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2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领导用人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治国之道的核心所在。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在用人之道方面的论述和实践,在古代史书中有大量记载。借鉴古代用人之道,其意义在于以史为鉴,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地把全社会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囊括其中,以加快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92.
《科学生活》2008,(8):82-83
一座建筑,透过历史的眼睛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沧海桑田。上海这座城市,曾是西方人乐园,曾经有过让国人不堪回首的经历。其实,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93.
《全国新书目》2014,(9):11-13
本书是著名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多场精华演讲、报告的讲稿合集。全书分为读书治学、地方人物、以史为鉴三大篇章,共十四篇。本书中,作为史学家,阎先生将多年来致力清史研究的成果用通俗化的语言方式展现出来,让读者对清代有一个客观、完整的了解,拓宽了历史视野,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八十岁的老者,他将自己多年来的读书治学的心得,以及为人处世的经验精粹出来分享给大众,以期对普通读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和裨益。  相似文献   
94.
晚清兵器     
黄辉 《大中专文苑》2008,(12):51-52
小时候上历史课,讲到鸦片战争,老师的讲法都是:"中国军民始终不怕牺牲,英勇抗击侵略者。但是,我们使用大刀长矛,而对手船坚炮利,所以,虽然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仍然难逃失败的  相似文献   
95.
很高兴这次和我们这些研究教育史的专家前辈们共同庆祝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的成立。 我借此机会对学校史志分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大家做到以史为鉴。学校史的研究方面,有的学校基础比较好,有的学校相对弱一些,对历史资源的挖掘整理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6.
甲午战争是19世纪60年代后中日两国社会发展和列强在远东角逐的必然产物.造成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政治和军队的腐败.甲午战争,促使中国进入了民族觉醒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要以史为鉴,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相似文献   
97.
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有效的?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存在诸多的弊端,如教师一人主演独角戏,学生机械死板背条条,脱离实际做作业,考试等,然而学生不能以史为鉴,一遇到新情境、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加强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8.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无数战争洗礼的民族,是一个崇尚历史反思的民族。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断远去,历史记忆逐渐被人们淡忘时,为了不去遗忘,我们唯有纪念。作为社会“瞭望者”的大众传媒,围绕军事历史事件、军事历史人物展开的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成为纪念革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9.
学校的历史教育是培养下一代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人生观的重要课程。’德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德国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足够内容的纳粹时期历史。翻开一本克莱特出版社出版的《德国通史》,二战内容占了全书1/5,达三百多页。从希特勒上台讲起,到希特勒动用宣传机器和手段,蛊惑和引诱德国人民走上战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0.
姜辉 《陕西教育》2005,(11):59-60
在我没有去德国漫游之前.一听到“德国”这一名词.心头就产生一股“厌恶”的感觉。因为该词往往让我与电影上的“德寇”、“纳粹”、“法西斯”和“希特勒”联系起来。如此我的眼前就出现了盖世太保枪口下的暴行……但在我漫游德国后.我才认识到如今的德国人,是那么的热情、诚挚、友好、无私、善良。但更令我崇敬的是:德国人勇于承认“二战”时羞耻的历史。为防止新纳粹势力的滋生.德国政府便狠抓对青少年的教育:要直面“二战”的历史.要以史为鉴,方能使国家兴旺发达.更能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那么.他们是怎样教育青少年直面“二战”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