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互联网”这个曾经被看作是虚幻飘渺的东西,如今早已走出了艰难的泡沫时代,开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威力,并当之无愧地成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体,这给传统的媒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更是无穷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互联网+"的提出给高校图书馆发展带来的机遇和"互联网+"对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入手,通过改变原有单一的纸质媒介,让读者从多重感官去理解;改变原来的交互式网页沟通,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服务;规划"互联网+物理空间",实现资源共享空间并创造新知识;打破图书馆传统边界,以"互利"加强各方面联系四方面,在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上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3.
田甜  孟筱萌 《新闻世界》2012,(8):133-134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在这期间,新媒体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无到有;普及率从低到高;影响力从低到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整个媒介环境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媒体时代”也随之拉开了序幕。本文主要以“我爸是李刚”一案分析这种舆论格局的变化过程及其带来的影响,以及该格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周琳 《兰台世界》2017,(2):23-26
国内关于手机媒体与数字档案馆结合发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二者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目前,手机媒体在档案部门的应用程度较浅、范围较窄、时间较短,档案部门作为传统公共服务部门应积极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发展迅猛的手机媒体创新数字档案馆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宋强  刘艳 《东南传播》2010,(4):124-12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同时深刻影响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与受众选择接收信息的方式。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诸多优势的冲击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信息化时代传统媒体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针对上述特点提出了纸质媒体发展的对策与策略,为纸质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纸质媒体作为一种传统媒体,自然受到一定的冲击,有人甚至预言“报纸将会消亡”。然而,随着新锐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兴起,人们在选择“点击阅读”的同时,并没有像预言的那样把纸质媒体丢弃。事实上也如此,伴随着新兴阅读媒介的迅速发展,界面阅读的流行,读者选择报纸阅读的习惯并没有完全改变,  相似文献   

7.
这里讨论的“书”和“读”,指传统的纸质图书,以及那种全神贯注、身临其境的“深度阅读”。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时代,鼓吹阅读纸质图书似乎显得有些“落伍”,不过,正是因为数字媒体的来势汹汹,“读书”才变得急迫起来。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多样化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现为主流媒体带来机遇与挑战,人民日报搭乘短视频蓬勃发展的快车,率先进驻抖音短视频平台。研究新时代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人民日报”抖音号作为主流媒体短视频的成功典范,其传播策略紧扣移动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和多样化移动终端的特性。本文采用随机抽样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人民日报”抖音号发布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个例,总结出“人民日报”抖音号短视频作品具有“正能量的主题选择”“平民化视角”“共情式呈现”三大特征。进而将其置于“5W”视角下考察,得出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必须遵循的三大策略:明确主流媒体的定位、创作高质量视频内容和密切关注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9.
吴超 《军事记者》2007,(4):40-41
信息技术与现代媒体的“联姻”,托举出一个媒体大发展的时代。作为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以走进千家万户的互联网为依托的新闻传播,给纸质媒体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  相似文献   

10.
从邮政系统、实体书店、出版社直营,到互联网技术驱动下的电商营销;从自媒体背景下个性化、社群化的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营销,到5G背景下以媒体融合为总体特征的跨界营销,少儿读物营销接触点管理呈现出以“媒介+”为根本逻辑的发展趋向。在流量时代,“媒介+”是少儿读物营销接触点管理的必然选择。然而,短暂的流量红利过后,以变动不居的媒介技术为支点展开的营销接触点管理往往因陷入本末倒置之逻辑困局而遭遇流量转化之营销瓶颈。只有紧扣少儿读物的两级营销特征,完成产品与媒介从简单相加到深度相融的逻辑迭代,开展“产媒相融”,即以少儿读物本身为稳定支点,以“产品+”为根本逻辑,以“媒介+”为延展路径,产品和媒介共与为一,“产品+”和“媒介+”共生互补的接触点管理,才能在积极获取流量红利的同时,顺畅地将流量红利转化为品牌势能,打造出畅销且常销的少儿读物。  相似文献   

11.
吴翔  洪婧 《视听界》2006,(4):45-48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媒体正在进入一个“不速之客”的时代。正当“博客”、“闪客”、“维客”等大量新兴媒介形态还在不断涌现时,一种比“博客”更为新潮的概念已逐渐在网络上蔓延开来,并极速蹿红,呈现出主流化的发展趋势,这就是新兴的传播媒介——“播客”。“播客”概念溯源播客,英文名称为Podcast,本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文件,允许用户订阅并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后衍生为用此方法来制作的音频节目。追溯起来,播客(Podcast)一词源于苹果公司MP3播放器(iPod)和广播(broadcast)的嫁接,原义是“出现在iPod上的广播”。随着宽带网…  相似文献   

12.
蒋蕴 《新闻与写作》2001,(11):16-17
●我们正在进入互联网逐渐消 除电信、计算机与媒体之间的 差别,形成一个统一的产业, 继而从传统媒体手中接过全 球媒体产业权杖的“后大众媒 体时代”。 ●伴随着互联网而来的信息传 播技术的革命,新闻事业发展 的趋势之一,便是由媒介本位 向受众本位的回归。 ●后媒体时代的新闻受众,人人 都拥有“独家新闻”,这是一 种在数字化定制经济下,充分 满足个性需求的个人新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互动、社交等特征,原本只依托于纸质媒介的“阅读”行为有了新特点.文章以社交媒体时代为背景,分析移动阅读新特点——互动化、社群化及场景化,并根据这些特点重点探讨出版商如何从内容、平台、技术三方面促进移动出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纸质媒体是否会消亡?”这恐怕是数字化新媒体时代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不管是互联网公司普遍认为的“纸质文字过渡到信息符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具说服力,还是以媒体大亨默多克为代表的“纸质媒体不会消亡”更胜一筹,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生活早已充斥着各类数字媒体.  相似文献   

15.
范小青 《新闻界》2005,(3):71-72,70
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经济的活跃,给现代媒介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媒体数量大大增加.所提供的信息也空前丰富。然而,在媒介借由科技和经济发展取得空前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一些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传播内容上一味迎合受众的一些不确切的需求和欲望,着力营造娱乐效应、轰动效应,格调渐趋于低俗,媒介的取向也产生严重偏差。在这种传播状态中,媒体几乎充当了“戏台”的角色,它们将观众视为看客,以一种旁观的“观赏”姿态来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逐渐打破了传统电视独霸市场的格局,媒介融合势不可挡。在传媒领域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媒介融合在给传媒市场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传媒产业的发展与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机遇。  相似文献   

17.
随着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和普及,媒介发展全面步入了新媒体时代,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广播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广播媒体为了抢抓发展机遇,必须紧跟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趋势,发挥自身强大优势,借助新媒体的资源,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走台网融合、台网一体化之路,打造全新的全媒体聚合平台,增强广播媒体的媒介竞争力,促进广播媒体更加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广播媒体如何更加高效地借助新媒体的角度探析新时期广播媒体的发展方针及策略。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创新报道方式促进了媒介的融合发展。本文借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的冷、热媒介以及“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试析新华社“融屏”系列作品与央视的数字主播小C在“两会”期间出彩的原因,同时,笔者结合融媒体时代背景,总结了该研究方式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从新闻传播视角研究融媒体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等自媒体的使用,传统"媒介审判"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的发展,新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媒介审判"与传统"媒介审判"有哪些区别,网络"媒介审判"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从加强网民素质、加强媒介自律,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和司法机关的良性互动四个方面防范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王慧 《传媒》2016,(10):44-45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科学技术与信息传播的发展史。近年来,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期刊业发展的新常态,刊网融合彻底改变着传统期刊的生产、印刷、发行和营销等各个环节。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期刊的价值链成为必然趋势,也将为期刊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对2012—2014年我国纸质期刊出版与期刊数字出版产业规模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期刊所带来的变革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