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9篇
教育   865篇
科学研究   90篇
体育   187篇
综合类   96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31.
总结了近年来以氢键和静电作用的阴离子荧光受体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以下4类受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在阴离子识别中的应用:(1)含多酰胺基荧光受体;(2)含脲、硫脲基的荧光受体;(3)含胍盐和硫脲盐的荧光受体;(4)含五元杂环的荧光受体。  相似文献   
32.
反应级数的确定在化学动力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现给出了利用计算机和用微分法确定反应级数的方法.为了使编程的程序简短、高效,采用MATLAB语言作为编程语言.  相似文献   
33.
Authorware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个例子入手简介了用Authorware制作化学课件的方法。  相似文献   
34.
有机化合物的水解反应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对有机化合物的水解反应机理、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5.
界面反应已成为界面自组装构筑的一个重要反应方面.从自组装膜的形成及自组装膜的气相、液相、膜上分子交联反应以及膜表面大分子寡聚体的设计组装等几个方面的表面反应对近年来自组装膜构筑方面的进展予以分析和综述.引用文献23篇.  相似文献   
36.
影响聚式酶链式反应实验效果的基本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聚式酶链式反应(PCR)实验中影响其扩增效果的多种因素,寻求反应体系中理想的各因素浓度配比。选取含5+10优质亚基的小麦品种为材料,以特异扩增1DX5基因PCR实验为例,从模板DNA、引物终浓度、Taq酶、二价镁离子、4dNTPs混合液、缓冲液浓度几方面入手,通过设计梯度实验,研究不同因素对PCR扩增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6个基本因素,缺少任何1个都扩增不出产物。在反应总体积25μL的PCR反应体系中,模板DNA选用32 ng/μL,Mg2+终浓度2 mmol/L,Taq酶1.2 U/25μL,引物0.8μmol/μL,4dNTPs0.3 mmol/L,缓冲液1×buffer最为合适,能扩增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37.
碱骨料反应对混凝土耐久性有极大的危害,本文就碱骨料反应的机理、产生条件、破坏特征、骨料碱活性的测定和如何预防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8.
在微波加热条件下,芳香醛、环庚酮、溴代对苯基苯乙酮吡啶盐和醋酸铵在醋酸中反应,以中等产率快速合成多取代环庚基吡啶衍生物。产物结构经过光谱方法和X-衍射单晶结构分析确证。本研究采用一锅四组分反应的方法,是高效合成多取代环庚基吡啶衍生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9.
整理活动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活动做为运动训练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已为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所认同,然而,也有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由于不完全了解它的生理机制以及给训练所带来的好处,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对整理活动的分析,阐述其对人体各器官的机能的影响,从而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掌握和有效地运用这种方法,使它贯穿于训练和比赛之中,促进运动员疲劳的消除和机体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4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for typical shoes and surfaces used in tennis, the relative role of the shoe and surface in providing cushioning during running. Five test surfaces ranging from concrete to artificial turf were selected, together with two shoe models. Impact absorbing ability was assessed mechanically using drop test procedures and biomechanically using peak magnitude and rate of loading of impact force and peak in-shoe pressure data at the lateral heel. Differences in biomechanical variables between shoe-surface combinations were identified using a two-way ANOVA (p < 0.05). Mechanical test results were found to rank the surfaces in the same order regardless of the shoe model, suggesting that the surface is influential in providing cushioning. However, for all mechanical and biomechanical (p < 0.05) variables representing impact absorbing ability,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hoes was markedly greater tha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urfaces. The peak heel pressure data were found to rank the surfaces in the same order as the mechanical tests, while impact force data were not as sensitive to the changes in surface. Correlations between mechanical and biomechanical impact absorption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testing the shoe-surface combination in mechanical tests, rather than the surface alone. In conclusion, mechanical testing of the shoe-surface combination was found to provide a strong predictor of the impact absorbing ability during running if pressure data were used. In addition, for typical shoe-surface combinations in tennis, the shoe was found to have more potential than the surface to influence impact loading during running. Finally, in-shoe pressure data were found to be more sensitive than force plate data to changes in material cushio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