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涛 《记者摇篮》2010,(5):47-48
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是广播的基本功能,而可听性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好的广播新闻应当有很强的可听性,能够让人产生继续听下去的愿望。那么如何才能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呢?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  相似文献   

2.
沈颖 《视听界》2013,(1):117-11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老龄化的加速、亚健康人群的膨胀,健康养生话题从没像今天这么热过。广播中的医学科普访谈是最早的健康节目形态,一条热线将专家与听众、专家与患者联系起来,患者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电话、书信向专家咨询。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没有可听性,医学科普节目很容易走入“电台看病”的怪圈。曾经有主持人拿着听众的检查报告到医院找专家,  相似文献   

3.
茹红 《中国广播》2010,(2):42-43
“三贴近”原则是广播电视实践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广播作为一种听觉文化,其“三贴近”原则的具体体现便是可听性。具有可听性,才能真正提升广播的生命力。本文结合厦门经济交通广播的特色,从广播与听众的关系、广播报道的着力点及节目的服务性与实用性功能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广播的可听性。  相似文献   

4.
些广播新闻作品往往在写作上存在一个通病,就是用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枯燥、呆板的套话来叙述新闻事件或人物活动的过程,因而唤不起受众兴趣.缺乏细节描写是这些新闻作品可听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丰富而传神的细节描写,往往能使一篇新闻作品鲜活起来,增强广播新闻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提升广播新闻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所谓可听性,是指广播新闻吸引听众的能力。听众对广播新闻的注意,当然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但广播新闻工作者如果不注意在节目形式上进行适当处理,照般照抄报纸新闻稿的写作、处理方法,就会抹煞广播的特性,降低节目的可听性。增强可听性,首先应发挥广播新闻节目“声音”的优势,以声取胜,先声夺人。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  相似文献   

6.
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一件广播新闻能否成为好新闻,除了导向性原则外,可听性是其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好的广播新闻应当具有很强的可听性,让人产生继续听下去的愿  相似文献   

7.
"所谓广播,从本意上讲,就是说话给人听."既然是给人听,所以,广播从诞生那天起,就一直有一个听众愿不愿意听、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的问题,也就是广播的可听性问题.也有人说,可听性是广播追求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必要措施。它关系到我国21世纪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工作。为了适应世纪之交的科普需要,我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九五”计划纲要提出:“出版一批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高质量的科普读物,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并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书刊精品。”这一指导思想,也为广播开创了科普宣传的新局面。 提高新时期广播科普节目质量的关键是创作一批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多出作品,出好作品,使广播科普节目再上新台阶,首先必然树立精品意识,以质取胜。强化精品意识是提高科普节目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现在媒体竞争激烈,作为广播记者要为广播的崛起和“扬威”发挥一份“光”和“热”。就个体而言,必须用“心”采写新闻,为受众提供生活气息浓郁、可听性强、紧扣时代主旋律的好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0.
强化广播新闻的可听性,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可听,而且要能够引起听众的视觉联想,形成广播新闻的视觉印象,这是对广播新闻可听性的要求。为此,广播要充分运用现场描写、细节刻画、音乐和现场音响的配合、新闻节目板块设置的创新等所有广播能够调动的表现元素,通过可听性的视觉延展,促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原本平面和线性的声音符号立体化、视觉化,更加生动地传达给听众,让听众通过听广播新闻也能有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1.
广播是通过声音来表现自我的传媒,用好、用巧、用活声音是挖掘广播潜能,增强广播可听性的一大课题。 音响是体现广播优势的主要手段,也是创立有别于其他新闻媒体的广播风格的重要标志。在采编节目时,最大限度地使用音响,既可以增强节目的真实性和形象感,又使广播的个性鲜明,是增强广播可听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陈雅峰 《声屏世界》2014,(10):54-55
<正>在广播专题作品中,文化常常成为重要的表现对象。近年来,宁波电台在以文化为题材的专题节目采编中,最大化地体现广播的声音优势,突出节目的可听性和个性化,创作了不少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广播文化节目应契合广播的大众化特点广播的重要特点在于传播信息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阔无限,特别是在现代科技条件的支持下,不论是偏僻遥远的山村,与世隔绝的海岛,还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或  相似文献   

13.
报刊新闻讲究“可读性”,电视新闻注重“可看性”,同样道理,广播新闻也要有“可听性”。可听性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新闻事实)和新闻形式(报道方法)。新闻价值越高,可听性自然就越强。而同样的新闻事实,可听性的强弱就决定于新闻报道的方法。这就要求广播新闻一方面写作上精当、形象,娓娓道来;另一方面则应注重广播新闻所用声音载体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4.
郑颖 《新闻前哨》2002,(7):32-33
广播的传统特性包括可听性、及时性、通俗性等,在广播的所有特性中,可听性是根本,是灵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听众对广播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可听性的标准也在改变。以前,广播是公众获取党的方针、国家政策的主要渠道;现在,公众听广播希望获取各种信息,欣赏、娱乐和休闲。为适应听众新的需求,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作不断地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到:一、增强节目的可听性1、从“面面俱到”到“量身定做”。必须注重开发个性化的贴身服务项目,以特色鲜明的节目,稳住目标听众群体,并争取把“非注意力”听众变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这些变化既给我国的广播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广播新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再加上电视节目越来越好看。报纸的版面越办越活,广播新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广播新闻要摆脱这些困境,只有不断增强其自身的可听性,才能真正吸引听众,赢得听众,才能保持其在媒体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所谓可听性,就是指广播新闻吸引听众的能力。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何国庭 《新闻窗》2010,(3):61-62
新时期,传媒竞争更加激烈,广播媒体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占领相对稳固的受众市场,成为广播人思考的问题。这种思考与探索的直接结果,表现为广播内容上的丰富多彩,形式上的全面创新以及传播上的速度加快。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广播,只有强化其可听性,才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可听性是广播宣传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受众情况的变化和媒体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科普新闻作品向受众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灌输先进的科学理念,是广播媒体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在2011年河南省政府新闻奖评选中,洛阳广播电视台选送的广播科普新闻专题节目《寥廓长空话明月》,获得省政府新闻奖(广播电视部分)一等奖。作为作品的主创人员,笔者仅就作品成功的基本要素谈几点肤浅体会。选好题材是作品成功的前提对于科普新闻这类创作体裁来说,新闻的时效性是必需的因素。《寥廓长空话明月》是一件通过介绍月球的一些秘闻  相似文献   

18.
广播言论,就是在收音机里说道理,和听众做不见面的讨论,要讨论得起来,就得让人家听得进去,于是,怎样增强广播言论可听性的问题就一再被提出来。关于广播言论的可听性,我这里先想了三条:  相似文献   

19.
林椰 《视听纵横》2010,(3):116-117
广播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的,听众是通过耳朵来获取信息的。正因如此,"可听性"成为衡量一档广播节目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而广播对农节目和其他类型的广播节目相比,它的"可听性"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广,既包括节目形式活泼多样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科普广播节目的可听性?这是多年来科普工作者一直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办好科普广播节目很不容易,要做到听众喜闻乐听,我认为在内容上必须包含听众所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