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137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51.
<正>锦16兴隆台油层是欢西油田最大的稀油开发区块,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的"双高期"。在油公司的统筹安排下,锦16兴近年来实施了由单一注水开发向泡沫驱、二元驱、细分调注水、调驱等多元开发的转变,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调驱可行性分析,在二层系开辟化学驱的同时,2010年在一层系实施了5井组调驱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2年为进一步提高调驱效果,对原调驱设计进行了优化完善,主要包括剩余油分布研究、调驱体系选择、调驱层系配置等方面,在三层系优化实施了3井组,截至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2.
针对五号桩油田桩39井区油藏非均质性强、注采井网不完善、开发矛盾严重的问题,对该区三角洲砂体进行了精细的油藏地质研究,建立了精细的储层三维模型。将间接的、定性的、静态的地质研究与油藏数值模拟直接的、定量的、动态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研究区有利储集部位主要为河口坝微相,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沉积微相、注采井网及井网密度的综合控制,形成剩余油的主要原因是注采井网不完善、有采无注、压力不足。  相似文献   
53.
在储层精细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水驱特征曲线法、物质平衡法,结合生产动态特征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搞清了剩余油在平面、纵向的分布规律。认为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水驱油田的开发效果。注采井网完善的地区水驱效果好,采出程度高;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区水驱效果差。实践证明,剩余油分布规律是合理可信的,对类似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4.
本文定量地将现河地区断块油藏沙一、二段各小层细分至流动单元,并在流动单元约束下进行测井多井解释与评价,最终建立了符合地下客观情况的油藏精细地质模型,并对各流动单元的特征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5.
本文通过应用多种动静态资料及剩余油的评价方法,来认识T21上油组在平面上、层间、层内的剩余油分布状况,为下步油藏的调整、挖潜措施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6.
董燕  周超  甘永刚  王金秀 《内江科技》2007,28(9):114-114
本文以孤东七区西63 4单元厚油层为研究对象,以厚油层内各韵律段之间的薄隔档层为边界,结合沉积的等时性和相控砂体分布原则,将厚油层细分流动单元,研究流动单元间夹层特征、展布情况及对流体运动和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新井、取心、监测、动态、数模等资料综合分析各流动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采用水平井有效挖掘厚油层剩余油潜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7.
目前,我国各大油田相继进入勘探开发后期,水驱油田的测井解释作为石油开发中的重要环节就显得愈来愈重要。然而,由于国内各大油田的地质特点,水驱开发及资源条件不同,尚没有一种通用的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利用测井技术进行老井饱和度计算、水淹层判断、汽驱效果评价、剩余油饱和度评价,可以为寻找剩余油和发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老区进一步调整和挖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8.
总结孤岛油田4个聚合物驱单元转后续水驱后,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应用动态分析、油藏工程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孤岛油田中一区Ng5-6单元在转后续水驱后形成了一套新的开发管理模式,实现了单元后续水驱的长效开发,得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改善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思路,为今后三采产量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矿场经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
埕东东区为中高渗透整装疏松砂岩油藏,自1996年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地下剩余油呈"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状态。通过综合应用密闭取心、动态监测、数模技术定性定量描述了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措施,为东区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本文试图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低渗透油藏—渤南油田五区的沉积相、储层物性、渗流特征等油藏特性的重新再认识,以及对油藏各项开发指标的分析,对油藏开发工作的总结,寻找该区下步改善开发的状况和挖掘油藏潜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