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质疑:“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一个历史的论断""一个封闭的论断"等几个方面对"技击是武术本质特征"这一大家坚持了多年的命题进行了理论的质疑.研究认为,技击作为武术的一个原点功能,随着武术的文化得以形成、嬗变与发展,它必将经历着一个同步的质变过程,中国的文化使得"技击"与"文化"、"生活"一起不断地演绎推向更深刻的、更模糊的方向上去.正是基于浓厚的东方文化,武术及其拳技不再仅仅作为一种求-生存、好勇斗狠的暴力手段而存在,"技击之打"只能是中国武术这棵苍劲的千年古树的一个枝蔓.最后认为:中国武术是一个由简单不断走向复杂的过程,一个从"技击"走向"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摘要:在中西方体育文化中,就“搏斗技击”本身而能上升为艺术乃至哲学的层面,武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征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哲学、艺术学基本理论,对武术发展的全貌从技、艺、道三层面进行系统阐释。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以“技”为根基,形成攻防搏斗的遁形内隐;中国武术以“艺”为演绎,表达一种艺术的展示和审美的诉求;中国武术以“道”为理想,体悟一种对“天道”的认知和“人道”的践行。通过对三层面的梳理和深究,发现技、艺、道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即化技为艺、技艺双修是中国武术技术发展的内在必然;艺通于道、艺与道合是中国武术精神境界的完美转换;道由技生、技道合一是中国武术本体发展的自由超越。  相似文献   

3.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武术作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学的视角对中国武术自身所表现出的“程式化”艺术特征进行了尝试性的理论探析。研究认为:武术技术技法是构成中国武术形式与内容的要素,其因自身的“规范性”和“标准性”,构成了中国武术的“程式”,而由武术技术技法组成的武术套路,则成为了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表现形式。通过“提纯”与“美饰”的艺术表现方法,以及以“虚拟”显“真实”的艺术表达方式,武术拳家们对武术技术技法和武术套路进行了“程式化”操作,实现了对中国武术的艺术化处理,赋予了其艺术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挖掘历史、探究本土经验以观照当下是研究武术教育问题的重要理路。对中央国术馆“打练结合”武术教学模式的思想渊源与开展基础、教学实施及其成效进行研究发现:中央国术馆通过贯彻和实施“打练结合”教学模式为中国近现代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武术人才,成为中国学校武术专业教育的开拓者;囿于强种救国的时代背景,该馆“打练结合”武术教学模式未能有效探索武术教育的“技外之理”。 从中央国术馆“打练结合”武术教学模式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表演”和“技击”应成为武术专业教育术科教学的“一体两翼”;从“打练结合”到“打练融合”方能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重视“打练融合”技外之理籍以落实武术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5.
查拳是中国武术运动中的一个优秀拳种,构成中国查拳体系的项目有:弹腿、查拳、器械、对练、查拳技击方法五个部分.本文对每个部分都简要地介绍了各自的理论和技术要求,这篇文章是对我国文化遗产——武术运动挖掘整理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挖掘历史探究本土经验以关照当下是研究武术教育问题的重要理路。研究在史料蒐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发现中央国术馆武术教学模式为“打练结合”。基于此,运用历史比较法、文本分析法和逻辑归纳法,对中央国术馆“打练结合”武术教学模式的思想渊源与开展基础、教学实施,及其成效进行了研究。中央国术馆“打练结合”武术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武术应用能力为主旨,将武术的基本功、套路和格斗进行组合练习的一种教育实施程序。中央国术馆通过贯彻和实施“打练结合”教学模式为中国近代现代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武术人才,使其成为中国学校武术专业教育的开拓者。囿于强种救国的时代背景,该馆“打练结合”武术教学模式未能有效探索武术教育的“技外之理”。从中央国术馆“打练结合”武术教学模式中至少可以得到三点启示:“表演”和“技击”应成为武术专业教育术科教学的“一体两翼”;从“打练结合”到“打练融合”始能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重视“打练融合”技外之理籍以落实武术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武术(套路)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所具有的"虚拟化"的艺术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作为一种通过艺术化的形象表现攻防格斗技艺,也兼具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普遍特征——"虚拟化"的艺术特征,其表现为"虚拟化"的武术技击景象、"虚拟化"的武术技击对手、"虚拟化"的武术技击技法。通过"虚拟"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方法,中国武术向审美主体展现了中国武术的艺术之真和艺术之美,彰显出中国武术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  相似文献   

8.
"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一个常被提及、充满神秘、让人想象的概念。内家拳概念需要进行梳理,由于内家拳概念模糊,特征不明,由此可能滋生传统武术神秘主义以及反对玄学进而忽视传统武术理论研究,而这些都将成为武术健康发展的障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借助牛顿经典力学对内家拳概念的产生及演变、内家拳劲力的意义和作用、内家拳特征展开探讨。长期以来二元对立观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局限了对内家拳的视角,言"内家"必提及"外家",甚至认为内外家是武术一种分类方法。应该说传统武术有内、外家之说,而内、外家的武术分类并不严谨。内家拳的最初概念,指的是王征南一系的浙东内家拳;而其后内家拳概念转移到清朝影响深远的三大拳种,并沿用至今,这是内家拳概念的演变过程。内家拳劲力相对稳定,与内家拳概念的演变相比,劲力是贯穿内家拳体系关键"基因",不受拳种盛衰、流派增减、风格变化的影响。内家拳的特点主要有:哲学式的表达方式;主静处雌内家拳整体风格;后发而先至内家拳技击原则。  相似文献   

9.
摘要: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廓清长期以来关于武术技击的争议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技击神话、技击乌托邦、技击现实、技击辩护、技击伦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从民国期间的两次“国考”到现代的央视体育频道“武林大会”的技击实践来看,人们对传统武术的技击一直存在着理想化倾向,从而无法认识和承认自身;中国武术技击并非一味取巧,也有“什么都要练”的“泛和谐主义”;从文化三层次出发的武术文化分层来看,武术文化的核心从属于中国文化的核心,技击乃是武术技术层面的核心内容,因此,以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来界定与域外武技比较中的“我优他劣”并不合适;人们对技击欲望的无限追逐以及缺乏同步的德性训练,无法成为“有节制的人”,造成了对身体的损害;生存是武术的技击伦理,比试只是手段;囿于自身的想象,人们对待中国武术的技击观念难以超越自身所知,从而无法形“真正的自由意见”;当前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关注武术融合的过程和趋势,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给出一个武术的确凿定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运动实践等方法,研究了武术套路竞赛单对统一的历史、特征、方法等问题,经过分析目前武术套路竞赛中存在的技法缺失和劲法失真问题,以及单练套路与对练套路严重不匹配问题,以及对“打练结合”理解的误区,深刻认识武术套路本质与特征,最终提出了“单对统一”武术套路竞赛模式,单特指套路演练,对指套路式的对练,统一是指技法结构一致,实用劲法真实。强调套路“拳势”,单练与对打统一反映了武而文化、体用合一,重视过程,和合中庸等一系列思想,从比更高、更快、更强模式中解放出来,进而比和谐(单与对统一性)、巧妙(拳势结构复杂性)、修养(攻防转化柔化性),形成重体能更重技巧,重结果更重过程,重比赛更重修养的一种充满东方智慧的比赛模式。结论:1)武术套路构成基本单位是具有攻防技战术特征的——拳势。拳势不是随意的拼凑,必需具备战术意图和在一定条件下的可用性即攻防实效,能表现为“对打”。拳势攻防性是套路本质特征所在。 2)遵循套路结构的逻辑,如,路线结构是符合格斗“阵形”布局,动作衔接是遵循攻防转化规律,整体套路符合拳种要求。3)不同拳种的单练套路必需包含该拳种的若干主要拳势,同时,还必须使用主要拳势完成回合式、串联式等的对打形式。4)套路比赛是单练与对练统一的形式,单和对形式都要在“套式”模式下进行,评判主要标准在于对拳势合理性、多变性、艺术性等综合的整体性以及单练与对练的高度一致性。建议:单对统一是体用兼备的真正反映,是打练有机结合,是未来套路发展方向。建议首先在一些拳种比赛中采用此模式,不断完善本模式,在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的10级武术专项训练中做了小范围的实践运用,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大量有关献资料,揭示了格斗、武术、国术、功夫及军事武艺等有关术语在使用中的不同观点或倾向,并进行了辨析,提出了一些规范相关术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摘要:拳种是武术的基因和核心,对拳种的认知并透视拳种所具有的价值和诉求与依存的关系,是当下我们重新认知武术、发展武术的基础和前提。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整体与个体”的角度透视武术与拳种的关系,研究认为:拳种以个体的身份存在于武术发展的空间之中;武术与拳种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拳种是整体的武术发展的核心部分,其未来的走向应遵循共存与平衡、创新与发展的双向原则。只有正确认识拳种和武术存在的轨迹,透视其表达及未来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并寻求拳种与武术合理关系的建立,真正实现拳种的存在与价值,才是个体的拳种与整体的武术繁荣发展的共同诉求。拳种的未来要以“非遗保护”为前提,坚持共存与平衡的双向原则;以“非遗保护”为基础,坚持创新与发展的时代路线。不仅有利于拳种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拳种个体身份的重视与认同。  相似文献   

13.
2000年武术散打规则变动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2000年武术散打规则的修改,并对修改后的部分内容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文献资料法及专家访谈法,就修改后规则的部分内容规定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训练方法及对策。旨在为散打运动发展的客观决策提供依据,为散打运动的技术发展和教练员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传统的技击理论为依据,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对专家的调查,总结在散手实战中运用“距离差”、“时间差”、“空间差”的打法,分析其特点、规律及产生的效果,研究其有效的训练方法,使现代散手训练更加直观和有针对性,较快地提高散手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  相似文献   

15.
传统拳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中华传统文化的众多成分,新时代的文化创新使传统拳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课程化有利于传统拳术的发展,传统拳术课程化的实施措施主要为挖掘优秀传统拳术引入课程;邀请民间优秀拳师参与课程建设;在不同地域建立地方院校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16.
摘要:中国武术段位制自1998年实施至今,其存在的合理性问题一直受到武术学界的质疑。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运动员技术等级与民间传统武术传习体系进行比较,论证中国武术段位制运行机制实则是一种发展武术的准则秩序,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建立及其定位提供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且逻辑周沿的学理性依据,进而为后续中国武术段位制未来大发展与具体的实践操作起到理论支撑作用。研究结论:中国武术的段位标准由绝对值坐标系确立;中国武术段位制在“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下制定拳种内容标准体系;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晋阶路径是由技术向理论方向发展;中国武术段位制采用了多维度、超时空的综合性评价方法并建立了终身追回机制;中国武术段位制部分学理性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提出中国武术段位制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武术的大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毕飞宇是当代作家中为数不多的善写女性、喜写女性的男性作家之一。在《玉米》系列中,作者通过对女性彼此之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书写,揭示了乡村底层社会女性边缘化的生存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审视女性由于男权文化和自身弱点造成的灵魂伤痛和精神裂变,反思造成女性共同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突出战斗力标准,培养高素质人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军事体育是为军事斗争准备、全面提高作战主体战斗力而采取的一系列与战斗技能紧密相关的特殊体育形式,其内涵直接体现为战斗力的发展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围绕提升战斗力的根本目标,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军体人才,切实为增强部队战斗力服务。  相似文献   

19.
优秀拳击运动员教学实战与比赛后血乳酸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拳击比赛和教学实战的血乳酸情况,以我国备战世锦赛的24名优秀拳击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在比赛和教学实战后检测血乳酸浓度,其结果显示拳击比赛的强度较大,比赛对运动员无氧能力要求高;运动员对于教学实战的重视程度以及比赛强度没有达到比赛的要求,教学实战的训练效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大级别拳击运动员专项耐酸能力训练方法及教学实战的质量有待改进与提高.  相似文献   

20.
搏击是两人之间对抗性运动项目,训练和比赛中被对手击中造成疼痛不可避免.分析和论述的主旨是正确认识搏击训练和比赛中造成的疼痛现象,对于不同方式打击所造成的疼痛,不同水平的搏击运动员处理方式和身心感受有所差异,因此,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搏击运动员,就必须从身体和心理上消除疼痛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将被动转化为主动,通过严格的耐疼力训练改进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从而提高比赛中的心理素质和技、战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