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特别是2009年3G牌照的发放,手机媒体的用户在手机用户群体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养成了通过手机阅读时政、财经、体育等新闻信息的习惯,逐渐形成拥有几亿用户的庞大影响媒体平台,事实上,手机媒体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代表,在社会中承担着巨大的作用。传统新闻媒体企业也已经或正在向新媒体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是主流媒体吗?——基于手机媒体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主流媒体的定义应该更新;通过大规模的手机用户随机电话调查并定量分析,作者认为以互联网、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主流媒体;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手机媒体将超越第一代有线网络媒体,成为新媒体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新华网总裁助理、移动新媒体业务总监李俊先生认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越来越看到手机确实是一个媒体,一个非常庞大的媒体。现在全国有5亿手机用户,这相当于现在全国日报发行量的五倍,相当于现在的互联网用户的四倍多,相当于现在电视用户的0.4倍,你不承认它是一个媒体怎么行呢?这当然是一个影响非常大的媒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网络信息的创新为媒体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平台,使新媒体应运而生。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互联网用户绝大多数都是手机用户。新媒体可以对以往传媒形式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媒体具有更加深刻的价值,是媒体发展的新形式,包括微信、微博等多种传播途径,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终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视音频方面的服务。  相似文献   

5.
手机报是以手机为终端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将新闻信息发送到手机上供手机用户阅读的一种媒体形式。手机报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被看成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一种新媒体,又称第五媒体。手机报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以手机为终端进行信息传递,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查阅新闻信息,为用户提供全新的信息和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IPTV等)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中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1亿,手机用户逼近4亿;分别住居世界第二与世界第一。中国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媒体市场。  相似文献   

7.
<正>新华网总裁助理、移动新媒体业务总监李俊先生认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越来越看到手机确实是一个媒体,一个非常庞大的媒体。现在全国有5亿手机用户,这相当于现在全国日报发行量的五倍,相当于现在的互联网用户的四倍多,相当于现在电视用户的0.4倍,你不承认它是一个媒体怎么行呢?这当然是一个影响非常大的媒体。  相似文献   

8.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了不容置疑的第五媒体,在中国手机的普及率接近40%,中国的用户达到6.08亿,原因就是手机的特点:便捷性、私密性、跨界性等。我们特别看到,手机终端高速增长,有关部门预计到2010年,手机用户人数会超过7亿。同时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手机媒体国家,特别是今年的1月份3G牌照正式发布,在09年整个市场会有一次高速的成长,当然成长的因素包括山寨机的发展,截止2008年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已经达到了1.176亿。  相似文献   

9.
如今,手机早已从最初简单的移动通信工具转变为集人际交流与大众传播双重功能于一体的新兴媒体,手机用户也从单一的通讯工具使用者转变为多元的媒体参与者。在中国7.96亿的手机用户群中①,18~35岁的青年用户占90%以上②,已成为我国手机用户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浅论手机媒体与微博客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斐 《今传媒》2010,(5):17-19
正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越来越大。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中的一种,其影响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强,而微博客的  相似文献   

11.
本刊2006年曾连续9期在视点栏目专题探讨新媒体,涉及其内容生产、价值链、受众与需求,以及各地传统媒体所做的种种探索。仅仅两年,新媒体市场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曾处于试水状态的手机媒体如今已经形成强大影响力。汶川地震发生后短短七天,仅新华手机报、人民手机报、央视手机电视就发稿71期3000多条,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支撑。更让人欣慰的是,这一轮竞争中,传统主流媒体的身影越来越多、扮演的角色亦越发重要。新媒体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运作规律有哪些新认识?对内容生产、用户需求的理解是否还与两年前一致?种种对比,有益亦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菲 《中国广播》2011,(6):50-54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超过8.5亿。手机成为了前景广阔的传播终端,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手机微博、手机QQ等应用软件的使用,令手机广播迈入自媒体传播时代。由广播到个播、从受众到用户、从免费到付费、从线性到非线性收听的服务形态转变,为手机广播培养出庞大的受众市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广播》2007,(10):23-23
一个专为手机用户设计的电视频道“第五媒体”7月5日正式开播。这是全球首个专为手机电视打造的个性频道。 “第五媒体”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上海东方龙新媒体有限公司设计打造。这一频道将向手机用户提供24小时的滚动播报,适应手机传媒的特点,以短小精悍的节目为主,包括时事、财经、体育、娱乐等各类资讯。  相似文献   

14.
自从1995年中国科学院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开始,网络在中国已经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从各个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媒介环境。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传播相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具有广泛性、针对性、及时性等优点,已经越来越受到受众的欢迎。本文主要以新媒体中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互动电视媒体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新媒体中新闻互动的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碎片化阅读已经从报纸用户扩大到手机用户。所谓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报纸、手机等媒体,人们在业余时间对业余内容进行没有明确目的的浅易阅读行为。报纸碎片化阅读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形成的,具有阅读的业余性、媒体的商业性和信息的保密性等特点。数字化时代以来,碎片化阅读扩大到手机用户,其业余性特点已经转化为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的无限性;其商业性特点加深,把手机用户的阅读行为转化为一种数字劳动;其保密性特点也受到挑战。图文并茂的影像资讯、现代社交媒体和各种游戏软件赋予手机更加强大的社交功能,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手机碎片化阅读最显著特点是娱乐性对人的注意力的强大吸引和时间不经意间的无意义地流失。手机碎片化阅读不仅给现代社交媒体和游戏软件开发商带来利润,而且把人的注意力异化为数据商品,给人的生存带来身心双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侯孔光 《出版参考》2010,(16):17-17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已从单纯的通话工具发展为移动多媒体终端。除了基础的语音通话功能外,还可以收发短信、彩信以及连接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手机娱乐、阅读、学习。据工信部统计,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7亿,手机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随身工具,被公认为继平面、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3G时代的到来、手机终端向智能化发展,为手机出版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7.
罗攀 《青年记者》2009,(13):67-67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4亿,而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已超过1.176亿,CNNIC称,就在2007年,中国手机上网的用户数总量还在5000多万,仅仅去年一年的时间,其用户总数增长就超过100%。这是一个具有广泛覆盖群的媒体平台,是以前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手机是中国目前最大众化的一种信息传输平台。  相似文献   

18.
当技术障碍一个个被超越后,手机越来越显现出媒体特性:有固定的内容提供商、成规模的受众、定期发送或者可自选的大量信息……尽管手机作为媒体的商用只不过一两年时间,但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同样被称为新媒体的网络在国内发展也不过才10年。新媒体的转变之快,以至于手机媒体运营者还在探索赢利模式的时候,投资方就已经不再把手机媒体作为风险投资的重点了。挤去浮躁的泡沫,超越标准之争,手机媒体运营者正在做的,是在现有条件下抓住移动受众的注意力。而内容,则是传统媒体应对新挑战的法宝,向新媒体延伸,为个性化终端用户服务,3G时代,内容依然为王。  相似文献   

19.
三网融合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从传统媒介转向网络、手机等终端。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传媒环境开始发生变化,新媒体分流着传统媒体的用户市场和广告市场,分食着传统电视媒体的市场大蛋糕。有业内人士称,网络和电视这两大主要媒体正起着信息传播媒介的主要桥梁作用,若两者不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合作方式,则最终会两败俱伤。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媒介融合成为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手机媒体,改写传媒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蓝皮书指出,近5年来,手机报的种类、用户的数量以及手机报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与日俱增、迅猛发展,手机媒体正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