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篇
教育   67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侯敏 《新闻采编》2003,(4):20-20,23
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已成为城市电视台诸多节目中属主导地位的“龙头”节目 ,有“第一语言”之称。但目前许多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还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有两点 :单纯模仿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模式 ,淡化了地方台的新闻特点近几年来 ,以创建国际大台为目标的中央电视台对新闻节目进行了重大改革 ,全国范围影响很大。各城市电视台也纷纷效仿 ,不断加快自身新闻改革的步伐。由于中央电视台巨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其结果是一方面为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但同时也束缚了城市台自身新闻的发展 ,使其失去了最宝贵的地…  相似文献   
22.
俗话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说的是时间的短促,往往眨眼之间一天、一月、一年乃至几年便过去了。童年的记忆是难以忘怀的。侯敏同学转眼之间便是高中生了,但在初中的三年与同学相处,使她留下了深深的记忆。那同学之间真诚的爱,每个同学的鲜活的不同个性,都深深地印进脑海之中。是啊,爱是不能忘记的  相似文献   
23.
学生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三维。通过这三个维度的考量与论证,在明晰其重要意义的同时,透析时下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存在的盲视与缺失,并提出自己的些许见解,以推动高校构设其合理、健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4.
侯敏 《科教文汇》2014,(14):193-19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而田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很好的影响,曾有家长与笔者交流:"我提倡各位爸爸妈妈可以带孩子去感受一下田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利"。如今,对于田园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5.
26.
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和理论家瞿秋白,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建设。译介和著述并重,学理研究与现实解剖同行。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国际一体化与本土具体化的进程中,瞿秋白奋力开拓,系统地探讨了文艺大众化问题,论述了作家生活的大众化、作品内容的大众化和艺术形式的大众化,为毛泽东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文艺讲话提供了具有“前理解”性质的理论文本。这种充满活力的理论遗产,值得人们永远记取。  相似文献   
27.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80年的历史风云证明,抓好党的建设工作,始终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如今,实现“十五”计划的宏伟目标、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仍然关键在党。因此,教育系统的各级党组织必须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明确新世纪之初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28.
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特点,通过扩展和调整核算体系,建立适合大庆市特点的资源型城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实现大庆地区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及今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国内其他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统计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9.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特别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稳定双层经营体制的核心,也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首要问题。为了确保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确保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处理好四个关系,突出三个重点,建立一个机制。  相似文献   
30.
卞之琳一向以"智性"诗人著称,但在其前期的诗歌创作中却明显流露出浓重的悲情意识。本文用人本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批评方法,剖析与阐释这种悲情意识的缘起、文本呈现、得与失等几个问题,从而更加全面地明晰卞之琳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