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清代,随着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铜仁府的商业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集镇的崛起,商品贸易的频繁,交通的发展,产品的商业化,商人队伍的壮大等,使铜仁府的商业活跃起来,面貌焕然一新,对当地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帕尔贴效应的便携式制冷箱是一种应用半导体制冷技术的新型制冷箱。本文首先介绍了帕尔贴原理及其他相关原理,即通过改变流过制冷箱的电流方向来实现加热和制冷的转换。其次对制冷箱制作与应用提出许多关键问题,简述利用帕尔贴效应制作的便携式制冷箱的优缺点,并对制冷箱的目前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探讨其安全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法律内容,识别条文中规定的安全形态,析出具体的安全制度,发现新《档案法》安全理念的具体特征体现为以人为本的目标导向、协同合作的治理方式、理性辩证的保护手段和统筹兼顾的开放态度。同时,本文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标尺,认为新《档案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应在档案数据安全与跨国企业境外档案安全两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5.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种以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的革新性课程,指的是综合两个或多个相关独立学科的课程设计、课程模式和课程结构的多元课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课程综合化成为美国公立学校改革的重点。20世纪50年代,教育改革主要关注的是数学和科学的相互结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转向历史的视角,把跨学科的教与学以及课程的综合作为中等水平教育的重中之重。20世纪  相似文献   
16.
杨千 《现代企业教育》2014,(24):299-300
通过对2013年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点的数据统计,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天津市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以更好地为天津市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全面了解我国档案移交接收的现状,可以为健全档案移交接收制度体系和完善相关规定要求提供现实依据。2021年4月,课题组对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的档案移交接收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从移交接收的范围、时间、流程、责任主体、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等方面了解现状。调查发现上述几个方面的移交接收工作均存在一定的不足或困难,建议在制度构建与完善过程中明确档案移交接收范围划定新思路,建立移交时间的一致性规定和灵活机动机制,明确相关业务主体的权责关系,加强移交接收工作执法检查,强化电子档案移交接收工作。  相似文献   
18.
汕头市秋风岭水库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40多年运行,工程坝基渗漏严重,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需进行灌浆补强。但由于坝基无混凝土盖板,不能进行裂隙冲洗,灌浆压力受到限制,因而灌浆效果有限。采用高压旋喷在坝基建造灌浆盖板,并通过调整单管法高喷灌浆参数有效地提高了高喷成墙直径,由一般的50cm左右,提高至130cm。改善了灌浆条件,取得了良好的灌浆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分析国内与国际跨学科研究人员文献需求的特点并比较异同,为跨学科研究的文献保障工作提供依据,以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国际合作。[方法/过程]使用引文分析法,以1998-2016年发表在CSSCI和Web of Science上南海争端相关文章的期刊与图书类引文为样本,从年代分布、被引频次、学科分布与出版机构等方面,分析国内与国际南海争端研究引文的特点与差异。[结果/结论]国内研究对较新中文期刊和经典外文图书依赖度高,中文图书缺乏国际认同。南海争端研究整体偏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但国际研究较国内研究在引文学科的分布上更加广泛与均衡。权威、主流出版社是国内与国际研究共同的选择,少数研究机构出版社开始进入了跨学科研究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有关档案鉴定必要性的探讨在数字时代以别样的形式受到关注。已有的三类代表性鉴定观可综合为“档案鉴定非必要论”,三者的实质内容与最终导向存在密切关联。“档案鉴定非必要论”的产生有历史与现实双重背景。“档案鉴定非必要论”忽视了鉴定在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实,也未发现档案与历史、记忆并不等同,以未经实证的技术构想为立论依据,很可能造成另一种形式的责任转移。但其中重视档案工作历史使命、正视档案鉴定的主客观局限具有合理性。故而,数字时代科学档案鉴定观的培育应关注档案实存状态的演变,拓展档案鉴定空间,明确档案馆在数字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吸纳参与式鉴定的合理要素,并辩证看待智能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