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每个时代的媒体社会景观有鲜明的技术烙印,从造纸术、活字印刷、蒸汽技术、电子技术到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媒介变革都有技术作为巨大的推动力。作为电视媒体,我们在冷静、理性应对技术创新带来的媒介冲击时,当我们面临连接无处不在、网络无处不在、屏幕无处不在的时代趋势时,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未来电视技术何去何从?智慧化转型,或许是未来的首要可能。  相似文献   

2.
刘帆 《中国传媒科技》2020,(1):34-35,75
媒体单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由不同厂商所建设的不同架构、不同标准的技术平台,导致数据孤岛与技术孤岛的形成,极大阻碍了媒体单位融合发展的进程。如何利用新的技术理念与手段打破"孤岛",实现数据、技术、业务、运营及组织的全面融合,是当前媒体单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中台体系的建设,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媒体单位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升了媒体单位数据与技术资源的增值变现能力,同时有力地推动了现在的技术部门由技术支撑者角色向能力运营者角色的转变,大大激发了媒体单位自身的活力。本文从数据中台、技术中台、业务中台的建设内容、建设路径、建设方向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希望能够为众多处于融合转型期的媒体单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内容是媒体立身之本,技术是关系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活力之源。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齐鲁壹点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将技术充分运用到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各个环节,不断丰富内容生态,持续探索前沿互联网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智慧媒体建设的“齐鲁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进入到新媒体时代之后,信息传播速度和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形中也对电视新闻相关栏目造成严重的冲击。即便我国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以及数字化媒体的发展,我国电视新闻行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秒拍等多种渠道获取、传播新闻事件。这种情况下,如何让电视新闻采编机构顺应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延续主流媒体权威性、影响力、传播效果,值得深思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今天,我们相聚在此,对媒体资产管理的生产、管理、运营,对其技术、理念进行探讨,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必将对我国广大传媒单位的资产管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提升,我国媒体资产管理已经全面步入数字化生产和管理的阶段。所谓“媒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媒体信息资料首届年会于2009年6月17日至18日在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举行。来自全国各大报业集团、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等单位媒体信息部门的领导与专家,围绕媒体信息资料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及发展战略进行了研讨。会议还选举产生了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媒体信息资料专业委员会领导机构,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成为“媒体信息资料专业委员会”委托管理单位。新华社技术局局长、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谢胜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超等到会并致辞。  相似文献   

7.
大量形成声像档案的媒体单位如何借助数字技术的影响革除本行业内声像档案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端,在融合传统与新型声像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形成合乎时代发展的管理方式成为媒体单位声像档案管理转变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技术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技术条件,新旧媒体的融合改变了新闻传播方式、受众地位,它的影响延伸到了社会生活,艺术创作等各个方面,不断重塑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本文从技术,信息生产和融合文化等视角阐释媒介融合,运用一些案例分析媒介融合影响下媒体行业内部环境变革和受众的表现、媒介行为、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9.
媒体融合是推动新闻生产创新的催化剂媒体融合又称为媒介融合,国内较早引入媒体融合概念的学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蔡雯教授,她认为媒体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体终端融合的过程"。1在此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和跨媒体发展使得新闻信  相似文献   

10.
梁玲 《编辑学刊》2016,(2):50-53
文章分析了自媒体时代互联网思维的三个误区。新技术对媒体的改造本质上还属于技术层面,突破性地体现在渠道端和平台端的重构,这确实对传统媒体而言是致命的,但对媒体的主体属性——内容生产和产业形态改变甚少。自媒体不能像出版机构那样对内容生产形成压倒性优势,而流于零碎离散、无法形成规模,缺乏专业有力的编辑力量对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和深加工,使内容生产无法有效对接大众意义的市场。自媒体也无法通过技术改变媒体的传统商业模式,过于依赖广告,也使自媒体从本源上重新回归于传统媒体的产业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媒体技术工作者服务,不断探讨传媒技术工作的发展,决定以举办“传媒沙龙”形式,邀请传媒单位的技术主管、技术工作者、有关专家、厂商代表,共同就传媒技术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深流。“传媒沙龙”的宗旨是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12.
电视媒体是信息收集、交流、生产和传播的高度聚合点,它需要掌握融合现代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信息化管理这种催化新时代人类文明的利器。努力探索电视媒体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全面实现电视媒体的信息化,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与人类生活的不断融合.人类从信息交流到生产、生活,最终将完全置身于各种新技术所营造的生产方式中,这势必将影响到人的生活行为、工作行为。以至影响到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行为。面对先进的传播技术,现代广播对每个广播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数字媒体作为网络化、数字化、电子化的载体,使电视剧的生产与创作、消费与批评、传播与营销等发生了多方面的转型,依托数字媒体技术存在和发展的电视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古装玄幻题材电视剧,也同样如此。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媒体技术在古装玄幻题材电视剧上的具体应用,从生产制作、受众接受、传播媒介三个方面,探析数字媒体技术对国产古装玄幻题材电视剧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古装玄幻题材电视剧在当前数字媒体环境下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古装玄幻题材电视剧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在这个技术驱动的新媒体时代,媒体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目前的重点. 但正如马云在阿里巴巴上市公开信中所说:“我们不是一家拓展技术边界的科技公司,而是一家通过持续推动技术进步,不断拓展商业边界的企业.”类似地,我们在媒体单位中的技术创新,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单纯拓展技术边界的创新,而应该是一个以技术进步,持续支撑、推动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经营创新的过程.因此,媒体的技术创新不是盲目地追求和开发最新的技术,而是首先要基于对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的洞察.  相似文献   

16.
张琛 《出版广角》2019,(9):36-39
智能媒体是科技和媒体融合的产物,受到它的影响,智媒时代的概念正逐渐被重新定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使媒体有了快速发布信息和定向传播的可能,而高度智能化的新媒介平台为内容生产的创新带来更多可能性,由此也引发了媒体的三种转变。一是从受众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变;二是从内容生产到信息服务的转变;三是从传统发行、点播方式到新内容分发系统的转变。这些整个媒体行业的突破性进展,解决了很多实际的业务问题。在知识产权开发、新媒体算法推荐和垂直领域的细分上,智能技术作为一种重要手段正在替代人工完成大量的工作,而未来的信息生产和传播,必将迎来更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以互联网、手机等为引领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拥有庞大的信息传播平台,正在迅速成长并赶超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对面新媒体咄咄逼人的气势.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新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电视新闻媒体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前提下,如伺打破危困,借机发展,引领扩大受众群体,这是每个电视媒体人面临的最迫切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在媒体融合深化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下,2022两会报道从供给端转向需求端发力,实现了从技术变革到技术集成的传播生态演变,具体表现为传播主体多元融合、生产流程集中化智能化、内容表达分化等变化。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两会报道需要以媒介逻辑重构生产理念、以平台逻辑创新实现精准触达、以表达逻辑创新培育情感受众,以此为两会报道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先进技术都应用到各个行业的生产发展当中,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技术的引入,改变了媒体机构传统的传播方式,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媒体机构的传播渠道,也对当代编辑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字时代新形式、新背景之下,编辑记者想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修养,不断更新储备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更多技能,才能够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所抛弃。本篇文章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对数字时代背景下编辑记者应具备哪些技术素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引言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各类新媒体正在形成一种持续演进的媒介环境,它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而随之发展也产生出若干全新的产业模式。新媒体是一个动态概念,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新媒体。就今天的新媒体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