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政治传播生态有三个规律:相互依赖规律、相互竞争规律和相互适应规律.依赖、竞争与适应正是生态系统中物种与物种以及物种与环境之间最为常见的生存法则,政治传播也不例外.只有了解了政治传播的这些法则,才有可能理解政治传播的复杂性,重建政治传播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32.
33.
作为在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全部媒介事件及其影响的总和,中国媒介传统是媒介制度变迁的一种隐形规制力量。媒介制度变迁不能割裂传统,也不能脱离传统的规制。从地域层面上看,中国媒介制度变迁受到三种传统的影响和规制:本土的官报传统、欧美自由主义媒介传统和苏联的布尔什维克媒介传统。从时间层面看也形成了三种传统:"千年传统"、"百年传统"和"六十年传统"。媒介传统通过"路径依赖与锁定机制"、"意识形态复制机制"、"合法化机制"、"扩大选择集合机制"等发挥对媒介现实的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34.
论媒介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媒介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同媒介、地理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的学科。媒介地理学关注地理因素对媒介形态的影响以及媒介对地理样本的建构。一方面,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媒介的形态与个性有着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媒介凭借其对地理的命名与叙述,使真实地理的呈现充满了想象与虚构。从媒介地理学的学科渊源来看,它发端于文化地理学,从文化地理学形成的那天开始,媒介地理学也就诞生了。在研究方法上,举凡实证研究、批判研究、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等各种研究方法都应该成为媒介地理学常用的研究范式,借鉴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将有助于探讨媒介的“空间再现”和“地理想象”问题,建构起媒介地理学的学科理论。  相似文献   
35.
与西方不同,中国青铜器主要是作为一种礼器出现的,并与古代的礼乐制度融为一体,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和政治功能,这也使之成为世界青铜时代的一朵奇葩。"信以受器,器以藏礼",青铜器在殷周时代既是沟通人与神的媒介,又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象征物,更是政治治理的工具,还一度发挥着记功叙事的书写媒介功能。墨子将"书于竹帛"和"镂于金石"对举说明了中国青铜器的媒介属性。殷周青铜器在上古的文化与政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倚重于时间的媒介,青铜器形成了一个"媒介域":它既影响了中华礼乐文明的形成,更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发掘传播史上的青铜时代既具本土价值,也具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36.
信息传播在动物和人类的择偶过程中都十分重要。性选择带来的压力使每个个体都变身传播专家,进化出丰富的传播策略:通过声音、体态、身体器官或文化装饰来进行包装、宣传、修饰或掩盖,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进化中的不同压力使两性择偶中的传播策略有所差异。由于发明了语言和文化,人类择偶中的信息传播远较动物世界复杂。现代婚姻市场中的信息浑浊与传播失灵普遍存在。现代性的扩张使当代人择偶面临巨大的传播迷局。从进化论的角度来分析人类的择偶行为,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传播与人性的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37.
传播失灵指特定社会系统下由于结构性功能缺失引起的资讯短缺及信息传递失真、扭曲,进而导致沟通不畅,资源配置无效率的状况.它表现为信息进入交流序列后出现的变异与扭曲.传播失灵与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表里.传播失灵、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是一种鼎足而立的三角关系.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都是造成传播失灵的重要因素,但在不同的社会体制下其表现有所不同.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传播失灵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失灵的结果,但在社会主义等实施媒体国有化的国家,传播失灵则主要是政府失灵的结果.传播失灵也是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内在因素.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通过找出或设计一种“说真话机制”,能够改善传播失灵并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这也将带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改善,增进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38.
由于媒介技术和媒介环境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内涵、形式到手段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实践教学也需要做到三贴近:贴近现实、贴近业界,贴近学生。目前的新闻实践教学还存在着离业界太远、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实践教学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强与业界的互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共建实践基地等方式搭建实践平台。另一方面需要建设好自身的校园媒体,打造全媒体平台,为学生实践作品提供展示终端。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制度,使教师与学生通力合作、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使实践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达到最佳。在实践教学中还需要保持"学"与"术"、"仁"与"艺"的有机平衡,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资源、发挥本土优势,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9.
作为美国唐纳德.W.雷诺兹新闻研究院科研副主任、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孙志刚博士十分注重媒介调查。他对全美许多媒体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与研究。在孙志刚博士看来,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而言是一种破坏性和颠覆性的技术,它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危机重重。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越来越坐在了驾驶员的位置上,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因此,报纸的消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移动媒体才是今后媒体发展的方向。他认为,《纽约时报》的融媒体转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它启示我们:媒体所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财富是内容。要注重内容方面的投资,寻求以内容为主的商业收入机遇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肯定自己作为内容提供者的同时,要重新认识和调整与受众的关系,借助受众的看法、想法、批评和期望来提高自己。传统媒体要利用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检索效能、扫描效能、链接效能以及社交效能。只有进一步地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创建适合跨媒体内容生产的数字化平台,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才有可能成功。  相似文献   
40.
青鸟是中华传统媒介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和标识,它总以一种“信使”的角色出现在中国文化中。青鸟不仅是传信使者,同时也有报春使者、传情使者、仙化使者及自由使者等传播职能。青鸟的信使职能建立在多重文化编码的基础之上。上古巫文化传统中以鸟为通神媒介的信仰是青鸟信使职能的文化来源和原型编码;先秦典籍《山海经》中西王母以青鸟为使者,《左传》中少皞氏将青鸟作为司启官,这些都是青鸟信使形象的文献来源和二级编码。秦汉以后,青鸟传递的信息不断丰富,从“仙之使者”“天之使者”演变为“人间信使”和“传书者”。青鸟形象及其信使含义的再现与强化,是一个经多种媒介“层层编码”的过程。汉以后的志怪小说、道教以及诗词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青鸟为媒”呈现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鸟形象仍在经历新的文化编码和演绎,传统“青鸟为媒”的意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再创造和再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