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7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揭示了印度古典美学味、韵理论的哲学思维基础;对味、韵理论的来源及范畴的内涵加以细致的阐释;对味、韵理论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进行了具体的举证;对味、韵理论的美学特征予以了总结。  相似文献   
42.
本文从现代美学视角审视了高乃依的悲剧美学思想,作者从审美的时代差异,悲剧的社会功用或目的,悲剧题材的历史发展观,悲剧人物等方面分析和揭示了高乃依悲剧美学思想的特点,并指出高乃依对“三一律”的服从与超越之间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43.
一、李自成多种类、多层次的悲剧美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悲剧作品。全书以明末清初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为主要线索,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革命运动的悲壮历程;也历史地再现出当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行将倾覆的朱明王朝垂死抗争乃至毁灭  相似文献   
44.
原始思维与印度美学的不解之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美学是美学史上具有独特形态的美学体系。其中,原始思维方式对印度美学思想诸种特点的形成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原始思维的具体性、象征性、完整性、情感性、意会性、直觉性等特点入手,分析原始思维对印度美学思想和艺术形态的具体的影响,认为正是由于原始思维的影响,才形成了印度美学的主体性原则;才导致印度美学从关注有限走向追求无限;才使其艺术创造从可言说走向追求不可言说之美;从现实性走向超验性。  相似文献   
45.
论闻一多的文化阐释批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上半叶,闻一多把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和西方人类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加以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化阐释批评方法。本探讨了闻一多的化阐释批评方法的基本原则;他对古代典籍的训诂阐释方式;他运用化阐释方法所揭示出来的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象征意象;他对古代民俗的还原和重视,以及运用化阐释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学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6.
中国儒学对日本文化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化适应与化冲突交叉的视角,透视了中国儒学对日本化思想的影响:论述了日本化对中国儒学的接受机制、选择形式及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动态表现;说明了日本化在接受中国儒学的过程中,对中国儒学的“接受/悖离”的二元现象;着重分析了日本诗学对中国儒家诗学从全盘引进到批判汲收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7.
巴勃罗·毕加索的绘画方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他通过对东方文化的汲取,把东方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正面律和原始思维中完整性思维和象征性思维等呈现到同一个画面时,就产生了立体主义的表现形式,从而掀起了20世纪现代主叉绘画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48.
《汉水文化论纲》一书立足于文化历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背景,着眼于全面性、典型性、学术性和普及性等写作定位,运用现代学术规范,首次从六个层面系统地梳理了汉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古今概貌,揭示了汉水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地描绘了汉水流域具有典型意义、五彩纷呈的文化事象和民风民俗,填补了地域文化研究、流域与河流文化研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大空白。  相似文献   
49.
裁判亮分     
这三篇短文题目均是“没有主题的演讲” ,其实文题都有着同一个关怀人生之义的主题 ,即对人生社会的本体之义所进行的思考。沈建顺文涉及了工业化、人工化与人类生存的目标之悖反、理想的教条与现实庸俗作为的转换 ;陈晶文关涉了人生中几个价值的评价 ,对奉献、磨难与崇高的人生境界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所领悟 ;周戈玲娜文涉及了人生中永恒的无法解结的几个相互缠绕的现象。它们都触及到了人生中的悖论现象。所谓悖论就是在两个看似对立的命题中 ,彼即是此 ,此即是彼 ,两者互相缠绕 ,各自都无法获得独立存在的意义。以这种视角透视人生社会景象…  相似文献   
50.
本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古代印度雕刻艺术的美学特征,系统地说明了古代印度雕刻艺术同宗教思想的密切联系;本进而论证了,在这一总的美学特征制约下,佛教与印度教雕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的化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