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媒体应当如何保护儿童的问题,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采访涉及媒体对儿童权利的尊重、灾难报道中对儿童采访和报道应该注意的问题、儿童媒体参与和媒体接触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郑德梅 《青年记者》2017,(11):18-20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竞争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儿童成为新闻报道主体.这些儿童新闻经过自由畅通、多元互动、开放快捷、立体海量的各种新媒体报道,促进了全社会对儿童群体的了解与关注,促进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但与此同时,很多新媒体儿童新闻传播中出现了伦理失范问题,对一些儿童产生了严重伤害.保护儿童权益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儿童新闻传播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树立规范的核心伦理理念,构建良好的儿童新闻传播机制,保护儿童权益.  相似文献   

3.
一、讨论背景:国际儿童日与儿童权利2011年末,网易亲子频道与英国儿童救助会联合启动了"2011年年度儿童权利事件"评选公益活动",希望通过这样具体的事件发布引起大家对儿童权利保护的重视",①同时期望能影响媒体报道。为此,活动发起者聘请了儿童权利、儿童权益保护、传播学等相关领域的8位专家,依据"大众关注度"、"社会政策影响力"和"儿童权利相关度"等指标,对备选的29个有关儿童的新闻事件进行评估,评选出2011年度十大儿童权利事件。  相似文献   

4.
刘宁 《青年记者》2017,(26):22-23
记者主要是从事新闻采集工作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记者最常用的工作方法就是采访,采访就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通常情况下记者都是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记者主要通过报道和披露社会事件,让公众有知情权,有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揭露社会中侵犯他人或者公众权利的事件,力求做到公正公平,维护公众合法权益.正是由于这份职业的特殊性,记者在采访报道中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时会受到威胁甚至伤害,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批评建议权、生命健康权、财产权和人身自由权等权益会受到侵害.如何更好地保护记者的合法权益,让记者更好地进行采访和调查,消除他们可能遭受侵害的顾忌和担心,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三鹿事件看媒体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蓉 《新闻记者》2008,(11):9-12
今年9月,震惊全国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各地媒体都予以高度关注,全程追踪事态进展,第一时间为民众传达党中央和同务院的相关批示、报道各省市地方政府的相关举措、反馈医院救治结石患儿的情况等.对质检部门全面清查奶制品中是否添加三聚氰胺以及公安部门就此展开立案调查,媒体更是花费大量版面或时段迅速报道,使公众了解了真相,消费者维护了权益,患儿家属获得了救助,行业乱象得以治理整顿,不法商人、渎职官员也被法办或革职.  相似文献   

6.
信息服务中的权益保护与监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信息服务提供者具有资源利用和技术享用权 ,具有产业权 ,以及信息服务业的经营权。信息用户有利用服务的权利、获取效益的权利和秘密受保护的权利。与信息服务有关的政府及公众在信息服务中也都具有各自的权利。信息服务权益保护的核心是产权保护与监督、资源共享的保护与监督和国家公众利益的保护与监督。信息服务中权益的保护、监督要形成一个社会体系 ,要有对策。参考文献 6。  相似文献   

7.
在弱化法院拒绝媒体采访报道方面,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虽提供了文本依据,但对媒体正当权利的应急救济依然缺乏可操作的设计.司法权威意味着法院秉持基于证据事实的独立审判与公众追求公义的过程一致,司法对限制媒体权利的事由即"恶意倾向性"的理解应符合中立的第三方标准,避免"合法伤害权".  相似文献   

8.
2003:打造媒体公信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三贴近”诠释了“媒体公信力”全新内涵,首先就在于它强调了媒体公信力要始终建筑在群众利益之上,建筑在媒体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上媒体公信力时刻经受着现实的考验,媒体一旦背离了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其公信力必然受到伤害媒体打造公信力的手段很多,其基本原则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基本目标是增强媒体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媒体的报道权本来是作为公众权利的一种体现,媒体一旦拿这种公众权利与金钱交换,事实上就是一种“权钱交易”。“有偿新闻”只要存在,媒体就不可能有公信力可言  相似文献   

9.
刘艳 《新闻世界》2013,(7):295-296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市场化运作的逐渐成熟,一些媒体越来越热衷于犯罪新闻报道,以获取更多的眼球效应。犯罪新闻中性犯罪的新闻报道以大篇幅新闻和大幅照片提升了公众的关注度,但却极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本文从媒体性犯罪报道形式与报道内容中存在的“伦理失范”出发,探究媒体如何在恰当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并对今后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中的具体操作提出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10.
看似普通的常规报道,竟然成为新媒体推送的头条。因为越劲爆,越反常规的事件,往往越能吸引公众的眼球。舆情压力迫使相关职能部门发出通报,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也让新闻事实逐渐清晰。最终,公众重新站队,舆情实现反转。这样的"反转新闻"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媒体从业者和公众都应该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11.
任冬梅 《今传媒》2009,(9):95-96
灾难性事件作为突发性新闻,其社会关注度极高,也是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5·12"汶川大地震更是对国内媒体灾难报道的一次考验.灾难报道极易对受害人及相关人员造成伤害和二次伤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张秀 《当代传播》2020,(2):82-84
人脸识别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网络公领域与私领域的界限不断被打破,个体权益的法律保护备受挑战,智能技术的伦理问题不断凸显。媒介伦理中的伤害最小化原则强调,人脸识别技术应该在个人信息、个体权利和个人自由等方面实现对个体权益的伤害最小化。只有将智能人脸识别技术对个人隐私权、财产权和自由权的侵害降到最低,才能更好地发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尤其最近几年来,媒体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但有不少新闻报道主题偏离,细节化呈现暴力过程,造成媒体伤害,"新闻伦理"一词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线内,引发新闻业界和公众的集体反思。  相似文献   

14.
汪洋 《新闻世界》2014,(4):284-285
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媒体不仅要对政府和公众负责,更需要对自己负责,媒体对自己的约束,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这就是媒体的自律责任。媒体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应从三个方面担负起自律的责任,即维护公众信任、保障媒体从业人员安全以及防止滥用报道权利。  相似文献   

15.
从法律专业角度而言,权利的来源决定权利保护的依据。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记者遇到人身伤害怎么办?记者尤其是媒体如何应对"新闻官司"等法律纠纷,请听一位专业律师的意见与思考。说到记者的权利保护问题,人们一般认为,还没有一部成文法对此作专门规定。实践中,不时发生记者采访报道受到阻挠,被毁坏采访器材,被打,被抓,甚至被通缉,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等现象,新闻单位因刊登批评报道文章而当被告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以致新闻工作者常常发出"谁来保护记者权利"的感叹。虽然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新闻法,因而针对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义务和权利保护问题还没有新闻法意义上的规定,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权利保护规定不存在,也不意味着在法律上没有依据。事实上,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司法解释和相关行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连云港女生受辱"事件中的各媒体报道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校园欺凌事件在网络传播中青少年权益该如何保护,以及媒体进行报道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7.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2007年3月报道了河北省晋州市海龙棉织厂生产“毒毛巾”事件,后经相关部门检验,该厂毛巾虽然不合格。但并未含禁止使用的强致癌物质。海龙棉织厂随后对央视提出侵害名誉权控告,并要求央视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近日,北京市一中院终审驳回海龙棉织厂的侵害控告。北京市一中院在判决中认为:民事主体依法享有获得客观社会评价的权利,与此同时,法律亦保护媒体的正当舆论监督权利。毛巾安全问题涉及公众利益,作为生产毛巾的企业,针对媒体与公众对其产品质量及安全的苛责,应予以必要的容忍。  相似文献   

18.
明星报道的界限在哪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星一直是媒体娱乐报道关注的热点,但明星也是公民,也享有法律所赋予的人格权利.而隐私权是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利,保护明星适度的隐私是尊重其人格尊严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在民主法治化的社会中,新闻媒体在行使采访权,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要明确披露明星隐私的合理界限,认识到自律对于维护媒体品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利益平衡是现代著作权立法的基本精神,也是著作权制度设计和著作权法修改的指南.我国《著作权法》第一条开宗明义,明确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一规定明确了著作权法要保护作者的著作权,保护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传播者权),鼓励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公众的合理使用权利),在具体内容中专门规定了"著作权人及其权利"(其中以列举方式规定了著作权人享有17项人身权和财产权),"权利的限制"(其中以列举方式规定了12种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属合理使用),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包括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著作权法这样的制度设计就是为了解决相互交织的著作权人利益、传播者利益与使用者利益之间的冲突,维持这些冲突利益的大体平衡.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媒体依法报道的能力与法治社会建设的要求很不匹配,新闻违法、新闻侵权、新闻纠纷不断,对社会和谐、新闻界自身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媒体必须首先把信息生产纳入法律的框架之内,这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依法治国方针的最好执行和最好宣传。具体而言,媒体要树立法治思维,坚持合法报道,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同时要学会规避新闻风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既要规矩自己,又要保护自己,这是媒体必须严肃面对、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