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顶真     
人心向北京,北京的心立刻和平陆的心一起跳动……(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国青年报》1960年2月28日) 焦裕禄想:“群众在灾难中两眼望着县委,县委挺不起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县委书记的栲样——焦裕禄》《人民日报》1966年2月7日) 这是两个运用顶真修辞形式的例子。所谓顶真,就是用前一句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这种修辞形式,传统上称为“顶针续麻”,又叫“联珠”。不论称作什么,都是连缀连续,首尾蝉联的意思。在新闻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不仅能使文气贯通,而且有助于展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例如  相似文献   

2.
回环,亦称回文。即是利用句中词序颠倒反复排列的方法,或用以表现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绵连情意,或用以揭示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的修辞方式。它的特点可以表达为:甲—乙,乙—甲或甲—乙,乙—丙,丙—甲。从这一表述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回环与顶真,上句和下句虽同是首尾相联,但顶真的运动轨迹是直线性的,同一词语不回归使用;回环的运动轨迹则呈圆圈式,起点和落脚点必为同一词语。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现代优秀的广告设计人员应该是半个诗人加上半个商人。此言不虚。广告易做,妙语往往难得。优美的形式、隽永生动的词章、悦耳动听的语调,会使广告更富吸引力。对广告文稿的语言文字刻意润色和修饰,采取移用、仿用、双关、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就是广告文稿的修辞。一、词语的移用、仿用和语意双关。在广告文稿的写作过程中,把习惯于用在甲事物上的词语活用在乙事物上去,即移用词语,能得到增强生动性、形象性的效果。请看下边的两例广告:  相似文献   

4.
“顾名”     
“顾名”是现代汉语申一种新兴的修辞方法,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所取得的一项成果。由一种事物的名字联想到另外事物的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这种“顾名思义”的修辞方法我们把它简称为顾名。报纸上运用顾名修辞方法是极为常见的。例如: ①他是怎样把“一潭死水”搞活的  相似文献   

5.
平时我们写文章要求简洁,不要随意重复词句。但是有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把同一的词语或句子有意识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使用,修辞上就叫做“反复”,也叫“重复”,“重叠”。反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连续的反复,一种是间隔的反复。  相似文献   

6.
在悉尼奥运会上采访,记者分成“五等”。 第一等记者是组委会的官方记者,他们可以到距离运动员最近的场边进行采访;第二等记者是买了组委会转播权的美国NBC电视网的记者。每一次运动员比赛结束后,他们有权把运动员拉到他们的摄像机面前,进行独家专访;第三等是购买了采访权的国家电视台记者,比如我国  相似文献   

7.
说“跑”     
有位老记者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话说得俏皮,然而并非玩笑。他的解释是:“新闻是跑出来的。如果不想跑,不敢跑,不会跑,就不能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那样,还有什么新闻可言? “想跑”,是指为了多写新闻,写好新闻,乐于东奔西跑;“敢跑”,是指采访不畏艰难险阻,知难而进;“会跑”,是指善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自己一套采访方法。过去的新闻界习惯把采访叫“跑新闻”,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的“把”字句强调对某一事物的处置,句中的主要动词必须对这一事物具有处置作用。例如:①把国家机密摆在个人生命之上;②把农村经济活了。第一个句子是对的,因为“摆”对“国家机密”有处置作用;第二个句子是错的,因为动词“活”是自动词,对“农村经济”没有处置作用,须得加一个“搞”字才通。关于“把”字句的运用,报刊上时常出错。《北京晚报》今年3月18日有一篇专访,题目  相似文献   

9.
仿拟     
樊敏之原本不见经传的,算是一个“后起之臭”,现在任太原宪兵司令,据说他在战前原是一个少尉排长。(《群魔乱舞的太原》1946年,《历史的脚步声》,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第129页) 理发员单纯追求定额,“快刀斩乱发”,顾客颇有意见。(丁继荣黄际昌《扬州三把刀》,《人民日报》1979、5、22、) 这是两个运用仿拟修辞方法的例子。所谓“仿拟”,就是有意识地模仿现成的词语或者篇章而造出一个新的词语或者篇章。这种修辞手法一般分为三种形式:仿词、仿句和仿调;新闻写作中常用的是仿词、仿句两种,很少用仿调的。仿词:就是把现成的合成词或成语中的一个词素  相似文献   

10.
“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有句常说的话:“新闻,是跑出来的。”又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在海南,“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  相似文献   

11.
“不仅”、“不仅仅”是两个连词,常用于递进复句中,表示分句之间意义上一层进一层的关系;两者置于前一分句,后一分句则常用“而且”、“还”、“也”、“更”、“都”、“甚至”、“反而”、“就是”等关联词语与之相配合、相呼应。例如:  相似文献   

12.
第一期《新闻通讯》“修养漫谈”专栏里刊登了《请莫强人作“二传手”》一文,读后感到对通讯员将稿件寄给熟人的利弊分析得比较具体,而对“二传手”——编辑本身的情况谈得不够。在此想补充几句。排球场上的二传手,四方接应,心甘情愿地默默接球、传球,把球递给主攻手扣球得分。排球场上没有二传手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3.
光明 《新闻三昧》2008,(12):19-19
10月8日上海某晚报《批“伪劣诗”挑“七处错”》一文中:“……他点评道,赵忠祥的诗平仄明显错乱,第三句和第二句失沾,致使全诗声韵大乱。”上述“失沾”应为“失粘”。  相似文献   

14.
我一读到刊于7月3日上海某大报第二版上《明天:第五号台风来了》一文的这个标题,就觉得别扭、不对劲。暇时琢磨,其问题之关键即在于题头和尾的“明天”和“了”3个字上,它们是不能搭配的。众所周知,“了”是助词,最常见、最主要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现代汉语词典》)。在英语语法中,则有“将来时”和“完成时”之分。那么,“了”应为“完成时”的字;而“明天”无疑是“将来时”词语。因此,若按上题去推  相似文献   

15.
“水平”置于其他词语之后,除做中心词,与相关词语构成定中关系外,还可做宾语,与相关词语构成动宾关系。如果对这种动宾关系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动宾关系不调的错误。这种错误,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句的动宾关系不调,另一种是句子成分内部的动宾关系不调。 (1)全句的动宾关系不调 这主要是指“水平”做全句宾语时,与  相似文献   

16.
基层是记者的根基,群众是记者的亲人。正因如此,党中央在新闻界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让媒体迸发出无限激情。对一张基层党报来说,“走转改”是新时期创新新闻宣传工作、落实“三贴近”原则的根本举措,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服务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跑新闻”是新闻从业者常说的一句话,一个“跑”字道出了新闻的真谛。“走转改”的关键要落在“走”上,没有“走”,“转改”就是一句空话。这与新闻界常讲的“跑新闻”是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7.
“演绎”是一个当前使用频率颇高的词,它频频出现在报纸上、刊物上,借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用得特“火”。似乎可用在任何对象上,似乎可与任何词语相搭配。其实,这样的词是不存在的。因此,“演绎”用得那么“火”,就有些不正常了。说不正常,是指它存在着超限使用的问题,主要是乱用和滥用。这样,就有必要对它的用法略加评析,以坚持其正确用法,避免或纠正其乱用滥用所造成的错误,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畅通。为着上述目的,就需首先弄清该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据词典的释义,它有两个义项(有的词典认为它只有一个义项),即:…  相似文献   

18.
刘富中 《新闻前哨》2013,(10):112-112
某报一周内共刊登本地消息(不包括简明新闻)154条,其中有28条出现“据悉”、“获悉”、“据介绍”、“据了解”、“据调查”之类的词语或短句。笔者觉得.这些词语或短句像贴在报纸上的牛皮癣,看了之后,叫人很不舒服。  相似文献   

19.
“一”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一个数字,但用得恰当,却能收到“以一当十”的修辞效果。古人的诗文中,也常用“一”字为全篇增色。例如:乾坤一腐儒(唐·杜甫)一岁一枯荣(唐·白居易)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元·徐再思)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板桥)《水浒》第23回写景阳岗武松打虎,从老虎跳出,到武松把虎打死,全段640多字,竟用了30个“一”字。其中,写虎的动作有:“一按”、“一扑”、“一掀”、“一剪”、“一兜”。写人的动作有:“一惊”、“一闪”、“一躲”、“一棒”、“一跳”。这些短促的语言节奏。极大地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新闻标题在很多方面已突破传统新闻标题的规则,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变体,它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语言特色:第一,借修辞产新词;第二,网络新闻标题与网络流行词语互为利用;第三,语法异化;第四,借用专用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