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7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59篇
教育   290篇
科学研究   51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669篇
综合类   194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4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0篇
  1976年   23篇
  1973年   2篇
  1960年   3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41.
针对体育院校场馆后勤保障管理工作在办公室管理工作中的自身特殊性,结合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背景,采借管理学手表理论和剃刀定律,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管理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从人员素质、管理信息化对体育院校场馆后勤保障管理工作进行"冷"思考.研究表明:(1)场馆后勤保障管理工作在为教学和学生服务中存在的矛盾;(2)对全心全意服务的特点和奉献精神的反思;(3)健全体制下,如何增强服务效率.通过总结性的思考研究,从而为体育院校场馆后勤保障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辨性参考,对高校场馆管理的发展提供理论性支撑与实践性借鉴.  相似文献   
142.
文章以人类学为视角,对地域武术文化在研究方法与视角、实践操作与运用、文化建构与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认为人类学民族志的整体观让我们重新思考何为文化,以及逐步理解“文化”应成为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田野中的逻辑”和“逻辑中的田野”告诉我们,学习“地方性知识”以及“他者”文化解读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实践基础;如何突破地域民族的局限,去寻求人类文化的普遍法则与意义系统则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在文化研究中探寻发现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彰显文化重构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时代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地域武术的学术研究应更加注重微观的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力图实现武术技术与文化之间学理层面的自由融通以及人类学民族志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从而尽可能的为全面深入研究地域武术文化提供学理启示以及实践层面的学术引导。  相似文献   
143.
摘要: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结合多学科理论,对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改革,创造性转化中国武术文化资源,创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式。研究指出,具备深厚文化内涵与国际知名度的武术,以及规模空前扩大的高校来华留学生是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可多得的品牌资源与不可错失的战略资源。对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进行改革是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内在需求。当前,推动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改革的路径主要有四条:坚持文化导向,从战略高度科学定位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标准化建设;守正创新,实现高校来华留学生武术教育中弘扬传统与注重当代的贯通;创新传播,促进高校留学生武术教育传播向日常生活化延伸。如此改革,可以使武术文化资源通过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实现创造性转换,实现担当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4.
摘要:学校作为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一直备受学者关注。本文以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历史研究法等探源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形成模式,梳理学校武术教育百年的演进逻辑,并对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学理上的反思,以期为今后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借鉴。研究认为: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是一种“后发内生”的发展模式;其百年的演进逻辑表现为:从“武体分离”到“以武入体”的“体育化”演进;从“强种卫国”到“文化传承”的民族主义演进;从“由拳入操”到“段位入校”的“套路化”演进;从“以武强身”到“武以成人”的“身体化”演进。学校武术教育“体育化”的发展逻辑使其丧失了自主性独立发展的生存空间;学校武术教育“套路化”演进消解了武术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技击表征的意义;学校武术教育应当承担起武术“拳种”传承的功能,实现对学生“武以成人”的终极教化。  相似文献   
145.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剖析当前学校武术教育"名实分离"的问题,提出学校武术从姿态存在到现实存在蜕变的途径:(1)"闭锁式"到"开放式"的蜕变;(2)"传承式"到"创新式"的蜕变;(3)扎根本土传承胜过进军奥运.旨在通过在学校领域对武术的务实教育,让广大学生认识和感知中国传统文化——武术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46.
通过"亚住高训"交替训练实验,对12分钟极限跑运动中动态心率、血氧饱和度、"极点"等指标进行研究,探讨"亚住高训"模式对"极点"等指标的影响及其提高中长跑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及运动成绩的新途径.方法:对8名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6周"亚住高训"实验研究.测试实验前、中、后期的12分钟极限跑、运动中心率、运动中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根据运动生理学原理划分12分钟极限跑中机能变化相对应的"极点"等指标及其持续时间.结果:(1)"亚住高训"交替训练前、中、后,12分钟极限跑成绩、最大摄氧量、运动中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变化,呈现有利于有氧工作能力提高的趋势,部分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亚住高训"实验后,运动员赛前训练12分钟极限跑的"极点"及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第二次呼吸"时间延长、"终点冲刺"时间增加,部分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亚住高训"交替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员12分钟极限跑成绩,对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有积极影响.(2)运动中通过心率、血氧饱和度实时检测,能够反映运动中"极点""第二次呼吸""终点冲刺"等指标的变化规律.(3)"亚住高训"交替训练能对12分钟极限跑过程中"极点""第二次呼吸""终点冲刺"及其持续时间的分配进行干预,有助于中长跑运动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7.
面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新形势,围绕高等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进行分析和阐述。文章联系成都体育学院教育综合改革实践认为,专门(专业)体育院校必须协调好“体育特色鲜明”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牢牢把握“体育”这一“根本”专业特色;进一步强化术科(含艺术类)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水平的提升,推进体育术科人才培育质量的再提升,解决行业话语权问题;进一步主动对接社会对体育多元化的需求,并紧紧依托具体竞技运动项目平台,解决“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办学特色的落地问题;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特色,形成优势,实现学科、术科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8.
为强化举重运动的基础理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法对举重运动的归属、技术和战术进行了分析与思考。结果表明,举重运动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举重运动的归属不清,应寻求上位“属”并依附于其发展;(2)技术研究呈现局限性,应脱离生物力学的应用生物力学;(3)战术理论薄弱,运用呈现经验化,对此,本文初步探索了不同竞争环境下的战术应用。  相似文献   
149.
本文从学习的视角对七种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梳理,从中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多模式的关联融合与立体整合成就了教与学多方面的优势,并结合典型整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0.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透过对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职业过渡阶段年度参赛的多项指标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处于该阶段的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成长提供参考。结论如下,年度训练周期安排以“板块”小周期训练为主,采用赛练结合的小周期训练模式;赛间训练是网球运动员训练年度周期划分的一种灵活方式,训练内容、时间与强度与比赛强度和成绩有关,比赛强度越大,调整和恢复训练比重越大。比赛获胜时,运动员更容易接受教练员安排的训练内容。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17岁进入职业过渡阶段,其完成职业过渡阶段路径可归为普通型、数量型和效率型三种类型,这与运动员身体条件和打法类型有关,高大型运动员以参赛效率为主,而身体条件较好的选手以参赛数量为主。根据运动员的打法特点,选择性参加快速或慢速场地比赛,且尽可能参加高级别赛事。运动员通常以2~3站比赛作为一个参赛单位,参赛密度逐渐增加,高级别数量增多,效率型运动员全年参赛级别呈“倒U型”分布,普通型运动员参赛级别差异性最小,数量型运动员参赛级别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