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5篇
体育   38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通过45°-β/2的计算方法,推算投掷项目的最佳出手角度,旨在探索各个投掷项目出手角度的重要性,以及各个投掷项目最适宜的出手角度。  相似文献   
32.
本研究建立了人体上、下肢打击中心的数学模型,并推算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基于人体惯性参数,分析了上、下肢鞭打的2个案例,得出当肘关节或膝关节约呈130°角屈曲时,其打击中心恰在腕关节或踝关节处.  相似文献   
33.
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调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对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存在民众满意率低;设施总量不足且近期不可能有太大改观;使用效益不高;资金投入有限;与社区内单位体育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由此提出加强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4.
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方案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现状的分析,在运用现代管理学、体育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参与式管理的建议,为优化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提高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办学效率和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对浙江省新建高教园区体育资源配置及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对浙江省新建三大高教园区体育教育资源设置的调研,认为依据大学城的建设理念与设计目标应及时地修正和弥补在规划上的某些不足,更合理的运用和开发体育教育资源,使其在营建科学、高效、便捷、顺畅的人文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
体育的发展不能离开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认为:我国优秀运动队与高校联办模式,是当前办高水平运动队一种效益最佳的模式,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科技兴体战略的具体落实.要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向世界强国发展,必须走体教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37.
运用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法在高校运动队考察了96名大学生运动员不同压力源的特点及其应激水平.结果发现:大学生运动员的压力主要来自就业/前途压力,其次是比赛压力,训练压力,生活压力,学业压力,身心压力和人际压力;不同项目大学生运动员在学业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压力和身心压力上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研究还探讨了大学生运动员压力源应激水平的内部差异性,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等,并讨论了降低运动员应激水平,调节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建议.  相似文献   
38.
随着1999年国家出台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全国高校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而作为体育教育这样的特殊师范专业就业难度更是大,文章以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为调研参考对象,立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宁波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做深入分析,探索新形势下有效地推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9.
论新世纪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分析、论述了我国体育专业人才的和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所谓专业对口的窄口径培养方式,确立了面向社会市场经济手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才兼备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40.
普通高校课余运动训练管理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训练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使高校课余运动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给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普通高校课余运动训练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如学生来源,教练员、运动员的管理,经费来源等。本课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普通高校课余运动训练的健康发展,为高校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