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曹植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于其诗赋创作,然而其诗赋作品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运用了许多蕴含浓厚隐喻色彩的意象。这些蕴含浓厚隐喻色彩的意象的运用,不仅使曹植在其诗赋中的抒情避免了因过于暴露而失于雅正,进而合乎"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而且还有利于其整个诗赋"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艺术特征达到完美的内在统一。曹植诗赋中意象的隐喻特征两类,一类为人物意象,另一类为物象。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文艺创作观念有定型化的一面,它是礼乐文化下各种艺术形式创作实践的升华;另一方面,其文艺创作观念确有滞后性的特征,它对当时的纯文学创作并没有审美观照。尽管如此,在其文质论、君形论和发愤说的言述话语中,依然可体悟到这些言说不失为对先秦时期创作观念的一次总结。  相似文献   
13.
歌德和袁枚分别作为德国和中国的著名作家和理论家,两人的文论思想有一致之处.由于置身于不同的文化历史土壤和生活环境之中,两人的文论思想又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性.以<歌德谈话录>和<随园诗话>为中心,比较分析两人关于创作题材论和文学风格论,可以看到两人文论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关于柳永生平尤其是其仕途坎坷的研究,前人已经在多方面给予比较细致的考察,成果可喜。在参阅《文献通考》、《宋史》以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柳永蹭蹬科场的原因进行了重新审视,大胆提出柳永之所以科场蹭蹬,是由于其冒丧赴考,而被罚以殿三举所致;并以此立论,解释了柳永大哥柳三复为何以蹴鞠小技讨好丁谓,以及柳永死后的营葬问题为何由异姓王安礼料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士禛对清初反思乃至否定严羽诗学的思潮进行了回应,原因在于王士禛诗学与严羽诗学在诗歌审美论、诗歌创作论及诗歌体悟论方面存在相通性。王士禛在继承严羽诗学思想的同时,也在诗歌取法方面、文艺辩证关系的阐释方面对严羽诗学进行了超越。因此,严羽诗学为王士模诗学的建构增添了传统的力量,而王士禛为严羽诗学的发展和理论传承注入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文艺学范畴的自在状态主要有两种:一是混沌状态,二是临界状态。前者是后者演变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再发展形式。它们的演变状态不可忽视。因为在文学批评史上这两种状态蕴涵着文论话语转换的过渡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界普遍认为李清照的词学观和王灼的词学观是对立的。因为李清照的“别是一家”的词学观是纯艺术论,旨在把诗、词分离,强调诗、词的无法融合;而王灼的“其本一也”的词学观是在艺术和政治的双重标准下标举诗、词同源。这样看来,两人的词学观大不相同。但是仔细看看会发现两人的词学观是有相通之处的,一是两人为推尊词体而从不同的角度努力;二是在两人看来,男、女声是并重的;三是两人在作家作品评论中都流露出尚雅的审美取向,这体现在对柳永词的评价中。  相似文献   
18.
王沂孙是南宋末年词坛一位工于咏物的词人,身世沦微,作品寥落,但却在有清一代的词学评论史中,获得了极大的称誉。从清代文学的大环境及清词评家的评说入手,分析诸种评价的异同、成因及其当代意义,对王沂孙研究乃至于整个词学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美学新蕴涵体现在:在"道事合一"哲学思考中将美学问题现实化和政治化,对儒道两家美学思想进行了扬弃;自在自觉的空间意识带来三重审美意蕴.因而以宏阔的视角、辩证的眼光观照美的一切,既看重美的审美性,又看重美的功利性和现实性,就成为《淮南子》美学新蕴涵的主导内容.哲学观的新变和审美需要的新变是《淮南子》美学新蕴涵生成的两个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20.
在"点式动态结构"的考察中,《淮南子》中的典型神话的原初意义与母性意识、生命意识息息相关。《淮南子》神话的改造意义是巫史文化传统促成的。《淮南子》神话的类比思维折射出楚汉浪漫精神的伟力,但理性精神终究是《淮南子》神话所依托的主导思想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