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郑雪洁 《今传媒》2016,(11):59-61
学术性期刊作为众多期刊类型中的一种,其编辑出版工作的先进与否,对于反映当前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以及开展学术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出版时滞是长期以来影响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主要障碍.有效解决学术期刊出版时滞问题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当前国内外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现状,指出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存在落实困难、认可度低、竞争力弱、引用混乱、系统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着力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改革以推进优先数字出版进程,加强行业规范以构建公平公正的学术质量评估体系,完善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系统,以构建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等措施,以期推动和促进我国学术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术期刊编辑出版遵循科学规范的编辑流程,采用在线投稿系统,通过期刊编辑评审和同行评议后进行反复修改,录用后签订版权合同,定稿后由出版商的文稿编辑进行校对,最后进行优先数字出版和印刷。我国学术期刊可从保障编辑流程的科学规范、明确分工、重视版权、以人为本、采纳新传播科技、及时推广、树立期刊良好声誉等方面吸取其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3.
科技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媒体化转型是必然的发展方向。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途径有2种:原生数字期刊和传统期刊的数字化媒体化转型。我们认为后者更能发挥传统期刊内容的优势,将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主力军。分析了学术期刊数字化媒体化转型的特征和必然性,并以中国知网数字出版为例,介绍优先数字出版、独家出版等数字化、媒体化转型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3,(21)
<正>《编辑之友》是国内首个编辑出版类专业学术期刊,现为国家中文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欢迎广大读者订阅!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末期开始,中国学术期刊一直在探索网络化的编辑出版模式。10余年来,一些学术期刊社与软件公司合作,初步实现了期刊内容的网络化供应。在网络硬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术期刊有必要构建集投稿、审  相似文献   

6.
张新玲  朱丹 《出版广角》2017,(21):48-50
编辑出版类期刊是我国编辑出版理念传播和传承的中坚力量.文章通过调查7种编辑出版类CSSCI期刊——《编辑之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编辑》《科技与出版》《中国出版》《编辑学刊》《出版科学》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消息,统计各刊阅读量较大的微信消息及主要内容,提出提升微信消息阅读量的策略,以构建更优质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进而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CNKI2008—2012年数据,对部分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的载文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几种核心期刊引证期刊较广,被引频次逐年上升,办刊富有特色,载文连续性和稳定性较好,拥有较稳定的核心作者群,是我国编辑出版学领域高质量的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术期刊出版已实现了初步的数字化。为此,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呈现出发展的新趋势。表现为强烈追求期刊的文化价值,期盼更为科学与公正的期刊评价体系;适应社会的变化努力探索期刊的运行机制,创造性地实现期刊的经济价值;利用期刊内容数字传播的优势,合理注重期刊选题的多元化;跟踪数字化技术创新,积极应用数字技术提高编辑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2014,(9)
正《今传媒》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今传媒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传媒行业综合性理论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国际大16开本,封面封底彩印压膜处理。《今传媒》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来源期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出版——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期刊办刊理念的转变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不论在期刊的形式、内容还是经营方式和被引频次等方面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一直是我国期刊业的最强音.今天,数字出版的出现为我国学术期刊加快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契机.结合数字出版的特征,笔者认为我国学术期刊办刊理念需要关注以下转变:  相似文献   

11.
学术期刊编辑力是助力期刊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不同的出版环境对于编辑力的要求也不同。文章以“服务编辑事业的未来”为目标,探讨全球开放科学浪潮下的“后期刊时代”对于学术期刊编辑力的新要求,通过分析出版流程、出版模式、出版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提出“后期刊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力还应侧重预判力、引领力、服务力和营销力的提升,以此促进我国期刊编辑出版理念的创新和期刊出版范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我国煤炭科技期刊编辑部编辑出版专业研究水平与发展现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以作者单位(期刊编辑部)为检索词,依次对行业48种期刊编辑人员发表的编辑学论文数量、论文主题及期刊分布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编辑人员发文量逐年增多,48种期刊编辑部共发表论文296篇,分布在75种期刊上;论文内容以编辑出版实践总结为主,编辑学研究水平偏低,对编辑出版前沿性问题,如文献计量学方法、数字出版、期刊产业化等热点内容研究较少.建议期刊主管(主办)单位、期刊编辑部及编辑自身3个主体通过完善政策、加强编辑业务培训、开展编辑出版研究项目等措施激励编辑人员撰写论文,以提高编辑业务水平和期刊质量.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期刊推进优先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先数字出版是学术期刊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新浪潮,国内学术期刊界给予了广泛关注和不断实践。针对学术期刊推进优先数字出版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推行优先数字出版的必要性,如何增进作者和读者对优先数字出版的认可,如何保护期刊优先版的版权,如何引用优先版文献及其对期刊评价有何影响,如何协调优先版本与...  相似文献   

14.
学术期刊经历了四种出版模式:印刷期刊、印刷期刊为主+电子期刊副产品、电子期刊为主+印刷期刊副产品以及电子期刊。目前,学术期刊正处在从纯印刷期刊向纯电子期刊转型的不同过渡阶段中,传统期刊和电子期刊将继续共存,学术期刊应当积极谋求数字出版模式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期刊“红点指标”的定义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峥  俞征鹿 《编辑学报》2018,30(1):102-104
为了促进学术期刊加强稿源组织建设,引导期刊编辑出版单位关注和追逐学科发展,基于关键词统计,设计了学术期刊“红点指标”,用于测度期刊论文与其所在学科研究热点的重合度.“红点指标”的意义在于从内容层面对期刊的质量和影响潜力进行预先评估.这有别于通常采用的引文分析方法等后评估方法,为推进期刊建设工作和期刊评价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新的角度.“红点指标”将应用于学术期刊调整定位方向、跟踪学科热点、优化稿源结构、凝练期刊特色、发现优质作者、挖掘竞争情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突破时空限制的传播特点,促进了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发展,并为小、散、弱、多的小作坊式期刊,提供了建立期刊集群数字化平台的技术支撑和运营基础。按以专业领域、发展定位与层次、中文或英文语种等分类,建设期刊集群数字平台的发展模式,将有力促进中国科技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并提升我国期刊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依据2012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将部分编辑出版类期刊2011年的引证指标与网络传播指标列表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8.
朱拴成  代艳玲 《编辑学报》2022,(6):624-627, 632
为打造煤炭精品期刊群,实现50余种煤炭科技期刊协同高质量发展,中煤炭学会自2015年以来,加强期刊发展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成立了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带领刊群在期刊集群化管理探索、办刊模式创新、刊物质量提升、数字出版传播平台建设;促进行业学术交流,密切与学术共同体的关系,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办刊队伍,提升期刊科技服务能力、培养优秀编辑人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经过7年的建设,煤炭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已初具成效,在团结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推动科技期刊事业发展,整体提升刊群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实效,为做大做强煤炭期刊集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链条中重要的一环,我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必须通过建立与学术研究规范相一致的编辑出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术期刊管理评价机制、增强编辑出版版权保护意识、加强同行评议制度建设、构建全社会的诚信体系等来加强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6):145-73
搭建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首先解决由谁主导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等问题。剖析政府主导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动因,提出政府主导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可能路径,指出应以国家力量支配、整合、挖掘期刊出版资源、创建一个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并搭建与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相适应的政策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