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体育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张三丰道教思想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之际,著名道士张三丰一生沉寂,不慕名利,潜心修道,九片不壮,对中国道教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继承和丰富了唐宋内丹家之修炼理论,而且融通三教,将“三教合一”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东汉道士探析汤其领后汉中元元年,光武帝刘秀宣布图谶于天下,征辟道艺之士入京为官,不仅促使了谶纬内学的兴盛,而且为道士的兴起创造了优良的社会环境。东汉时期,道士的活动十分广泛,他们中有的在官府推步灾异,预料吉凶,为统治者出谋献策;有的兼通经传,招收门徒...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不仅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大师,而且是一位具有政治远见的思想家。他在与汉武帝的“天人对策”中,勇敢地指斥时弊,大胆地提出改弦更化的主张,为武帝一改前朝黄老无为而治的方针,推行一系列整改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些年来,研究董仲舒的文章数以百计,但很少有人对其更化思想进行探讨,笔者不揣卑陋,粗撰此文,试就董仲舒更化思想及对武帝改革影响谈几点看法,以作引玉之砖,并求教于诸专家同仁。一、董仲舒县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人。生于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卒子武帝太…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公羊学大师,他继承周代天人合一论,深发《春秋》大一统思想,揉儒、道、墨、阴阳诸家思想为一体,建立了他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由于在他的新儒学体系中含有“天人感应”、“天谴”等浓重的神学色彩,故被论者判定为唯心主义货色,并受到讥贬。近年来笔者对董氏的《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进行了反复的探研,总觉得其中大有微处可发,因而不揣卑陋,粗撰此文,以求教于诸方家,谨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中共在淮海战役中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集中表现在战役第一、第二阶段作战方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审时度势、灵活机动、集中优势、各个击破等战略战术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张陵赴蜀地创道的原因、经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明了五斗米道初创时期的三个重大问题:一、通过对张陵身世的考察和徐、蜀两地人情风土对比研究,揭示张陵籍为江苏丰县而赴蜀地创造的内在原因;二、充分运用道典中的史料论述了张陵在蜀地的活动和创近的经过;三、对张陵创道的贡献及张衡与五斗米道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魏晋经学发展可人灵三个阶段:1.郑学与王学的争论;2.经学与魏晋玄学的结论.3.春秋学的发展,从其三个阶段发展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经学并非中衰,相反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汉代经书有今古文之分,经师有今古文两派,犹如两军对垒,互不相容。自西汉末年至东汉末年,先后掀起了三次高潮。直至白虎观会议之后,双方藩篱渐撤。开始合流。汉代今古文经之争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随着最高统治者的需要而起伏的。一、今古文经之划分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19.
白虎观会议与东汉政权苟延汤其领白虎观会议是东汉章帝在京都洛阳白虎观亲自主持召开的一次讨论五经同异的经学会议。这次会议不仅规模大,历时长,而且影响至深。它不仅解决了自西汉末年以来今古文经长期争斗的矛盾,而且对圣人之道、五经大义进行了阐发和升华,在重大问...  相似文献   
20.
关于西汉陵县制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陵县作为西汉特殊地方行政组织,对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相关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西汉陵县的设置究其根本原因是为了“强本弱末”,削弱地方,巩固中央;同时也是统治者推崇皇权,使陵民“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反映。西汉一朝从高、惠到文、景,再到武、昭、宣计7帝都设置了陵县,并多次徙民充实人口。西汉陵县不同于一般郡县,虽地处三辅之地,但直属于太常管理,陵县令的禄秩也高于一般县令,与郡守相当。而陵民负担则与一般郡县相同。尽管陵县有巩固中央集权、开发关中、繁荣京师的作用,但其后期表现出不利于治安管理、田地资源紧张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种种弊端和社会问题,致使元帝终废置陵县,诸陵邑也分属三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