电影进行一种福柯式的解读,试图发掘出电影在表层叙事下隐含的对当代人类主体困境的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