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1.
暴力与体育有着不解之缘,一些运动与暴力从来都密不可分。根据西方斗兽运动历史出场顺序的先后,以克里特“抚牛腾跃”、古罗马“斗兽”和西班牙“斗牛”为节点,对不同时期斗兽运动中暴力叙事的表现与特征进行探究。结果发现:在宗教虔诚下,克里特“抚牛腾跃”表现为暴力的仪式性消解;在尚武强力的古罗马,斗兽则成了暴力的嗜血表演;而西班牙斗牛,却演绎成为暴力的悲剧艺术。在西方斗兽运动中,暴力从来都不是目的,而是达成宗教虔诚、构建嗜血表演和生成悲剧艺术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体育语境下,传统武术以格斗竞技的方式,在央视武林大会与WMA平台对其格斗竞技能力进行自证。将写意式的技击用于赛事规则下的真打实斗,更多的是传统武术格斗竞技的实践与祛魅,同时,低于预期的赛事表现颇受质疑。传统武术与其在格斗竞技实践中祛魅,在痛苦的范式转换中迷失,不如回归传统,固守传统的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13.
文艺复兴虽然在科技、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却未完成体育文化复兴的道路,这一点成了文艺复兴光芒中的瑕疵,无疑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与反思。文章从哲学视角,通过身体的线索来解析在文艺复兴背景下体育何以缺席。从身体线索的演进来看,古代西方体育先后经历了从古希腊时期体育文化的繁荣兴盛到中世纪体育在基督教神学下的禁锢中喘息,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体育以“低调”的姿态在科技、文化、艺术的全面复兴下踌躇而蹒跚地前进的阶段历程。对于体育,文艺复兴的作用在于对其载体—人的思想的解放和身体意识的觉醒。体育在文艺复兴时期,仅仅又是一个美好的开端,尚未达到复兴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实地访谈等形式,对新时代城镇女性的健身认知及其建构逻辑进行审视。研究认为:在健身实践过程中,城镇女性的健身认知呈现出性别秩序下“他者”形象展现的“阅己”认知,身体雕刻与情感表达的“越己”认知,以及回归身心健康诉求的“悦己”认知等阶段性特征。其中,家庭对女性主体的尊重,女性自身对“力量之美”审美认知的推崇,以及快节奏生活方式下对身心的“救赎”,共同建构城镇女性的健身认知。  相似文献   
15.
摘要:近年来,广场舞扰民事件频发,已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为寻求合理的治理路径,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间的视角,深入广场舞扰民的背后,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间的供需与治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表面来看,广场舞扰民事件是广场舞参与主体与城市区民之间的权利冲突;而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间供需矛盾与治理缺失。要解决广场舞扰民这一难题,在后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政府与城市规划部门应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社区体育健身需求,合理规划社区体育公共空间,加大和改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间的供给;同时,加强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间的协同治理,合理引导城市社区居民的健身行为。为广场舞扰民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必然引发文化的转型,传统文化的现代角色转换是转型社会的历史必然.体育全球化给武术文化带来的不仅是挑战还有现代角色转型的机遇,武术文化的异化与失范现象是武术文化现代角色转换滞后的主要表征.武术文化的现代角色转换是寻找武术国际话语权的平台,社会转型期武术文化现代角色转换的两条基本路径是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文化认同是武术国际话语权重拾的象征和武术形象重塑以及国际化发展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结合文化学和形象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武术“打”与“不打”的二元认知形象进行了研究,意在澄清对中国武术能打形象的习惯性认知偏见,还原中国武术形象的本原。研究认为:对于武术形象的认知,“打”是民众对武术的习惯性认知,“能打”是武术的原初形象。然而武术外显的“打”并不是“为打而打”,而是“为不打而打”。武术的“打”是一种技击技术,“不打”是一种技艺境界。从“打”到“不打”,体现了武术从务实到务虚、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转变,同时也是武术艺术化追求所在。“不打”以“打”为原点,通过能“打”的假想和预设,塑造了拳理、拳法、拳势三位一体攻防技击表意的武术形象。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建设及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其传承长期受限于“人”这一要素,从学界发出的“回归主体”呼吁和“活态传承”的现实需要来看,传承主体失位已然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尝试性地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传承主体之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造成传承障壁的认知层面、加剧传承危机的主体流失和影响传承实践的多重因素3个方面指出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主体层面存在的失位表现。通过分析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失位可以按照“加强认知-增加数量-自觉实践”的逻辑来归正,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传承主体走向“适位”的路径:1)通过提升个体认知能力和群体方面的认知过程构建来增强传承主体的具身认知和观念更新;2)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维度来优化传承环境,实现传承主体的“强基增量”,具体通过原生文化空间的营造唤醒传承主体自觉,通过生产生活空间的复建促进传承主体属地回归;3)从体育赛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和传承平台整合3方面来激发传承主体的内生动力,从而使其在传...  相似文献   
19.
武术技术审美是武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意象创构又是武术技术审美的内在生成。运用技术美学和中国古典意象思想探究武术技术审美,剖析其意象创构。研究认为,武术技术作为以身体为存在形态的身化技术,兼具技术美学和意象创构的审美价值。武术技术审美的意象结构包含“意”与“象”两个维度,“意”借武术技术外在形态之“象”赋形,“象”以武术技术内在之“意”塑魂,“意”与“象”结合,营造了主客体交融,充满武术技术生命活力的意象世界。武术技术审美的意象创构有“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味象体道”三个层面,其中,“观物取象”意指武术技术审美的“直观体悟”与“感物起兴”;“立象尽意”是指武术技术审美的“体物得神”与“感物动情”;“味象体道”则是武术技术审美的“象外之象”与“得意忘象”。同时,武术技术审美还有着“原型意象”和“超越性意象”两个层次,原型意象是一种本原性存在的意象,武术技术原型意象体现了集体无意识关联的武术技术文化品格;技术意境是意象的超越,武术技术审美只有深入到“境生象外”的技术意境方能真正感悟武术技术所追求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