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教育   68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分别对应于静态和谐与动态和谐。从社会和谐的角度论,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启发我们应识别和区别对待存在于社会个体身上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异质性。借助这样的视角领会和谐社会的议题,便于我们进一步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家文化中体认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的思想资源,挖掘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涂尔干的贡献之一体现在对道德的研究。他在对人的心态的考察中提出了著名的道德三要素:纪律精神、牺牲精神、自律精神。道德要素论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受到重视。道德要素论不仅批判了传统的道德教育,而且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爱国热情的激发和学业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微 《培训与研究》2010,27(1):59-61
近年来,高校和学术界中剽窃抄袭、申报造假、侵占成果之类的学术不端现象层出不穷。本文首先对学术不端的定义和表现进行了阐述,并从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学观点出发,分析了学术不端问题中深层的社会成因,并从其观点出发,提出了对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刘宏娇 《职业技术》2009,(12):53-53
一、从文化的角度对"教育学是什么"的回答,给这个领域的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育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困扰了教育理论界多年,甚至有人把它称为是一个需要总体解决的"康德式的难题",这个问题令人无法准确地回答。20世纪初,连最著名的理论家涂尔干(Durkheim)也对教育学(pedagogics)的定义感到有些模糊。  相似文献   
15.
涂尔干不但扬弃了功利个人主义,而且抵制暴力论,在社会分工论的基础上,从历史的维度建构了国家起源论述。涂尔干所论国家的内容随社会分工以后各部分团结的需要而定,故国家作为一个道德共同体,不仅是社会的最高权威所在,而且是社会反思的机构。为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开出一条同步发展之路,涂尔干希望国家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沟通,并以职业团体作为中介实现国家与个人的持续交流,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民主。  相似文献   
16.
纪律精神是涂尔干提出的道德三要素中的首要要素,具有维持集体生活的有序状态和促进个体个性完善的功能。儿童的纪律精神可以通过惩罚和奖赏两种方式来培养。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而言,社会道德要恢复有序状态,纪律精神培养必须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提到涂尔干,人们往往会给他贴上"社会实在论"或者"实证社会学"的标签,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不苟言笑的卫道士,时时刻刻用"社会"、"规范"这样的字眼,审查我们的一举一动.行动者只能战战兢兢,虽有反驳之心,但无招架之力.然而如果读者耐心读一读涂尔干对原始分类、图腾崇拜、初民宗教的研究,看一看《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描述的热烈奔放,甚至是放荡不羁的"集体欢腾"的场景,或许对他的形象会加以重新审视.具体到学理层面,多数中文读者对涂尔干早期的作品也仅是略有耳闻,尚未目睹.西方学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涂尔干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一书中,对11-19世纪法国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考察,得出以下结论:大学机构的重要性在于最如实、最具代表性地反映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下民众的精神生活;大学的兴起与发展是由社会发展决定的;大学教育思想的演进有缓慢渐进与革命两种方式。在书中,涂尔干采用了历史考察方法,其特点即重视史论、并非胜者为王的历史观和坚持综合分析思维、客观的态度和发展的视角。涂尔干的思想与方法对中国高等教育当下的变革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仪式源于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文中提到的,仪式除了对仪式行为和意义具有泛指外,早期主要集中指示宗教范畴内的意义和行为。仪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早已成为社会文化人类学家研究的焦点。但是,关于仪式教育,将仪式与教育深度融合来进行探讨并得到教育学领域的关注,起步较晚。笔者试将社会学的观点引入当前小学仪式教育,呼吁仪式教育的社会化价值复归。  相似文献   
20.
社会新常态下,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处于关键的改革转型状态,并由此带来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人才,以确保社会整体变革的平稳度过。在简要阐述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涂尔干道德教育与社会学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其整合后的现实逻辑,并针对当前我国青年道德教育现状,以该理论思想为指导,重点探讨具体的优化路径。可以说,以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为指导,研究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青年的人格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