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1902篇
科学研究   133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50篇
综合类   85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280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344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蜀都》中有句云:"往往薑梔,附子巨蒜,木艾椒蓠。"其中"木艾"一词向无确诂。文章认为"木艾"即后世所谓的"艾木",即食茱萸。  相似文献   
92.
93.
准范空间上定义准*自反的概念,利用凸锥的工具,证明了AX(B*)在准范空间单位闭球上是稠密的,从而证明了准范空间具有准*自反性质。  相似文献   
94.
朝鲜许筠与向秀创作了同题之作——《思旧》,二有很多共同之处:均化用典故,运用排比、对偶句,增加了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二亦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作的序文所述侧重点不同;向含蓄隐晦,寄意遥远,许直抒悲愤之情,情感炽烈。对二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拓宽中朝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5.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爱国情怀是历代中国文化人的传统基因,在唐代诗人杜甫身上,我们更能感受到。杜甫生在诗书之家,7岁时就能写咏凤凰的小诗。24岁时,杜甫来到洛阳考进士,不料竞落选了,但杜甫通过仕途来报效国家的情怀并没有  相似文献   
96.
成书于张惠言学术生涯早期的《七十家钞》体现出常州学风的特色。《钞》选重《文选》,评点时关注清代《文选》学家何焯的言论,选断自六朝亦受萧统的影响,而好《文选》正是常州士人对乡贤及其著作的推崇。《钞》重版本、校勘、目录学,亦是受到在此长期讲学的校勘家及目录学者卢文弨开创的风气的熏陶。《钞》评点作喜以比兴的方式探究君臣大义,也是得益于常州庄氏今文经学的启发。《钞》是一部文学选本,同时也开启了作者后期学术研究的门径。  相似文献   
97.
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东汉末年文学家,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王粲是七子中诗、最佳者。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七哀诗》堪称代表,反映了汉末离乱和人民痛苦,对当时军阀割据的局面深表憎恶。《登楼》也颇有名。在七子中成就最大,与曹植并称为"曹王"。明人辑有《王侍中文集》,张溥辑有《王侍中集》一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似文献   
98.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典型的通感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通感这一修辞不难掌握。在日常生活中,通感已被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比如,"她听了女儿的演唱,心里甜丝丝的"。"他的话凉透了心"。又如"耳食  相似文献   
99.
讨论了混合二次-三次函数方程6f(x+y)-6f(x-y)+4f(3y)=3f(x+2y)-3f(x-2y)+9f(2y)在Non-Archimedean范空间的Ulam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0.
随着两汉经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经典也成为一切言说的标准。受其影响与规范,两汉论也显现出鲜明的经学色彩。由于各论家在对经学的接受程度、对大的创作以及对屈骚的评价等方面存有差异,各人的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部分论家论关注到作的语言艺术,并给予肯定,具有早期朦胧的文体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