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篇
教育   86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一、教育价值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专门活动,其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从“价值论”的角度研究教育,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的。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发表其名著《教育论》,首次从实证主义哲学角度,对知识的教育价值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最大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的著名论断,从而推动了实科教育向前发展。自斯宾塞以  相似文献   
72.
教育学不但有人伦日用的形而下目的,而且述有形而上的追寻。教育学的形而上追求就是寻求一般,把握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形而上追求的意叉在于:服务于学科内容和人的发展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73.
在尼采看来,现代人的精神颓废与教育的媚俗有直接关系,而教育的功利化则直接表现为教育家的缺失。尼采将化解现代教育危机的使命寄托于他所憧憬的教育家身上。尼采构建的“教育家”形象脱胎于狄俄尼索斯、瓦格纳、叔本华等人,成型于查拉图斯特拉,他认为,在这样的教育家身上不仅潜在地存在着改造教育的哲学期盼,更是一个时代的教育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尼采所期盼的“教育家”形象的当代启示意义主要在于承认教育目的中个人发展的本体价值,并在秉持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的背景下,建立一种在斗争中不断实现超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更有助于激励教师不断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74.
75.
76.
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人格、能力和价值等的确信,是对现实自我的悦纳与良好预期。自信对引导人过美好生活具有积极作用。如果一个人不自信,就会缺少内在的支撑与激励,给人的生活和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因此,人们都在致力于获得某种自信。然而,自信形成以后,也容易出现把握不好而过分自信的情况,同样会造成种种危害。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自信和恰当提升自信,并自觉主动地防范不自信与过分自信,从而使自己充满自信乐观地走向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77.
教育研究方法论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教育哲学角度,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发展、构成加以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运用问题进行反思,如元教育学研究、教育学的性质、教育研究中的理论思维、人的主体性发展等。作者期望,通过对这类问题的探讨,在教育研究方法论上超越所谓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研究传统,寻找教育学理论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78.
通观历史,可以说,凡是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无一不体现它所处的时代精神。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现了早期英国资产阶级的人格特征;卢梭的“自然教育”主张,充满了对宗教信仰的反叛和对平等自由的渴望;期宾塞的实科教育思想,几乎彻底改变了当时人们  相似文献   
79.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20世纪60年代才初步形成较为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 ,则是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表的《人力资本的投资》一书。由于它是第一部比较系统阐明教育经济学理论的著作 ,因而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普遍关注。在我国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如果说 ,厉以宁教授的《教育经济学》、邱渊教授的《教育经济学导论》和已故杨葆教授的《教育经济学》是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开启之作 ,为本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  相似文献   
80.
所谓精神教育,从广义上理解,是一个与身体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具体来讲,是指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总称。重视精神教育是当代西方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探讨并实施精神教育对我国的现代化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精神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不是”和“是”两方面来把握。“不是”即它与别的教育活动的区别:精神教育不是功利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实用教育。精神教育的“是”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第二层次,是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第三层次,是审美教育、理想教育。我认为,倡导精神教育,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到当代所应该关注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