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职责,也是地方高校,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在介绍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传承人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现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实现途径: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在做好地方非遗文化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馆资源、人员等特点,加强与地方各部门的合作,丰富宣传手段,设立文化推广部、建立非遗平台,提高大学生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意识,激发他们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相似文献   

2.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资源,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非遗的无形性、活态性、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保护与传承的难度较大。为此,可以借助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通过拍照、录音、录像等记录方法,将活态的非遗固化至一定的载体,形成非遗信息资源,进而通过整理、保管等措施为日后提供利用,即非遗档案式保护[1]。2011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调:“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物种的传承处境堪忧,文化传承的老龄化、断代化以及文化流变等诸多问题不利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为了应对非遗此种发展趋势,文化部、教育部推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将大学与非遗的文化传承联系了起来,调动大学的力量并介入非遗,激发其在国家非遗传承保护事业中发挥应有作用。大学与社区间的交流互动是一个文化互益的过程,非遗进校园,给大学提供了来自非遗社区的宝贵的文化资源;研培进社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记录,在保证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推进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对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的回访,也是高校与社区互动互益、互惠共生的过程。大学与社区间的互动模式,既有助于促进非遗教育传承、连结非遗与现代生活,也给大学学科体系、教学与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作为政府推动的保护与传承非遗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国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它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安徽在非遗生产性保护中也出现了与全国类似的情况,探究我省在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根源,不难发现,法律制度的缺失和法制建设的滞后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国家未及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的背景下,作为非遗资源大省的安徽,能否根据本省实际通过地方立法和制度的完善来为我省的非遗生产性保护提供法制保障,以从根本上解决我省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安徽要建立健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法规制度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孟志军 《今传媒》2023,(8):100-103
目前,影像技术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技术工具之一,在传承传播、记录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承载文献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影像保护的工作流程包括前期调研、团队组建、拍摄与采访和素材整理等,本文针对非遗影像保护在信息共享、影像质量把控、法律意识和影像资料保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旨在为非遗影像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创意非遗产业以及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等等举措。可以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梁兰  黄冠 《今传媒》2016,(11):108-10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种多样,但很多传统工艺、文化形式不能及时的得到保护和发展,传承与创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纪录片因其特性成为了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手段.笔者通过一年以来对南充丝绸的记录对非遗类纪录片的拍摄进行了总结,以制作的非遗类纪录片《绸都·丝韵》为例从真实性、客观性以及艺术性等方面展开对非遗类纪录片创作的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为图书馆等社会机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提出了义务要求。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发挥图书馆在非遗工作中的独特作用,是当前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形势,图书馆应提高认识,充分利用人员、技术等优势,积极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具体工作之中,为推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是在一定文化空间里,世代相传的、无形而流变的,并且在当代尚具活态基因的文化现象.因为“非遗”的非物质性、活态流变性等特点,使得“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存在很大困难,寻找科学的保护与传承方法,便成为“非遗”保护的当务之急.由于档案式保护在“非遗”的保护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故本文试图从档案学的角度,运用SWOT分析法,对“非遗”实行档案式保护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为“非遗”的科学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APP已成为政府部门、出版社、文化机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途径.非遗APP想要拥有更大的用户规模、更强的用户黏性,应解决非遗APP的痛点.文章从UCD视角切入,解决非遗APP设计与使用中用户关注的问题,增强非遗APP的市场生存能力,以数字化的传承方式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档案建设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保障。当前,档案部门在非遗保护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并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加强南京市非遗档案建设首先要从档案建设视角下分析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期望能够完善档案建设以更好地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2.
李丹 《传媒》2016,(16):80-8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也是我们国家及地方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日益疏远、隔绝,尤其对青年人缺乏吸引力,使其有着失传的危险。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是值得认真讨论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大众传媒在“非遗”传承中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是一个民族更替及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的地方,有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目的?这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与传承所必须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冯丽  戴旸 《北京档案》2015,(5):23-2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建档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国的非遗建档保护起步较晚,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探讨了Web2.0技术对我国非遗建档保护的促进,在总结Web2.0技术引入非遗建档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从收集、分类、鉴定和宣传四个环节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5.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关键的是保护传承人。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因素,世代相传的行规信仰、"道技合一"的工匠文化、精湛卓绝的工艺技术、深入人心的荣誉机制、崇高美好的敬物情怀构成了非遗传承中工匠精神的内核。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通过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加大职业教育和利用大众传播平台,可以扩宽非遗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王东 《新闻传播》2023,(18):104-10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瑰宝。新闻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去为非遗保护传承尽一份力。宁夏旅游广播近年来先后推出50期系列报道《追寻“非遗”传承人》,呈现宁夏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风采,以此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做好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让更多的非遗技艺走近大众视野,滋养心灵。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的基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现有的多种分类方法存在类目设置不全,类目互斥性较差,分类层级较少等问题,为了适应非遗保护工作重心转向的实践需求,需要对现有分类体系进行完善。分类学具有较为成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机制,其研究对象与非遗同样具有传承性、多元性和活态性等相类似的微观特性,以及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的宏观特征。在借鉴分类学的分类体系,结合现有的非遗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建构了多层级且具有较好可扩展性的非遗分类阶元系统,探索了非遗分类体系建构的途径和机制,丰富和扩展了非遗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8.
传承人是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是体育非遗实现持续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有的保护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未能较好地结合传承人的类型、级别、阶段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严重制约着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因此,针对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问题,在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根据不同阶段的保护模式,该模式包括成长阶段的潜在性传承人培养型保护模式、成年阶段的一般性传承人扶持型保护模式、成熟阶段的代表性传承人体制型保护模式,为确保模式的有效实施,需通过提高民众对传承人的保护意识、制定合理的传承人保护计划、加大对传承人保护的支持力度、增强各传承主体间的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进入"后申遗时代",数字化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符合用户需求的分类体系,是非遗网站建设的基础。在分析和继承非遗现有分类体系基础上,结合网络信息资源分类特点,构建了适用于非遗数字资源特点的网状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20.
关宏 《文化遗产》2016,(4):149-156
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鉴于非遗活态性、流变性和时代性等特性,要做好传承人的工作,就要不断深化、创新保护方式。对非遗传承人,既要依法保护、规范管理,又要坚持人文关怀,资金扶持与开拓市场相结合,使之技艺造诣、理论水平、传承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确保非遗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